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紅

閨蜜朵兒的媽媽年近70歲,父親已去世多年。朵兒對媽媽很是孝順,將她的生活照顧的無微不至,家務活一點也不讓她做。然而操勞了一輩子的媽媽卻在家閑不住,看著朵兒既要上班又要操勞家務,心疼之下便試著幫朵兒打掃衛生、做飯。為了不讓媽媽為家務操心,朵兒故意說媽媽做的飯不好吃,打掃衛生不仔細,還得自己返工,還不如放著讓她來做。
自此以后,媽媽便不再插手家務事,每天除了枯坐看電視,就是倒在沙發上睡覺,也不愿意出門,身體一天比一天差。一天,朵兒因為一點小事與媽媽鬧了點不愉快。媽媽很傷心,對她說:“我老而無用了,在你眼里,我什么也不是,只是個讓你討厭的累贅,我還不如早點死了呢!”媽媽的話,讓朵兒委屈得眼淚奪眶而出。一直以來她傾盡全力孝順媽媽,但媽媽的感受卻讓她始料未及,這個時候她才明白,以前自己總以為,給父母買最好的東西、提供最好的物質享受才是孝順。其實,父母需要的從來就不是錢,而是一種“被需要感”,即身為父母,仍希望成為兒女的依靠。子女的過度關懷,反而讓年老的父母產生一種失落感。
現如今,隨著都市化進程的推進,有著與朵兒媽媽一樣感受的老年人有很多。老年人不管年齡有多大,都希望被周圍的人認可。然而,年輕時無所不能的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是能力、認知、知識層次都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在這個數字化時代,去超市購物微信支付、看病就醫網上預約、乘公交掃碼上車,各種新事物、新名詞層出不窮,讓他們無所適從。而在子女一方,要為自己的事業和家庭奔波,關注點離父母越來越遠,與家里老人交流的時間有限,兩代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代溝。年輕時在子女面前“無所不知”的老人,越來越跟自己的子女沒有了共同語言。而老人看著和自己距離越來越大的孩子,則覺得是因為自己老了給孩子幫不上忙,被孩子嫌棄,產生一種人老沒用的失落感。不被子女需要,價值感缺失之下,缺乏自信的他們便陷入深深的自責、焦躁、糾結、抑郁的情緒中。
從心理學角度講,人是社會化的動物,其最高心理需求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需要遠遠高于對物質的需求。能夠獲得周圍的人認可,被周圍的親友需要,對老人來說尤為重要。這證明你還有用,還沒老,是老人建立自信的基礎。他們不希望周圍人拿他們當沒用的“廢物”看待,他們需要繼續發揮余熱,為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滿足自己“被需要”的感覺。所以,要想老人生活快樂,子女們就要給他們創造一些可以發揮余熱、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讓他們建立自信,找回“被需要”的感覺,過個快樂的晚年。
1.幫父母找些可以做、喜歡做的事充實生活。孝順,孝就是順。人老了自尊心反而變得很強。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孝敬老人的同時,還要照顧老人的感受。老人在家里呼風喚雨了一輩子,到了晚年,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一無所用的“廢人”。所以,為了給老人“刷存在感”,我們要多“麻煩”老人,交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讓他們每天有事做,生活充實而豐富。這樣,老人發現自己還能為子女做些事情,精神和身體就會好很多。
2.生活中遇到問題,多問問父母。如今的社會分工日趨細化,大多數年輕人生活經驗缺乏,已不再是父輩那樣的“多面手”,換保險絲、修門鎖、通下水道等多半都不會。而老人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一些在年輕人看來搞不定的事情,在他們手里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所以,年輕人如果遇到生活難題,不要去“問百度”,多問問父母,不但能解決問題還能讓老人找到被需要的感覺,增強老人的自信。
3.幫老人培養一些新的愛好。老人缺乏被需要感,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主要原因還是生活太單調。子女不妨根據老人情況,幫他們開拓生活圈子,培養一些屬于自己的個人愛好,讓他們走出去,結交更多的朋友,找到屬于自己的人際圈,在一些相對固定的群體里找到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