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欣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包括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其中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鄉村文化又深深扎根于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并受到該地理環境影響,而本文研究對象中塘向氏武術就是鄉村文化的一種具體的物象表征。因此,本文從文化環境、地域環境等角度出發,也就是文化地理學視角研究中塘向氏武術。而文化地理學不僅是人文地理的一個分支學科,也是文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研究人類文化空間組合,探討各地區人類社會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于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武術在我國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近些年來武術的作用價值不斷地被開發出來,早已不是“習武之人”的獨門絕技,武術講究的“精、氣、神”“形神兼備,內外合一”,也在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代的人。
地域文化可以作為一種文化屬性的社會現象,有物質、實踐、地域基礎。在過去,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其主要目的是維護封疆諸侯的“大封建”,他可以運用中央政治權力對于地域文化進行管控和整理。《史記·魯國公世家》記載,太公呂尚為齊國之君,他治理齊國,“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魯國公,是周朝時期諸侯魯國的國君。魯國本是侯國,但自第二位國君開始稱公,魯國一共34位國公。)很快就取得了成效,由此可見魯國繼承了商人的習慣,用周禮進行治國。現在學界普遍接受對地域文化理解,一般是指特定區域特色鮮明、源遠流長,傳承至今仍然作用于社會、作用于人類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各方面的文明表現。它在一定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周記·地官·大司徒》( 《周記·地官·大司徒》是西周時期文學家周公創作的一篇散文。)載,“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指土地的范圍,地區的范圍,通常面積較大。或指本鄉本土,比如:地域觀念,即本鄉本土的思想理念,而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圍可大可小。
中塘向氏武術就是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環境下形成的。向氏武術根據其名稱可以知道其屬于家族式的武術流派,這與國外橫向傳承不同,向氏武術跟國內大部分武術傳承一樣都屬于縱向傳承,即師徒式傳承。并且和大多數流派的武術一樣,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還保留著傳統規定,比如:“只傳長子”“傳男不傳女”等傳統陋習。向氏武術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江西,由向宗彥開創。由于康熙時代受到三番之亂,原長時期聚居在江西的向氏一脈遷至武陵山區黔江中塘。經過1000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向氏武術已經有了完整的拳法16余套。經過歷史的洗禮、地域的變遷,2009年向氏武術成為了重慶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人為:向國珍。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地方自然特征差異大,因此,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地域環境,不同的地域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環境也會產生不同類型的武術文化,中塘向氏武術就是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下產生的。當然,如果一味以一種文化來規范武術,那么就會陷入固步自封的圈子。武陵山區向氏武術位于湖北、湖南、重慶三省交界處,地形復雜,少數民族較多,比如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富有豐富的地域文化。向氏武術始于江西,先后遷至恩施、中塘泥耳坪等地,后受到秦家大戶人家嫉妒而搬遷至中塘龍洞灣。因此,它的發展狀況受到地域文化影響較大,就像費孝通《鄉土中國》中談到的鄉土本色,鄉下人離不開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種下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這樣說來,我們民族的確是與泥土分不開的,從土里長出來的光榮歷史,自然也受到土的束縛。這就好比現實中,相較于“外來地域資源”,人們更傾向于學習、體驗、感知來自家鄉的“本土地域”資源。因此,在中塘鎮當地無人不知向氏武術。
過去中華文化深深扎根于鄉村,而如今鄉村文化振興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向氏武術在中塘作為文化活動的象征,其在中塘村委會有向氏武術文化廣場、在中塘小學有向氏武術文化少年宮,館藏有1000套武術器具、武術招式拳術等記載得明顯,每逢課間操、體育課小學的學生也是練習招式。這可以定義為文化活動發展得不錯。中塘鎮是一個土家族、苗族聚居的鄉鎮,其少數民族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養成的,應該經歷了歷史的沉淀。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構建基礎是少數民族群體廣泛參與和文化認同等價值的趨同性。但是據筆者了解,中塘向氏武術并沒有結合土家族文化,比如擺手舞、山歌等進行文化上的創新融合。因此,這是其該思考的問題。同時,針對文化研究來說,向氏武術缺乏結合社會學、地理學、文學、人類學等知識進行研究,研究其相互之間的聯系,大大限制了向氏武術的發展、傳播和交流。
《晏子使楚》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也是對當下中塘向氏武術發展受到限制的形象表述。向氏武術位于武陵山區腹地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中塘鎮位于黔江區東北部,有土家、苗、漢等民族,以土家族居多。境內地形復雜,山川、盆地、河流縱橫交錯,地勢起伏變化較大。因此,以農耕為主,屬于家庭式農耕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地域限制不僅僅指的是地形地貌環境,還可以指該地的經濟發展,該地是家庭為單位的農耕生產模式,難以形成較大的產業。同時,地域限制也可以指地域觀念的限制,武陵山區屬于國家重點關注貧困山區,生活在這里的人民更多關注的是自身物質水平,且大多數屬于農民階層,對于向氏武術不太感興趣。
理論有不同的涵義,《北史·崔光韶傳》載:光韶博學強辯,尤好理論,(《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匯合并刪減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意思為說理立論;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您何須緊斯跟,檔咽喉強劫人,好教我哭啼啼難理論(《馮玉蘭》是元朝的戲劇),意思為據理爭論;明湯顯祖《紫釵記.節鎮宣恩》載:如今盧府著忙,不暇理論到此事(粵曲《紫釵記》之節鎮宣恩。)意思為注意。理論探究這個詞最早是指針對于社會現象、生活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的研究。本文中的“理論探究”意思是中塘向氏武術的說理立論不足。根據查找資料分析,向氏武術的書籍主要是拳法、招式的介紹,并且僅由傳承人編寫保留下來,而且傳承人對于其他相關知識接觸較少,比如,教育學、文化精神學、文化地理學等,基本處于對經驗招式的研究。對于理論方面研究甚少,比如,拳法的各項招式的由來,利弊以及與其他學科理論知識的結合。比如向氏武術可以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將其作為鄉村精神教育典范,作為增強我國文化自信的一種物象特征表現。
地域文化可以形成特色,也可以阻礙其特色的發展。向氏武術在中塘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景,它的價值大,防身自衛、強身健體、文化娛樂、道德修養等作用明顯。在我國鄉村振興的大環境下,農村學校物質條件得到大大改善,但是精神文明建設這一塊現在依然是國家工作的艱巨任務。中塘向氏武術也是鄉村文明的一份子。因此,一是武術走進校園成了一種新風尚。向氏武術在2009年申遺成功后,其傳承人向國珍帶著向氏武術走進中塘中心小學,從此后便成就了黔江的特色小學;二是將武術帶到廣場中央,當前的武術學習要求低,可以將其代替廣場舞或者豐富廣場舞的形式;三是將擴大媒介宣傳,走出武陵山區;四是增強文化和理論研究。
打造地域文化、鄉村文化、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早在2009年,中塘小學就將向氏武術引進學校,招聘向氏武術唯一傳承人向國珍為學校體育老師。因此,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塘小學成為了武術示范基地、鄉村少年文化宮,特色辦學示范單位等等。學習拳術不僅僅是強身健體,還能充實鄉村小學學生的精神品質和意志力,更有利于學生從小培養鄉土情懷。學生對家鄉越了解、越關注,他們就越愿意為家鄉服務,也越會為家鄉感到自豪。因此,將向氏武術合理利用于課堂中和構建校本課程有助于學生更加了解和關注自己的家鄉,從而喚起學生的鄉土情感,促使他們更愿意為家鄉的經濟發展服務,為家鄉的明天添磚加瓦。
廣場舞是基層群眾自行組織的一種團體舞蹈,廣場舞反映出人類生活的集體性、娛樂性、互動性和運動性,在中華遍地開花,甚至走向了世界,已經是群眾文化的一部分。廣場舞運動項目更多的是清晨的太極,傍晚的“健身操”,其節奏輕松,動作簡單而豐富。它不僅聯系著社區建設,也有利于審美意識提高,精神世界的建設,增強文化自信。其實武術可以給任何人提供精氣神,可以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等,應該以一個“全民健身”視角去認識武術,而不是把它置放于專業人士獨享。如果把向氏武術編輯成幾套簡易的武術操,配上音樂,也可以是廣場上“最亮的仔”。
近些年來,紙媒體不斷被自媒體取代,紙媒的受眾范圍也大大縮小,主要是各機關單位,自媒體是大眾普遍接受的一種形式,根據統計發現,向氏武術主要出現在黔江新聞和武陵都市報等媒介,局限于區縣,局限于地方電視臺和紙媒,其它各種主流的媒體對其報道較少。我們應當吸引外界媒體對其的報道,在視頻軟件借助推送我們的內容和價值觀,使其被更多的人看見。同時,中塘向氏武術在觀念上也要更新,在媒體宣傳中,緊跟時代的步伐和主流媒體。
光靠學校學生學習和區縣紙媒報道是遠遠不夠的,其自身也需要發展。光靠傳承人撰寫招式拳術是不夠的,還需要廣納賢才加強文化研究、理論研究。隨著中國不斷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家一直在出臺各項政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新的便是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塘向氏武術要認真學習國家發表的意見,然后根據此,進行自身的修煉和提升。文化力量是無窮大的,人類社會就是文化的歷史社會構成,理論探究,豐富武術的根,讓我們的論文寫在中華大地上,讓中塘向氏武術值得更多的人去研究、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