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翰
互聯網的興起給教學帶來了巨大變革,傳統的教學方式逐漸走向了智能化。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學生的課余時間增加,為提高教學質量,課外閱讀成為目前數學學科教學的主要突破口。本文將闡述“雙減”背景下,智能化教學設備如何幫助數學課外閱讀教學。
一、研究背景
1.時代背景
互聯網的興起為傳統教學變革提供了必要條件。現代科學技術與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將會形成強大的推動力和牽引力,帶動傳統教學范式轉型與突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傳統教學方式存在的種種缺陷,可以通過智能化教學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與改善。
2.政策背景
“雙減”政策下,作業減的是“量”,提的是“質”,增的是“效”。課余時間的增多,意味著學生需要具備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數學課外閱讀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3.學科背景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曾說過,數學閱讀開卷有益。語文學習少不了閱讀,數學學習也需要閱讀,并且要求是理解性的閱讀。通過數學閱讀,學生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將數學閱讀變成習慣,讓校園飄滿書香。培養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
所以,研究智能化設備如何助力數學課外閱讀教學迫在眉睫。
二、項目目標
數學課外閱讀教學需要從關注知識傳授轉向關注學生發展,從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入手,努力通過數學閱讀,讓書香滋養學生,激發學生的內在能量。本次數學課外閱讀教學的目標分為三點:1.學生通過系列主題繪本閱讀和智能化教學設備的運用,進一步豐富對測量工具的認識,感知“身體尺”的實際應用價值,并學會如何運用。2.在自主閱讀和交流分享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多元的測量方法,積累測量經驗。在自主創作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測量長度的本質是含有幾個單位長度,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量感。3.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引導其主動學習數學,即在“內因興趣”的推動下積極主動學習數學。
三、項目設計與實施
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
智能化的教學設備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中都有一定的運用。例如,學生自主開展繪本閱讀活動時,在知識的提取與繪本運用等方面存在著眾多問題,這大大影響了繪本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而智能化教學設備的合理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這一難題。
具體的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1.多形式主題閱讀
教師收集與測量長度相關的繪本故事,形成系列主題資源。學生閱讀數學繪本故事《面包公主三姐妹》《我家漂亮的尺子》《多多少少,談測量》,進一步認識長度測量工具,了解長度單位,掌握測量長度的方法。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主閱讀和同伴共讀等形式,開展“測量長度”主題繪本閱讀。小組成員根據任務單對數學繪本中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展開討論和整理,由小組長進行分享。在該環節,教師可以提前利用數字化手段,對數學繪本進行掃描加工,配合生動的語音,吸引低年級學生主動閱讀。低年級學生受識字量的影響,往往無法連續地閱讀繪本或者文本,但是電子繪本就可以解決學生的識字問題,讓他們跟著聲情并茂的語音感受故事的情境。
2.繪本閱讀交流
教師可以制作任務單,組織學生開展以閱讀方法、閱讀內容和閱讀感悟為主的閱讀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在交流中主動思考,豐富學生對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的認識,升華學生對長度的理解,增加學生的測量經驗。
3.制作“創意尺子”
本環節要求學生設計一把尺子,并一次性量出0~10厘米的線段。在設計過程中,學生進一步理解測量長度的本質。在該環節,教師可以使用“C30智能授課助手”上的“移動展臺”,一方面動態展示學生制作“創意尺子”的過程,另一方面通過展示其他學生的制作過程,給沒有制作思路的學生一些啟發。在學生制作完成后,教師還可以使用“C30智能授課助手”上的“對比展示”,將不同的尺子同時展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深化對測量的認識。
4.開展多元評價
根據閱讀活動中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過程性評價;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評選出“閱讀之星”“測量小能手”“最具創意的尺子”,引導學生進一步豐富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在該環節,學生可以借助智能設備進行匿名投票,避免盲目跟風,更好地保障了投票的公平性。
四、項目成效及總結
智能化的教學設備能夠在各個環節中幫助學生理解繪本,提升量感。通過主題閱讀,學生進一步豐富了自身對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的認識,感知到了“身體尺”的實際應用價值。一方面積累了測量和估計的活動體驗,另一方面,升華了學生對長度的理解,增加了學生的測量經驗。閱讀與制作相結合的方式,提升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了閱讀的價值。
教師領讀、學生自讀和班級共讀等多種形式的閱讀,豐富了學生的數學閱讀方式,為學生創造了更多元的閱讀環境,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體驗參與數學活動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