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狀狀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1
梅花拳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已經廣泛流傳于河南、山東、河北等地。梅花拳作為我國的優秀的傳統武術拳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南省地處中原地區,是中華武術最重要的發源地,也是陳式太極拳、少林拳、萇家拳等的發源地。據20世紀80年代武術的挖掘整理工作中統計,我國“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有129種(現已發展為130種),而在河南流行的就有40種。雖然河南省的武術文化資源豐富,但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陳氏太極拳和少林拳,而對于河南省內其他拳種的研究較少,尤其是在河南傳播較為廣泛的梅花拳的研究幾乎空白,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對梅花拳在長垣市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梳理與研究。梅花拳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拳術,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但如今梅花拳與其他拳種一樣,面臨著現代化的考驗、歷史的變革及嚴重傳承危機。如何促使梅花拳的革新和與時俱進,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的歷史使命及重要課題。
梅花拳,古稱梅花樁,亦稱父子拳、武字花拳、梅拳等,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武術拳種之一。對于梅花拳的源名與來歷民間眾說紛紜,最具代表的說法是:梅花拳起源于春秋末期,是由著名的軍事思想家孫武為訓練士兵所創編的,又稱武子梅花拳。也有說梅花拳始于公元前,梅花拳創于西域昆山,系昆侖山派系中的代表拳種,留有百字圣語為傳代之陛。有文字可考的是流傳在平鄉縣后馬莊的手抄本梅花拳秘本《大文底》,記載梅花拳起始于南宋末年,開派祖師是鄒宏義。在清康熙年十一年出現了一位對梅花拳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人物—梅花拳拳師楊炳,河南內黃縣人,在康熙51年冬參加京城會武被欽賜“武進士楊炳探花及第”。楊炳在71歲時撰寫了對梅花拳后世極具影響的一本書《習武序》,書中詳細講述了梅花拳的習武規范,并且提出了個人的武學價值觀:習武可以保身保家,而最高價值則是保國為民。通過走訪長垣市各梅花拳拳師及各民間拳師了解到最早梅花拳傳入長垣市是在1940年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梅花拳拳師過黃河進入長垣市苗寨鎮傳授梅花拳,遺憾的是沒有得到延續,僅了解到習練者名為張東武、張蘭合,而東明縣梅花拳拳師不詳。1971年長垣市梅花拳第十六代傳人韓百廣拜師山東省東明縣朱口村第十四代梅花拳傳人朱繼增開始學習梅花拳,由于長垣市與東明縣僅隔一條黃河兩地相距較近,1978年山東省東明縣朱口村第十五代梅花拳傳人朱華山過黃河進入長垣市武邱鄉傳授梅花拳,傳授弟子梅花拳第十六代傳人高國全師傅。至此,梅花拳在長垣市流傳至今。
2.2.1 梅花拳的主要傳承人
梅花拳傳人高國全,梅花拳第十六代代表性優秀傳承人,現任長垣武術館館長,中國梅花拳、梅花樁總會副主席,河南省武術協會副主席,師承梅花拳第十五代傳人朱華山。自1999年成立武館以來,期間多次迎來英、法、美、德等國家的武術愛好者前來學習,迄今武術館已培育學員萬余人,為全國各類體育院校、安保部門、影視拍攝、武術專業隊輸送了大量人才。
梅花拳傳人韓百廣,梅花拳第十六代傳人,梅花拳平鄉縣后馬莊保護傳承協會總監,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梅花拳文化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市梅花拳研究會副會長,師承梅花拳第十四代傳人朱繼增。1981年《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韓百廣的《論梅花拳大槍》的文章,全國各地的武術愛好者慕名前來學藝者絡繹不絕,于是韓百廣在長垣市承包下韓寨林場作為梅花拳的教學基地,并依梅花拳拳規教授梅花拳不收取學費,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中梅花樁作為中國唯一的表演項目進行展示,韓百廣率領眾弟子門躍上丈把高的梅花樁,在空中翩翩起舞、輾轉騰挪、若履平地,令世界各地的觀眾嘆為觀止。
梅花拳傳人高顯偉,梅花拳第十六代傳人,現任長垣市武術協會主席、長垣市梅花拳協會會長、長垣市梅花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師承梅花拳第十四代傳人朱繼增。長期以來為長垣市梅花拳傳承與發展及各大賽事的舉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008年高顯偉墊資為自己的家鄉長垣市苗寨鎮安寨村建成700多平米的辦公房,2011年籌資建設了一個5000多平米的工業園區,解決了當地600多人的就業。
2.2.2 梅花拳在長垣市的傳承區域
長垣市地勢平坦原為黃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位于豫東北地區,居鶴壁、新鄉、鄭州、開封、滑縣、濮陽、菏澤等城市群中心,并與山東省東明縣隔黃河相望,截至目前長垣市下轄有5個街道辦事處、11個鎮、2個鄉。從1940年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梅花拳拳師過黃河進入長垣市苗寨鎮、武邱鄉發展至今,梅花拳已經在長垣市的多個街道與鄉鎮逐漸發展起來。目前,傳播人數較多的區域分別有蒲西街道、南蒲街道、蒲北街道、張三寨鎮、丁欒鎮、樊相鎮、上述地區大多是由當地的梅花拳傳承人或者知名拳師牽頭進行練習梅花拳。梅花拳練習的地點有的田間地頭、武館、自家院落,并逐漸向學校、廣場延伸。
2.2.3 梅花拳在長垣市的傳承途徑與方式
在訪談梅花拳第16代代表性傳人高國全師傅的過程中,了解到梅花拳的主要傳承途徑是師徒傳承、家族傳承、群體傳承。師徒傳承是指以傳授某項技藝為紐帶而形成的師徒關系,家族傳承是指以血緣維系,沒有血緣關系的習練者可能得不到“真傳”,而家族傳承也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一種傳承方式。群體傳承也是目前運用范圍最廣的傳承途徑,長垣市各梅花拳武術館的教學屬于群體傳承,其中也包括部分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
2.2.4 主要傳承內容
梅花拳古稱梅拳,是中國比較古老的傳統拳術之一。長垣市所傳承的內容可分為套路和功法,其中套路是由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組成,功法主要是梅花拳的樁功。拳術套路分別有梅花拳大架和小架梅花拳,小架梅花拳源于梅花拳大架,據《根源經》記載梅花拳八輩師爺張從富是小架梅花拳始祖。器械套路分別有梅花大槍、梅花大刀、梅花單刀、木扒、月牙棍。在《梅花拳譜》中輯錄的器械,計有流星錘、南陽叉、梅花大槍、木扒、梅花雙槍、六合梅花大镋、月牙棍、梅花雁翅镋、月牙大斧、虎尾三節棍、三尖拐、雙戟、齊眉棍、虎頭雙鉤、龍泉劍、九環錫杖方便鏟、梅花神棍以及梅花拳的獨門兵器風火輪,輯錄中的器械現多數鮮有人練習,多數已面臨失傳。梅花拳的功法練習是梅花樁,樁功就是讓練習者站在多根木樁上進行練習,梅花樁所用的木樁,直徑約為3~5寸,木樁的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3尺3寸,樁與樁之間的前后的間距為3尺,左右為1尺5寸,并且隨著功力的增進木樁也需要不斷加高。
長垣市梅花拳練習者性別比例的男性大于女性,究其原因可能是武術在傳承過程中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思想有關系,歷代武術的練習者多以男性居多,而這種思想至今仍有遺存,導致女性練習者少于男性。學生是練習梅花拳的主要人群,然后是農民、工人、科教文工作者等。雖然學生是主要練習人群,通過對長垣武術館高國全的訪談了解到近些年武館學生的人數也呈下降趨勢。究其原因是學生喜歡練習梅花拳,但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學業的壓力、時間的緊張致使練習的人數遞減,多部分學生想練習梅花拳只能等到寒暑假。另外農民也是練習梅花拳較多的人群,農民每年都會在傳統節日及廟會等進行梅花拳的匯演,以此向大眾展示梅花拳,同時也是梅花拳重要的傳承和傳播的方式。長垣市梅花拳習練者多數是在武館、健身活動中心、公園。另外也有在體育場館、自家庭院、田間地頭練習。長垣市多數武館都是全天開放,除去在武館練習的學生外,同時也歡迎梅花拳的愛好者前來練習和學習。目前長垣市可供大眾健身的公共場所及設施逐年增加,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在我國開始實施以來,政府和社會有關部門一直非常重視運動場地設施方面的建設,選擇在健身活動中心練習梅花拳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從市區每個社區到鄉鎮每個村落都有健身活動中心,其余也會有練習者選擇家附近的公園、體育場館、田間地頭等地練習。
長垣市梅花拳練習者的練習動機有強身健體、學習技擊技術、繼承文化遺產、休閑娛樂等。但出于強身健體的練習動機人數最多,反映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來選擇練習梅花拳以及通過練習梅花拳來緩解一天繁忙學習工作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同時也側面體現出梅花拳的健身的功能與價值。
梅花拳雖然是我國優秀古老的拳種之一,但是梅花拳發展沒有達到太極拳或少林拳的規模與影響力度。所以需要政府的支持與媒體的關注,僅僅靠民間的拳師是很難將梅花拳發展壯大的,需要政府對武術賽事的舉辦、拳種的傳承與發展、傳承人的保護等做出支持。我門也可以借鑒國際成功模式。例如,韓國政府對于傳承人,按每月每人100萬韓元提供補助,對于能培養出代表性傳承人的大師,不僅給他薪水以支持其提高技藝,還要給研究經費和傳承費用,對于優秀的學員,政府也給經費,如果老師去世,就馬上由他來繼承。媒體是傳播信息的媒介。例如,通過電腦和電視以及近些年火熱流行的自媒體軟件等。這些對于武術的宣傳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外來文化不斷引入我國,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強勁的沖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現在人們更多追求的是新鮮、刺激、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對于傳統武術項目的選擇少一些,習練傳統武術是需要日積月累,正如《警世賢文》中一道勵志格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同樣的一個動作反復練習成千上萬次,經歷千錘百煉。而這與人們追求的新鮮、刺激、快節奏等迥然不同。
梅花拳是一個源遠流長,古老的傳統拳術之一,經歷了數百年的傳承和十幾代人的積累,才形成如今體系龐大的梅花拳。由于內容體系龐大,沒有幾十年的功夫,難以窺其全貌。單憑梅花拳的器械就有幾十余種,想要把每個項目的精髓及要點都掌握需要長期艱苦的訓練去磨練。而如今的物質生活極為豐富,人們更多追求的是體質健康和精神享受,能夠完整學習和掌握一套梅花拳或器械已實屬不易,如想全面繼承更是難乎其難。
梅花拳師高國全說:如果要看梅花拳未來的發展如何,需看現在有多少小孩在練習梅花拳。而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學生雖然是練習梅花拳的主要人群,但是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學習壓力、升學壓力等整體人數呈遞減狀態。另一方面是選擇傳承人的標準,現如今許多民間的拳師對于傳承人的選擇方面是“慎之又慎”,從習武者的品格、悟性、毅力、正直、淳樸等方面的考察,確系可造之才,方可允許拜師。
梅花拳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學校應積極利用梅花拳這一寶貴資源,充分發揮梅花拳的健身性,技擊性并編篡讓學生簡單易學以及適合學生的身體發展特點的校本課程,校園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對于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勢在必行。
結合大眾傳媒的作用,加大宣傳力度,利用自媒體“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軟件推廣武術, 2020年抖音的日常活躍用戶已經超過了4億,并且自媒體的優勢非常明顯。通過自媒體向人們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武術,同時也吸引大批的青年人學習,為傳統武術注入鮮活有力量的血液。
在保留梅花拳核心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例如燕子杰先生對于梅花拳的創新,增加“撒放”“蜻蜓點水”“多人找門”“疾快猛”等新練法。通過這些新式練法,增加學生對于梅花拳的興趣,讓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終身受益。
增進傳承人之間的交流,增進溝通,定期舉行一些中小型梅花拳交流會,相互交流切磋,探討出梅花拳在發展過程中遇見的問題,及時高效的解決,同心協力為長垣市梅花拳的傳承與發展做出的貢獻。
梅花拳作為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要積極探索適合梅花拳發展的新路徑,在保留其核心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與創新,以其適應現代社會發展人們的需求;結合國家武術進校園等政策,與各級各類大中小學相結合,并充分利用現代化傳播渠道,加大對武術的推廣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武術,讓已經傳承千年的武術能夠更好地傳承與發展,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