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庭梅
摘要:校企合作已成為目前高職院校培養新型人才以及高等職業教育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途徑,而校企文化融合是一種充分體現職業特色的文化情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重要作用。了解目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現狀,充分掌握校企文化融合的內涵,認識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這一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對策,能夠促進校企的深度融合,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實現共贏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文化融合;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8-000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院級項目“校企文化視角下對培養高職生職業素養的研究”(項目編號:2019YKYS015)的研究成果
校園文化是我國大中小學校文化精神和內涵的體現,充分反映了學校的綜合實力,同時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對于樹立校園形象有重要意義,也是推動學校發展的主要動力,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其他課程教學難以比擬的。相關調查研究顯示,與本科院校的畢業生相比,高職院校畢業生的離職率較高,原因主要是學生不具備明確的職業目標及規劃,難以對自身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這與學生的職業素養息息相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職院校應積極融合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從而提高自身的教育質量,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1.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具有學術性的特點,同時具備教育、引導功能。高雅的校園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校園文化的重點在于精神文化,對學生的思維具有良好的啟發作用。
2.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主要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構建的一種文化組織形式,企業是企業職工的主要活動場所,企業文化的構建主體便是企業全體職工,但是企業文化的導向和校園文化截然不同,其以利益的最大化為發展方向,是一種以企業精神為靈魂的文化形式。企業文化具有個性化的特點,是通過長時間的沉淀形成的一種文化組織形式;企業文化以市場為主要導向,在這一引導作用下激勵員工生產更多優質產品,進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文化具備管理職能,其目的在于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提高其工作主動性,深入挖掘職工潛能;制度性也是企業文化的一大特點,其能規范員工的工作行為。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優秀的企業文化對于鞏固企業的競爭優勢,維護企業形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工作。
3.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異同
無論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還是企業文化,均屬于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均具有導向、規范以及凝集作用,均具備文化的共性,也就是傳承性,均遵循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管理是主要手段,以發展為目標,均涵蓋多種文化要素,如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為文化等。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處,但是兩者的本質又存在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構建文化的主體來說,學校文化由全體師生構建,企業文化則由企業全體職工構建;從目的性進行分析,校園文化的目的在于培養更多的人才,而企業文化在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兩者的氛圍也存在明顯差異,校園文化是一種合力文化,學生能夠發揮自身個性,而企業文化注重團隊協作,因此難以充分發揮員工的個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校企融合的深入,校企文化的融合得到了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共同重視。其內涵在于在兩者文化的融合和滲透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全新教育、文化氛圍。首先,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要做好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加深對企業優秀文化以及行業文化的理解,同時在融合的過程中將優秀文化融入到學校育人過程中,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使學生就業后能夠滿足企業的崗位要求,更好地適應企業工作環境,實現與職業規范的有效對接。其次,企業在開展校企合作時要積極借鑒與汲取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企業文化的根源在于企業的價值追求,具有利益導向的特點,盈利是企業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校企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借鑒學校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進而彌補企業文化中過于注重利益的價值取向,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校企融合對學校、企業以及學生三方均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實現三方共贏。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
職業素養包括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等基本品質,而不同的行業以及企業對職工在職業道德素養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教育行業要求教師能夠做到為人師表,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醫療行業要求醫護人員具備救死扶傷的精神。職業道德素養是企業職工的基本素養,職業院校僅通過開展教育活動無法切實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因此需要加強對企業文化的利用,積極組織實踐活動,使學生在了解行業相關政策法規的前提下,能夠認可并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2.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
校企文化融合能夠賦予學校文化職業特征,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形成影響,強化其責任意識、服務意識、敬業精神以及團隊意識等,使學生具備職業熱情和職業情感,幫助學生就業后更好地適應崗位。
3.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一些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因為不具備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難以達到崗位要求,實際工作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工作不久便離職。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為學生缺乏對職業行為習慣的了解,不具備良好的職業意識。而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能使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逐漸了解職業特征以及行業發展情況,對職業行為習慣也有較為深刻的認知,進而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
4.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各行各業崗位變遷現象也變得愈發頻繁,越來越多的從業人員需要面臨崗位變換問題。所以高職院校不僅需要注重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而且需要注重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不同的崗位都能夠學到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幫助學生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在影響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諸多因素中,職業素養具有關鍵作用。只有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才能結合社會與行業發展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挖掘自身潛能,提高崗位遷移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1.未形成彼此認同的理念
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在于學校與企業雙方自愿以及彼此認同。但是高職院校和企業在多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面臨較大的阻礙。突破障礙的關鍵在于糾正雙方的錯誤觀念。首先,學校方面對校企文化的重要價值的認知不足。部分高職院校在規劃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處于封閉狀態,并未積極運用企業文化,對企業文化的理解程度偏低,因此實現校企文化融合的難度較大。其次,部分企業未認識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校企文化融合需要企業提供大量的支持,但是短期內并無法為企業帶來效益,導致企業缺乏對校企文化融合的認可,積極性明顯不足。再次,部分中小型企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并未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不具備校企文化融合的條件。
2.對學生教育的實效性不足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認識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積極開展相關項目,但是始終未達到預期目標,對其原因進行分析,主要為校企文化融合只是流于形式。雖然高職院校能夠認識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價值,但是無法掌握其內涵與本質,只是淺層次融合企業文化,因此對學生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部分高職院校雖然積極引入企業文化,但是未明確實施路徑,進入校園的企業文化處于零散的狀態,未形成系統、完善的教育模式滲透至教學活動中。除此之外,部分高職院校雖然能夠積極引入企業文化,但是對于企業文化在學校中的定位不明確,兩者的融合只是校園文化的企業化建設,導致校園文化逐漸失去自身的作用,不僅不利于校園文化的發展,而且阻礙了學校的發展。因此校企雙方需要充分認識到文化的融合并非一種文化取代另一種文化,而是兩者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促進兩者的共同發展,實現雙贏的目標。
3.多方聯動機制不完善
校企文化融合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加強各方之間的交流與協作。統籌規劃并非校企文化融合的唯一重點,還需要做好分工負責,既要全面推進,又要專項突破,才能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高職院校需要加深對企業文化內涵的理解,將其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多個方面,合理運用于教學過程中。但是目前兩者的融合不具備完善的多方聯動機制,校企雙方之間的交流明顯不足,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可靠的操作細則,因此各方難以形成合力,進而導致校企文化融合程度低下,難以有效發揮作用。
1.企業文化橫向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路徑
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構成了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對兩者的橫向融合來說,需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推動深度融合。首先,以精神文化融合為核心。精神文化的作用在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方式。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需要以校企合作辦學特點為基礎,充分融合校園文化精神建設,積極借鑒企業精神,加深對企業價值觀的了解,將企業推崇的學習觀、人才觀、競爭觀充分融合到校園精神、校風校訓、學風中,促進學校精神和企業精神的深度融合,兩者協同并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培養其職業素養。其次,以物質文化為基礎。物質文化對于校企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作用。高職院校需要注重對教學環境的優化,確保教學環境能夠全面體現企業文化。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可以將與自身深度合作的企業生產經營理念、產品介紹等引進校園,構建“企業文化展示區”“企業形象展示區”,收集優秀校友的真實案例,形成“優秀校友風采展示欄”,充分發揮榜樣作用,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使企業文化能夠植根于學校文化土壤,充分體現校企合作的辦學特色與校園文化特色。高職院校還應加強對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這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空間,而且有助于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高職院校應根據企業產品生產程序對教學活動進行針對性設計,營造真實的職業范圍,幫助學生在實習基地中掌握專業技能,使其職業素養滿足崗位需求。再次,以制度文化作為重要載體。制度文化是使學校管理以及企業管理向規范化、法治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職院校應積極借鑒企業的優秀管理經驗,加強對企業管理文化的學習,可采用5S管理模式建立和學生情況相符的規章制度。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可以建立專門的行業指導委員會,使校園文化具備行業化的特點,也可以從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要求著手,適當引用企業對員工的相關要求,推動兩者在制度層面的深度融合。
2.企業文化縱向融入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路徑
首先,以課程體系建設為重點。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交流協作,在協同作用下建立專門的專業建設發展指導小組,雙方共同開展課程體系研究活動,積極汲取優秀企業文化,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活動中。高職院校還要充分了解崗位的要求,將企業文化融入教學活動,充分體現行業特征。其次,將實訓基地作為重要保障。校企文化融合應注重實訓基地的建設,以實訓基地為載體實現文化的全面融合。校內實訓基地應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模擬與實際相近的生產流程,緊密結合實踐教育與職業崗位,注重對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幫助其適應企業環境。在校外實訓中,應保證企業利益和學生利益關系的平衡性,促進教學和實踐的對接,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崗位要求,提高其專業能力。另外,還需要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以“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為基礎,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教師是保證校企文化融合效果的執行者,高職院校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強化師資力量,積極開展教育培訓、考察調研、企業鍛煉等活動,鼓勵教師加強對企業文化的學習,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再次,將校企文化活動作為載體。高職院校要認識到校企文化融合的方向、目標、要求以及路徑等,確保文化活動與高職院校辦學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相符,充分發揮校企文化活動的教育作用。高職院校可定期舉辦技能競賽,邀請企業專家作為評委,激發學生的職業熱情,提高其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高職院校還可通過文化活動使企業文化植根于校園文化,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幫助學生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掌握行業規范和準則,做好就業準備。
3.校企合作,建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應根據企業需求,邀請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參與育人的全過程,并對評價模式進行改革,和企業共同制定評價標準,轉變傳統考試模式,實施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模式,主要應注重對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考核與評價。第一,遵規守紀的能力。學生在實習階段需要嚴格遵守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對其遵守情況進行評價。第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對工作人員收集、整理信息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需要評價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對參考資料、互聯網資料的收集、整理情況以及信息檢索能力。第三,團隊協作能力。應以小組為單位評價學生的相互協作、組內角色擔當情況,通過組間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進行全面評價。第四,創新能力。創新是學生進步和發展的關鍵,應通過校企教師、學生自評的方式評價學生是否能夠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實際項目任務提出相關建議。第五,專業認知情況。應對學生的專業工作內容學習情況以及對專業的認知程度進行評價,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為職業發展規劃和自主創業提供建議。
綜上所述,校企文化融合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有重要意義。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校企雙方要充分認識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價值,不斷創新融合路徑,積極吸收精髓,豐富文化內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協同育人發展機制。
參考文獻:
[1]胡皓月,李游.醫學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構建研究———以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1(26).
[2]李維勇,陳愷,廖帆.校園職業文化和企業職業文化的關聯性研究[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1).
[3]何霞紅.校企文化融合下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4(02).
[4]任秋霏.校企文化融合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路徑選擇[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05).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y 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Culture
Bu Tingmei
(Guangxi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 Nanning 530000, China )
Abstract: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wa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new talents and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hile school enterprise cultural integration is a cultural situation that fully reflects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ully master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culture,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culture, and on this basis, formulat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vocational quality 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an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cultivate more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achieve win-win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 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culturalfusion;professional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