孫洋洋,李文潔,李 慧,秦小永,李歡歡,熊冠宇
(河南邵氏針灸流派傳承工作室開封市中醫院工作站/開封市中醫院針灸科,河南 開封 475000)
腦卒中主要表現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強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腦卒中致殘率可達40% 以上[1],尤其影響到肢體功能。目前腦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療能明顯改善預后,但其溶栓窗口窄,大部分腦卒中患者不能及時行溶栓治療或溶栓治療不成功,仍有高致殘率。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以針刺治療為主[2],我科用頭部穴域叢刺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恢復期肢體功能障礙療效較好,總結如下。
共60例,均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開封市中醫院針灸科門診及病房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4±11)歲,平均病程(33±12)天,左側偏癱17例、右側偏癱13例。治療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3±12)歲,平均病程(35±11)天,左側偏癱16例、右側偏癱14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和患側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中醫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識昏蒙,舌強言謇或不語,遍身麻木;②急性起病;③病發多有誘因,未發前常有先兆癥狀;④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
西醫診斷: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修訂《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少數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③癥狀和體征持續數小時以上。④腦CT或MRI排除腦出血和其它病變。⑤腦CT或MRI有責任梗死病灶。
疾病分期:急性期為發病2周以內,恢復期為發病2周至6個月,后遺癥期為發病6個月以后。
納入標準:①符合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的診斷;②符合中風中經絡的診斷;③年齡18~70歲,病程15天~6個月;④病情基本穩定,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⑤首次發病或既往有中風病史但未遺留后遺癥者;⑥單側上下肢運動功能障礙;⑦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1995)評分在15~45分;⑧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表及分級評分大于50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標準在40~80分;⑨患者神志正常,能接受針刺治療并配合堅持針刺者;⑩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研究。
排除標準:①既往腦梗死遺留肢體功能障礙;②后續病情進展或合并其他并發癥;③有出血傾向;④腦梗死合并失語;⑤有明顯認知障礙;⑥病前曾有其它神經、精神病史;⑦經檢查證實由腦腫瘤、腦外傷、血液病引起的卒中;⑧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疾病及骨關節病、精神疾病;⑨妊娠期或哺乳期;⑩重度營養不良。
兩組均抗血小板聚集、調脂、降壓、降糖等對癥處理及常規康復訓練。
對照組用常規針刺治療。具體取穴和治療方法參照《中風病(腦梗死)恢復期中醫臨床路徑》體針治療部分。主穴取環跳、委中、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懸鐘、解溪、太沖透涌泉。環跳直刺2~3寸,以觸電感傳至足趾為度;委中仰臥位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5寸,施提插瀉法,以患側下肢3次抽動為度;陽陵泉、足三里直刺1.5~2寸,施提插瀉法,令觸電感傳至足趾為度;足三里直刺1~1.5寸,施提插瀉法,令觸電感傳至足趾為度;三陰交沿脛骨內側后緣進針1~1.5寸,針尖向后斜刺與皮膚呈45°角,施提插補法,至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解溪直刺0.5寸,捻轉瀉法。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自丘墟穴進針向照海部位透刺,透刺應緩慢前進,從踝關節的諸骨縫隙間逐漸透過,進針為2~2.5寸,以照海穴部位見針尖蠕動即可,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轉瀉法,即左側逆時針;右側順時針捻轉用力,針體自然退回,行手法30s,不留針。
治療組用頭部穴域叢刺運動療法。取運動穴域、感覺穴域、足運感穴域、平衡穴域等。(運動穴域為中央前回在頭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區,上點為前后正中線中點向后移動1cm,下點為眉枕線與鬢發前緣交點向后移1cm;感覺穴域為中央后回在頭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區,上點為前后正中線向后移動3cm,下點為眉枕線與鬢發前緣交點向后移3.4cm)。局部常規消毒,頭部腧穴針刺操作方法參照《針灸學》(石學敏主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操作標準。頭部穴域(穴區)選用30號1.5寸不銹鋼毫針在在頭穴區域間隔1寸斜刺一針,針尖與頭皮呈15°~30°夾角快速刺入頭皮下,當針尖抵達帽狀鍵膜下層、指下感到阻力減少時,使針與頭皮平行刺入15mm,然后以200轉/min左右的頻率快速連續捻轉30s,留針2h,留針期間每0.5h捻轉行針1次,每針次約30s。
兩組均每日治療1次,共治療2周評定療效。
以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NIHSS)評價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表(FMA)評定下肢肢體功能,通過Barthel指數評價日常生活能力。
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21.65±4.31 12.98±3.52*治療組 30 21.41±5.15 8.99±3.12*△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9.47±3.32 24.83±3.92*治療組 30 9.65±3.17 29.87±3.41*△
兩組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30.72±7.24 64.57±5.57*治療組 30 29.68±8.69 74.78±5.79*△
腦卒中可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及出血性腦卒中,其中大部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因動脈粥樣硬化、血栓栓塞、血管收縮等引起動脈血管堵塞,腦組織缺血、缺氧后變性壞死,引起神經功能缺損,目前腦卒中的治療以超急性期溶栓治療為主[3],仍有部分患者溶栓后發生早起神經功能惡化,遺留肢體功能障礙,西醫以綜合康復治療[4]。
腦卒中屬中醫“中風”范疇。病機是陰陽失調,氣血逆亂,氣血運行不暢,瘀阻于腦脈。研究表明頭針可調節CREB的表達,促進腦皮質中神經細胞的恢復[5],可通過激活Shh 通路抑制ICH后出血半暗帶區神經細胞凋亡保護腦細胞[6],能夠改善腦部血流量、微循環及炎癥因子指標[7],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頭部穴域叢刺運動療法是由我科王其祥老先生結合各家所長,在臨床工作中逐漸總結出來的,是在頭部特定穴域進行針刺配合功能運動的一種針刺特色療法,在治療中風腦病療效確切,觀察發現,本療法安全性高,可顯著改善患者肢體運動、感覺功能障礙[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