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

提起“腫瘤”“癌癥”這些詞匯,人們往往先想到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放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對中醫藥治療腫瘤可能還不甚了解。今天,我就為大家講講咱們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武器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現代中醫學認為腫瘤不是一個單一因素引起的疾病,而是經過外邪侵襲、七情所傷、飲食不節、正氣虛損、臟腑功能失調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最著名的病因學說,如“內虛學說”,是指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引起臟腑虛虧,或由于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等因素引起氣血功能紊亂,臟腑功能失調。此學說強調“內虛”是疾病發生的關鍵,“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說如果正氣充實,外在致病因素就無法侵入人體導致疾病的發生;但如果正氣虛弱無法驅邪外出,使邪氣留于機體,影響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的正常功能,就會使機體內環境發生改變,從而導致腫瘤的發生。
中醫理論認為,人過中年以后,腎氣逐漸衰弱,機體開始出現衰老過程,全身臟腑經絡氣血功能容易失調,機體處于“內虛”的狀態,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響而發病。另外,人體免疫系統能夠有效地抵抗、消滅細菌、病毒,還能清除外來的有毒物質及機體內的代謝產物。當機體免疫力減弱時,腫瘤的發病率就會增高,生長速度加快,容易轉移。由此可見,扶助人體正氣(正常的臟腑功能與免疫力)對遏制腫瘤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腫瘤發生的病機復雜,除了正氣虛損,還包括氣滯、血瘀、痰飲、濕聚、熱毒、癌毒等實邪。中醫認為,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當人體臟腑經絡等組織的某一部位氣機阻滯,運行不暢,就會導致氣滯,表現為輕則脹悶,重則疼痛。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具有營養和滋潤作用。全身各個臟腑組織器官,都有賴于血的濡養。當血流運行受阻,瘀積于經脈或器官的某個局部,可形成瘀血。由瘀血引起的病證,即為血瘀,常表現為胸脅刺痛、癥積腫塊、閉經、痛經及血腫、斑點等。痰和飲都是臟腑病理變化的產物,但同時也是多種疾病的致病因素,稠濁者為痰,稀薄者為飲。多種原因導致的肺、脾、腎、三焦等臟腑的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液停滯凝聚而成痰飲。腫瘤的形成與痰有關。痰既指咳嗽時吐出的痰涎,又指內生的痰濕,無處不到,流注在體內臟腑或體表形成各種痰證。比如痰核流注形成的結核、瘰疬、皮下腫物等。濕為陰邪,易傷陽氣,阻礙氣機,濕性重濁黏膩。濕邪為病有內外之分,外濕由氣候環境潮濕、涉水淋雨導致;內濕多與脾虛有關,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津液代謝輸布障礙,濕聚于內,久成濕毒,濕毒泛濫,浸淫生瘡,流汁流水,經久不愈。熱毒有外感之邪,更多內生,具有耗氣傷津、生風動血、易致腫瘍等特點。熱毒內盛,耗血傷陰,灼液成痰,痰瘀壅阻經絡臟腑,進而結成腫瘤。
總之,癌毒是外邪、氣滯、血瘀、痰濕等各種致病因素長期刺激、共同作用后產生的一類特殊毒邪,其為陰邪,易傷正氣;其性猛烈,似熱非疫;其性沉伏,似濕纏綿;其性善行,似痰非風,無處不到。
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正氣”“邪毒”兩股勢力的強弱有很大關系。正氣充足,邪毒不能侵襲為病;正虛邪盛時,可能發為腫瘤;當腫瘤經手術、放化療等治療控制時,正氣進一步衰弱,邪毒未盡,則腫瘤隨時可能卷土重來,發生復發、轉移。因此,中醫治療腫瘤的武器就是兩個,即“扶正”與“祛邪”。
扶正,就是扶正培本,運用具有補益人體正氣作用的中藥、針刺、艾灸、穴位貼敷、耳穴壓丸等方法來調理人體臟腑經絡功能,扶助人體正氣,增強患者的體質,減輕西醫抗腫瘤治療的毒副作用等,以達到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扶正培本法適用于以正虛為主的腫瘤患者,以補益為主,包括益氣養血、益氣養陰、滋補肝腎、溫補脾腎、健脾益腎、健脾補肺、補益心脾等。此外還有調和的方法,如調和肝脾、調和脾胃、寒熱同調、和解少陽等。常用的補益中藥方劑有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歸脾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升血湯、六味地黃丸、四神丸等;調和類中藥方劑有逍遙散、小柴胡湯、左金丸、烏梅丸、旋覆代赭湯等。除了口服的中藥湯劑外,中成藥及中藥注射液也有用武之地。常用的有扶正作用的中成藥及中藥注射液有參芪扶正注射液、康萊特注射液、參麥注射液、貞芪扶正膠囊、參芪十一味顆粒、生血丸、生血寶、生脈飲、復方阿膠漿等。另外,針刺、艾灸、穴位貼敷(扶正貼、升血貼)、耳穴壓丸等中醫外治法,同樣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理臟腑功能、扶助正氣作用。
祛邪,就是使用攻逐毒邪的藥物,或運用針刺、艾灸、穴位貼敷、耳穴壓丸等治療,以活血化瘀、化痰祛濕、清熱解毒、以毒攻毒等,祛除病邪,控制腫瘤,以達到邪去正安的目的。適用于以邪盛為主的腫瘤患者。常用以祛邪為主的中藥方劑和中藥有血府逐瘀湯、二陳湯、龍蛇陽泉湯、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土茯苓、蒲公英、浙貝母、蜂房、土鱉、蜈蚣、全蝎、僵蠶等。以祛邪為主的中成藥及中藥注射劑有化瘀丸、內消連翹丸、西黃丸、牛黃醒消丸、參丹散結膠囊、康力欣膠囊、華蟾素膠囊(片)、消癌平片、復方斑蝥膠囊、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復方苦參注射液等。還有針刺、艾灸、穴位貼敷(腹水貼、胸水貼、止痛貼、通腑貼)、耳穴壓丸等中醫外治法疏通經絡,發揮活血化瘀、化痰祛濕、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
在腫瘤疾病演變過程中,由于正氣與邪毒勢力之間的相互消長,不斷變化,在治療中應把“扶正”與“祛邪”辯證結合起來,根據具體表現,或以扶正為主,或以祛邪為主,或先祛邪后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扶正祛邪兼施。只有隨機應變,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以具體情況來看,當患者發現癌前病變時,腫瘤尚處于萌芽狀態,正氣已虛,毒邪不盛,治療以扶正培本為主,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目的,讓腫瘤的種子沒有機會生根發芽;當惡性腫瘤已經形成,此時正虛邪盛,治療要扶正與祛邪兼施,為更好地控制腫瘤,應先祛邪后扶正,以祛邪為主,以強力活血化瘀、化痰祛濕、清熱解毒、以毒攻毒等法則有針對性地辨證施治,不給腫瘤以喘息之機,全力擊退腫瘤;當腫瘤處于化療、放療、靶向治療階段時,西醫治療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傷人體正常組織細胞,加重正虛,故此時應先扶正后祛邪,以扶正為主,運用健脾補腎、益氣養血、調和脾胃為法,減輕放化療、靶向治療的毒副作用,輔以少量祛邪藥物及中醫外治法,改善癥狀、調整體質、增強抗腫瘤療效;當腫瘤晚期,全身多發轉移,發生惡病質時,屬于正氣虛衰、邪盛明顯,應兼顧扶正、祛邪,以扶正為主,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體質,改善生活質量,同時輔以祛邪,達到控制腫瘤進展、延長生存期的目的。
以上分析說明,中醫扶正與祛邪是相輔相成的兩方面,應有機地結合起來,與西醫治療打好配合戰,才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強身體素質,改善癥狀,減輕抗腫瘤治療帶來的毒副反應,增強療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