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在課程標準的持續更新下,閱讀在語文學科中的地位與日俱增。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一切知識的核心與基礎,為了幫助學生盡早養成閱讀的習慣,必須首先解決識字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積極運用陶行知教育理論并以此為基礎展開識字教學,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
一、積極啟發,引發興趣
陶行知先生將喚醒學生的“興味”作為教育的起點。為了激發學生的“興味”,陶行知從古人先賢的典籍入手,特別是《論語》,從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教育營養??鬃釉浱徇^這樣一句著名的言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陶行知對此加以改良,并進行了拓展延伸:“使他不得不憤,不得不發。”換言之,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耐心的啟發,爭取讓學生對新的知識點產生研究興趣。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是識字課,這節課的要求是正確認讀8個生字,認識3個偏旁。如果延續常規的教學模式,教師多半會將拼音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但是拼音相對抽象,不能和生字本身建立良好的聯系。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如果教師可以讓教學充滿“動感”,將會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加深學生對生字的印象。如教學“春、夏、秋、冬”,教師不妨用四種動作來分別表現其含義,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教師就可以洋溢笑容,打開雙臂,做出擁抱大自然的動作,讓學生感受“春”的含義。與此同時,針對“春”這個字,教師還可將字體進行拆分,用動態的畫面替代靜態的組成,啟發學生:“同學們,你們看‘春的上半部分,像不像那一叢叢的小草呀?再看下半部分,是一個小小的‘日字,也就是太陽的意思。陽光播撒在每一叢小草上,是不是感覺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呀?”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腦海中會出現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而教師的動作更加強了學生對其含義的理解,識字教學就這樣順理成章地完成了。
二、教學做合一,調動情緒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什么興趣有這樣大的作用?因為興趣意味著學生的情緒處于積極的狀態中。當學生的情緒是昂揚的、飽滿的、樂觀向上的,他們的學習狀態才會是投入的、積極的、專注認真的;反之,其學習狀態及效果都會大打折扣。陶行知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教育理論——教學做合一,如果教師可以運用好這一理論,將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多生字。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田家四季歌》一課要求學生認識“季、蝴、蝶”等17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教學之初,教師先為學生進行示范朗讀,同時出示一系列圖片,要求學生結合文本內容談談對圖片中信息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生字:季、忙、肥、苦、戴、農、吹、歸、年、辛。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先掃視上述生字,看看有沒有哪些字比較熟悉,然后嘗試去解讀生字的含義,對陌生的字進行重點學習。為了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體驗,教師還可結合生字設計相關字謎——“草叢底下有口井”“小李戴了新帽子”“保持立正10分鐘”等。這些字謎讓識字過程妙趣橫生,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強的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將這些生字進行有機刪減,讓學生結合剩下的部分猜出字的“本來面目”。這些教學方法都很好地踐行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
三、豐富教法,創新教學
創新教學不僅是教育領域的新方針,更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核心基礎。所謂創新,就是打破原來的教學局限,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教學變得更難預料。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開展創新教學意味著教師要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融合,全方位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黃山奇石》一課,這節課需要學習9個生字,其中有6個都屬于形聲字。因此,教師可先行運用“字形拆分”方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對字形進行拆分,辨別形旁和聲旁。比如,“樓”字的形旁是“木”,說明和木質相關,右部分是“婁”,表示聲旁;“爐”字的左邊是“火”,右邊是“戶”,一形一聲,表示點火的器具;“煙”字是由“火”和“因”構成,表示因為燃燒而起的煙霧……通過對字形的拆分,學生很快掌握了生字的具體含義。而學習“奇”這個生字時,由于它不屬于形聲字,因此不能用字形拆分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入圖片教學,展示黃山石頭的照片,讓學生感受石頭的奇特之處,由此加深對“奇”字的理解。
四、結合生活,加深印象
陶行知曾提出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對小學生來說,他們所擁有的一切直接或間接經驗都來源于生活,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脫離生活,用抽象的方式展開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不了教師的一番苦心,更無法掌握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要積極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展開教學。
例如教學《操場上》一課,教師可結合文本特點為學生創設更具生活化的環境: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在操場上活動的場景進行直觀展示,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中的信息,想一想畫中人都在做著哪些活動。當學生正確說出活動的名稱時,課件上也會隨之公布答案,并要求學生進行快速認讀。等學生對本課生字有了詳細了解后,教師可借助動畫視頻將生字的間架結構以及書寫筆順進行直觀展示。接下來,在教室的多媒體課件上還專門設計了“點球大賽”游戲,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這種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能帶給學生別樣的學習體驗,學生在這種充滿活力的氛圍下也會認識更多生字。
五、隨文識字,深入探究
“隨文識字”這一觀點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當時的文學家劉勰在其所注《文心雕龍》里做過深入闡釋。到了近現代社會,杜威、陶行知先后對隨文識字展開深入研究。所謂隨文識字,強調的是在特殊的語境里進行識字教學,讓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感受文本,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牢固的記憶。
例如教學《小小的船》一課,為了更好地開展隨文識字,教師需要在教學氛圍上下工夫,可制作相應的課件:首先,畫面右上方是一彎淺淺的明月,明月的光輝灑在每一條江、每一道河上。河面靜靜的,出現了一艘小小的漁船。此時,教師讓學生觀察“月亮”和“漁船”的外部特征,將二者進行對比,看看它們都有哪些共同點。學生通過觀察很快發現了它們的相同點:月亮有彎彎的角,漁船同樣有彎彎的角,而且月亮和漁船都是尖尖的,外部特征非常相似。接下來,教師展示“尖”這個字,要求學生從字體結構入手,看看這個字有什么特點。學生很快發現,“尖”字上小下大。最后,教師讓學生再次觀察月亮和漁船的形象,體會“尖”字的具體含義。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快掌握了生字。
六、結合心理,促進自主
在陶行知教育理論中,“小先生制”是重要的教育方法。所謂小先生制,是指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通過模擬教師行為來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因為大部分學生都有向師性,教師在學生心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學生的一言一行往往會受到教師的影響。如果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隱性心理,必然可以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
例如教學《找春天》一課,這節課需要掌握“沖、姑、吐、蕩”等9個生字。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生字時,教師不妨開展“我是小老師”的活動,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派出代表輪流上臺充當教師。“小老師”可以采取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只要班級其他同學掌握了這個字,就算教學成功。比如,有的“小老師”在教學“沖”字時,先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這個字,然后做了一個俯沖的動作,讓其他同學從動作里體會“沖”字的含義,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在開展識字教學時,教師需要積極利用陶行知教育理念,運用多元化策略提高識字課堂的趣味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愛上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