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龍 張欣然
1.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2.遵義醫科大學,廣東 珠海 519000
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邊陲的黔東南州居住著苗、侗、水、土家、仫佬、瑤、布依、畬族、壯等9個世居少數民族,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包括以身體技藝為載體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法國著名的人類學家莫斯(Marcel Mauss)指出身體技藝是復數形式,在不同情境下它會附著在不同的文化符號上。
黔東南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以身體技藝的形式呈現著各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生活,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互動歷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映射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思辨模式,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年來,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力度的加大和貴州旅游業產業的蓬勃發展,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大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列入非遺保護名錄,也有少部分民族體育項目與旅游市場聯姻,助力經濟發展,如斗牛、獨木龍舟等項目,盡管如此,但在高度發達的文明化進程中,大部分傳統體育項目依然邊緣化,甚至瀕危。究其緣由,筆者將其歸結為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沒有滿足現代人的基本需要,針對現代人而言,基本需求就是經濟效益,由此,促使黔東南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開發,促使經濟效益的產生,是解決當前黔東南民族傳統體育生存危機的最佳途徑,也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最佳回應。基于此,該研究從空間區域角度提出城鎮中心區域全民健身和休閑型的開發模式、近郊區體育賽事的開發模式、遠郊區(原生態村寨)文化生態型的旅游開發模式,以期助力鄉村振興、體育強國等國家戰略的實現。
以民族體育舞蹈類為主,主要有踩鼓舞、板凳舞、侗族金錢棍、侗族舞春牛、跳蘆笙、畬族跳月、龍獅舞、踩歌堂(多耶)、思州花燈、反排木鼓舞、水鼓舞、侗族蝦公舞、土家族蓮花十八響、水族斗角舞、游坡、瑤族長鼓舞、瑤族打花棍、畬族粑槽舞、雅中苗族擔柴舞、侗族斗牛舞。
城鎮中心人口密集,經濟活躍,人們的生活節奏快,工作、生活壓力大,大多數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性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患病人數占據20%,亞健康人數占據75%。伴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更多的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健康,越來越多的人們迫切的需要通過體育運動增強體質,通過各種形式的休閑娛樂活動釋放壓力以達到健康的生活狀態。即謂之為人人參與,人人健身,人人快樂,人人健康,人人幸福,然而因為大多數人忙于工作,且掌握的體育健身知識有限,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指導,大多數城市居民體育健身計劃難以持久,很難見效。伴隨著廣場舞的盛行,大多數城鎮居民開始關注簡單易學的廣場舞,在專業機構以及教學視頻的推動下,廣場舞逐漸布滿黔東南州城鎮中心的大街小巷,并向郊區甚至鄉村擴延,這一現象充分展現出民眾對體育運動的熱情,但此現象對于以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勝地的黔東南有失偏頗,現代廣場舞的盛行使得以原生態少數民族文化為特色的黔東南漸失本色,在城鎮區域難以找出少數民族文化氣息,使得外地游客很難感受到苗侗等少數民族風情,據筆者所知,黔東南大多數縣市建有蘆笙廣場,但能夠讓游客觀賞到蘆笙等民族體育舞蹈的機會較少,只有重大節日在政府部門的扶持下予以呈現,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健身、休閑手段而自發組織的民眾甚少。黔東南州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各種民族舞蹈精彩絕倫,各民族服飾華麗奪目,民族健身需求迫切,這為民族傳統體育在城鎮中心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先決條件。
1.3.1 充分利用城市廣場展現民族體育文化風情
城市廣場因其容量大、影響廣、吸引力強等特點,是群眾性全民健身活動的主要載體和平臺。黔東南州各縣市均有城市廣場,如凱里白午的蘆笙廣場、民族風情園盤古寨廣場,下司蘆笙廣場、清水江國際廣場、臺江的娣妹廣場、丹寨蚩尤廣場、其它城鎮的中心廣場等,設計獨特,融入了黔東南少數民族各類文化元素,這為開展少數民族體育休閑健身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由此,應充分發動群眾的自主性,將本民族的民族舞蹈等特色體育項目搬上廣場,在休閑健身的同時展現民族文化風采。黔東南休閑健身類民族項目較多,該些項目均具有良好的健身價值和文化價值,將該類項目充分利用城市廣場適時適地的開展并使其常態化和普及化,使得其取代廣場舞或與其比肩,必將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快速發展和有效傳承,也將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現階段凱里民族風情園盤古寨廣場晚間舉行的民族舞蹈(踩鼓舞、蘆笙舞等)表演、篝火晚會已取得較好效果,吸引四方游客云集,帶動旅居業的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資源進城市”模式在云南省取得良好效果,如云南昆明市區的西山區廣場、五華廣場、東風廣場、萬達廣場等均將民族體育舞蹈納入民眾日常健身內容;且部分縣市對各民族體育項目安排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如云南省石林縣的大三弦體育舞蹈定于每周星期二、星期五在彝族第一村跳,星期三、星期六在雙龍廣場的跳,祿勸的風家古鎮每天晚上 19:00 跳笛腳舞,五華廣場也經常有少數民族民族身穿民族裝跳左腳舞。廣場白天游客觀光名勝風景,晚上體驗民族歌舞,留住了游客,傳播了民族文化,鍛煉了身體。
1.3.2 充分依托黔東南餐飲業、商業塑造濃厚的民族體育文化生活、休閑氛圍
黔東南具有優質的旅游資源,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綠色原生態的食材和美味可口的民族餐飲。發展民族旅游餐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據調查得知,黔東南部分商家將民族歌舞融入到餐飲之中,如凱里的盤古寨,亮歡寨等,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游客們在品嘗美食的同時親眼目睹服飾禮儀和民族歌舞,親身感知當地民風民俗和人文情懷,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旅游的價值得到最大化體現。黔東南休閑表演類民族體育資源豐富多彩,如民族歌舞、民族武術等。尤其是各民族歌舞最具特色,由此,黔東南應依托自身優勢盡可能的打造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表演團,充分應用于商業展演、餐飲表演、城市廣場表演等活動中,努力塑造濃厚的民族體育文化生活及休閑氛圍。
1.3.3 政府牽頭成立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身休閑協會,各社區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豐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播的形式
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城鎮中心的開展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這就需要政府扶持成立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康養協會,該協會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各縣市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組織管理、負責制定工作計劃和目標,實施日常教學、訓練,以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練員、社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等工作,并負責黔東南少數民族后背人才的選拔和訓練等工作。開展該工作核心點是社區體育指導員人才在協會的統一組織下,依托各黔東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大中小學體育教師、教練員以及體育專業人員等,形成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人到社會體育指導員到社區群眾的教學培訓模式,解決社會體育指導員短缺問題,各社區配齊配強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社區體育指導員,并組織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階段性賽事,發行教學片,豐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播形式,以此帶動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城鎮的快速發展。
1.3.4 多方聯動,定期舉辦大型休閑健身類民族體育大賽
體育賽事是促進某一體育項目發展的最好手段,賽事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該項目的發展,城市中心區休閑健身型民族傳統體育的開發離不開體育賽事模式。賽事的舉辦迎協會牽頭,旅游管理部門引導、專業機構策劃實施,制定完善的比賽方案和規則,動員全民參與,并充分吸納贊助,設立較高的獎金。
苗族獨木龍舟、巖英高蹺、穿針賽跑、布依族抱石比賽、水族賽馬、竹林競技(畬族)、獨竹漂、苗族爬坡、斗牛、侗族多達能、瑤族摔跤、押加、苗族武術、侗族武術、畬族武術、侗族摔跤、射弩、土家族打飛棒、畬族打尺寸、布依族丟糠(花)包、水族打手毽、侗族搶花炮、侗族多高貝、打雞毛毽、仡佬族打篾雞蛋、侗族哆毽等。
近郊區是指城區周邊或毗鄰城區的鄉鎮街道等區域(包括市縣所屬開發區)。近郊區的特點是人口密度小,靠近城區,交通能夠便利,地域較廣闊。近郊區是發展民族傳統體育賽事的最佳場所,近郊區賽事開發可通過贊助費、門票、停車費、攤位費等、旅游消費等方式獲得收益。
因目前黔東南少數民族近郊區體育賽事已開發項目有限,規模較大的賽事項目較少,且無法常態化開展,因此,現階段黔東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賽事開發產業還未形成,這就急切的需要加大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充分開發其潛力。通過筆者調研得知,黔東南州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特色鮮明,特定節日各自村寨亦開展賽事,但因規模較少,缺乏官方扶持,媒體報道宣傳而鮮為人知,如巖英高蹺、穿針賽跑、布依族抱石比賽、水族賽馬、竹林競技(畬族)、獨竹漂、苗族爬坡等項目。
黔東南州近年來在凱里白午利用民族節日節慶等時機舉辦斗牛比賽(牛王爭霸賽),吸引全國各地斗牛愛好者前來參賽和觀賞,每逢斗牛之時,人頭涌動,車如長龍,商販云集、人山人海,組織方通過贊助費、門票、停車費、攤位費等獲得不菲收益,有效的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如武術之鄉灣水鎮(距離凱里市25公里),以弘揚苗族武術為己任,以打造苗族武術文化旅游品牌為目標,每年農歷正月,舉辦全州民族民族演武大會,目前已舉辦三屆,效果良好,前來參賽的隊伍和參觀人數逐年增加,更有民族文化方面的學者不遠千里來取材,也有記者前來采訪報道,灣水通過舉辦民族武術演武大會為各民族傳統武術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臺,有效的提高黔東南州少數民族武術的知名度,促進少數民族武術的快速發展,同時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近年來,因為參加灣水鎮舉辦的演武大會而受到各方關注的村寨武術不在少數,如天柱甘溪侗族武術、羊排苗族武術等,灣水鎮在舉辦黔東南州演武大會的同時,更積極創造推廣武術創意產品,如苗刀、苗劍、鐺等武術器械或道具以及苗族武術服裝,效果良好。黔東南州近年來近郊區舉辦民族體育賽事項目不斷增多,除了斗牛、灣水武術外,還有臺江縣附近施洞舉辦的獨木龍舟,黎平縣四寨村舉辦的侗族摔跤賽事,均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效果良好,為地方經濟的增長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筆者通過多方調查,梳理出了26項適合體育賽事開發的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該些項目在體育賽事開發中應借鑒斗牛或國內外其他民族傳統體育等成功開發項目的經驗,同時廣泛宣傳、跟蹤報道,組團開發,與景區聯姻。形成堅持以政府指引、協會管理、企業運營、村寨參與的新型模式,具體如下。
對于影響力較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獨木龍舟、侗族摔跤、舞龍噓花等項目,難以常態化開展,應依靠近郊區知名景區的力量,與旅游景區聯姻,實現互惠共利。助力其常態化發展,黔東南州旅游景區數不勝數,尤其如西江千戶苗寨、朗德苗寨、鎮遠古鎮、施秉杉木河、肇興侗寨、下司古鎮等景區,擁有大量的客流資源,是民族傳統體育旅游開發的最佳平臺,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應根據景區環境特點,可適時適度的將其引入景區,以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繁榮的嶄新局面。
對于影響力較少的小眾民族體育項目,應該依附于民族節日組團開發,同時應堅持民族文化、民族習俗主導體育賽事的原則,做到競賽和文化展示同步展現,且使得游客置身其中。在運營管理上應堅持以政府指引、協會管理、企業運營、村寨參與的新型模式。
土家族上刀山、土家踩鏵口、瑤族上刀梯過火鏈、踩犁頭、交下苗族上刀山下火海、苗族爬花桿、瑤族打陀螺、布依族斗雀、摸魚摸蝦、苗族蕩秋千、打禾雞、鼓樓搶雞、苗族水田搶鴨、筆架火龍(布依族、苗族)、侗族花架、臺江苗族舞龍噓花、布依族耍麒麟、高空舞獅、草把龍劃旱船、侗族抬官人、板凳龍、踩石輪、侗族操球、侗族月亞鐺、勾林。
遠郊區是邊遠山區或農村地區,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差,且各地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活動時間地點不盡相同,知名度低,如交下苗族上刀山下火海在臺江交下6月份舉行、鼓樓搶雞、苗族水田搶鴨筆架火龍(布依族、苗族)等正月舉行、、侗族抬官人正月、七月黎明黃崗舉行,舉辦地位于農村偏遠地區,各項目舉行時間、地點分散,致使遠郊區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停滯不前,旅游開發面臨著巨大的障礙,然而幾乎所有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于農村地區,遠郊區的農村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根基,而文化生態型旅游開發模式是遠郊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發的最佳方式,但前提是必須讓遠郊區旅游變得便捷。
3.3.1 深度挖掘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背景,以活態的形式顯現
結合黔東南地貌特征和民族風情,遠郊區體育旅游開發的最佳方式為民族體育文化旅游。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民族文化生活的結晶,每一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背后均記錄在一個民族、文化、創業、生活的歷程,無可避免的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是民族文化記憶的符號。由此,遠郊區民族傳統體育的旅游開發首先應充分挖掘其項目背后的深層背景,弘揚精華,去除糟糠(只要價值理念是有利于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文敏進步的內容均為精華,應大力弘揚,充分挖掘;只要是不利于國家富強、不利于民族團結,不利于人的發展,或與黨的政策相悖均為糟糠,應堅決祛除),在該基礎上進行適度創新,將民族體育項目背后的故事活態呈現,均可以民族文化旅游的形式充分開發,充分挖掘其起源、發展、傳承條件、精神價值,文化理念,努力將當其文化價值以活態的形式展現給觀眾、游客。
3.3.2 依托民俗傳統節日和旅游景點,打造一村一品組團式民族體育旅游項目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也成了文化的載體。黔東南民俗傳統節日豐富多姿,文化內涵豐富,旅游景點也是分布各地,這為遠郊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提供了平臺。這就需要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結合,官助民辦,力促民俗節日和旅游景點活動中大力吸納附近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整合各方資源,完善配套措施,并將開展時空(舉辦時間、舉辦地點)較近的民族體育項目組團開發,打造文化體驗、技術展演、手工藝產品開發、旅居康養等一體化模式,促使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融合于自然和人文景觀中,共同組成特色鮮明、風格獨特的旅游勝地。同時,媒體多方宣傳報道,多渠道公布具體活動時間地點,逐漸造打造一村一品組團式民族體育旅游項目。
黔東南州轄16個縣市,各民族傳統體育等旅游項目分布零散,致使游客入黔一片茫然,大多游客只知西江苗寨等過度商業化的景點,而對黔東南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的符號——民族傳統體育知之甚少,致使與苗侗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民族風情失之交臂,由此確定一批民族傳統體育精品旅游路線顯得尤為重要。如凱里-麻江-丹寨自駕線路,該國道線路風景優美,沿路有六堡粑槽舞、宣威筆架火龍、龍山苗族武術、布依族斗雀、打禾雞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凱里-臺江-劍河-三穗-岑鞏-鎮遠-施秉-黃平-凱里線路,有臺江苗族舞龍噓花、交下苗族上刀山下火海、土家族上刀山、土家踩鏵口、瑤族上刀梯過火鏈、踩犁頭、苗族爬花桿等項目。民族傳統體育精品旅游路線是遠郊區民族文化旅游的有力之舉,但并非一朝一夕之能定,必須多方合作,精心規劃路線,做強精品線上的旅游產品項目,完善配套實施方可見效。
黔東南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不是任何一個組織和部門能夠完成的,必須多部門協同。這就需要文體廣電旅游局牽頭,盡可能的成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領導工作小組,以”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為契機,統籌協調社區、學校、村寨、協會、企業、新聞媒介等多方力量,同時盡可能的招商引資,給于政府資金扶持,疏通民族傳統體育旅游開發渠道,合力創建黔東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游資源品牌和龍頭企業。
體育旅游專業人才匱乏是制約黔東南州民族體育資源旅游開發的最大障礙。黔東南州旅游人才主要以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為主,目前黔東南州有兩所高校設立旅游管理專業(凱里學院和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該類專業的畢業生在講解景點的技巧,對民族風俗習慣、民族文化的淦釋等方面較強。而在體育意識、體育旅游知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技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內涵、體育旅游活動策劃能力方面基礎十分薄弱;對于體育旅游綜合開發、利用、保護、市場體育旅游供求關系研判、體育旅游產品創意設計、生產、銷售、體育旅游消費群體的培養等更是知之甚少。由此,黔東南州應依托高校培養體育旅游(尤其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懂技術、懂開發、懂推廣與銷售的專業性體育旅游人才。并以高校為依托,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培訓基地,大力普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學校是知識、文化、技能傳播的主要陣地,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旅游開發和普及必須依托校園,以弘揚民族文化韋契機,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彰顯民族文化特色,同時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旅游開發培養優秀人才。如畬族粑槽舞面臨瀕危之時,麻江縣六堡村隆昌小學力挽狂瀾,大力開展粑槽舞進校園活動,效果顯著,成績斐然,多次代表麻江縣參加各種大型活動,引起社會對畬族粑槽舞和畬族文化的關注,前往隆昌小學取經、參觀的同行、學者、旅客絡繹不絕,發揚了民族文化,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挽救了畬族粑槽舞的瀕危。
黔東南州世居著9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均有多種傳統體育項目,大多傳統體育項目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這就需要學者、從業者加大挖掘力度,收集整理各種相關史料,保留精華、去除糟糠,并探究其經濟價值,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料的開發利用提供物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