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鋒
(阜陽市潁州區水產管理站 安徽阜陽 236000)
鱖魚是名貴食用魚類,有著廣泛的消費基礎,是我國特種淡水養殖魚類之一。近年來,隨著鱖魚集約化養殖的普遍推行,疾病發生已成為發展鱖魚養殖的制約因素之一。筆者就如何做好鱖魚的病害防治介紹如下。
導致鱖魚病害發病的原因很多,主要致病因素是環境惡化、機體抵抗力下降等綜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鱖魚機體抵抗能力下降等。
1.生物因素。水體內致病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微囊藻等大量滋生。
2.非生物因素。水溫的突變,pH值過高或過低,溶氧不足,氨氮污染及藥物濫用的不利影響以及過多沉積的淤泥對鱖魚的致病作用等。
3.非寄生性疾病。非寄生性疾病包括病毒病、細菌性爛鰓病和細菌性敗血癥(暴發性出血病)。特別是近年來的暴發性出血病,對鱖魚養殖危害極大,終年可見。
(1)流行特點:一般多發于水溫15~30℃范圍內,水溫越高越易發病。20℃以上開始流行,流行高峰期水溫為28~35℃。4~10月為流行季節,6~9月份為高峰期。
(2)發病癥狀:病魚離群獨游。病魚體表光滑,鰭條、臀鰭基部充血,肝臟淡紅色。鰓絲發白腐爛,常附有污泥和黏液,并繼發感染其他細菌性病害而兼有外表出血、腹水等癥狀。
①單純感染:體表無出血癥狀,鰓、肝蒼白色、肝松脆有出血點,腸內充滿黃色黏稠物。
②混合感染:同一患病魚群出現不同癥狀,或體表出血,或鰓紅色,或腹水,或脂肪充血等。共同表現肝蒼白色。
4.鰓霉病。可見到病原體菌絲進入鰓小片組織(粘細菌則不進入鰓組織內部)或血管和軟骨中生長,用剪刀剪下鰓病灶附近的鰓絲少許,放在載玻片上,加2~3滴無菌水蓋好蓋玻片,放置20~30分鐘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有許多菌體一端固著,另一端呈描弧狀緩慢往復擺動,有些菌體群集成堆,從寄生的組織向外突出,形成圓柱狀“柱子”。
5.寄生蟲病。危害鱖魚的寄生蟲有車輪蟲、指環蟲和錨頭鳋等。
(1)流行特點: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5~10月為流行季節,6~9月為發病高峰期。
(2)主要危害:寄生蟲對鱖魚苗種危害最大,常造成大批死亡,是苗種階段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寄生蟲病發生在鱖成魚養殖階段,一般是由餌料魚寄生此蟲而傳染,或因餌料魚供應不及時,致使鱖魚體弱而發生。
(3)發病癥狀:主要寄生在鱖魚的頭部、眼、皮膚、鰭及口腔內,寄生處紅腫發炎,肉眼可見。病魚先煩躁不安,在水中亂竄,繼而游泳無力,不食,消瘦死亡。
1.加強日常管理: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各1次,觀察魚類活動、攝食等情況。
2.保證水體溶氧充足:鱖魚不耐低氧,易發生缺氧浮頭。鱖魚養殖過程中,一般需在鱖魚專養池中設置增氧機,每天中午可增開增氧機1~2小時。如遇特殊天氣,半夜11點~凌晨1點起開機至太陽出,保證水體溶氧充足是提高鱖魚種生長率和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3.定期測定pH值:鱖魚對酸性水質十分敏感,所以要定期測定pH值,使pH值保持在7.5~8.5之間。在鱖魚種階段,如條件允許每周注入新水2~3次,每2周換1次新水。
4.及時撈出死魚:鱖魚為底棲魚類,其攝食習性十分奇特,自開食起就終生以活魚(蝦)為食,對死魚、死蝦不感興趣。因此,鱖魚池中的死魚要及時撈出,以免在水中分解、腐化而惡化水質。
如果池塘單養鱖魚,密度大,需餌料量大,因此,需設專池培育餌料魚,大面積主養鱖魚很好的解決了因餌料魚培育池塘不足的問題,在鱖魚種放養前15~20天,利用這段空閑時間在池塘中培育前期餌料魚,一般可投入餌料魚苗50~100萬尾/畝。鰱、鳙和鯪魚等均為鱖魚所喜食,其中以鯪魚適于密養、易于控制生長速度又容易被鱖魚捕食為最好。
當餌料魚規格長至15cm左右正好為鱖魚下塘的適口餌料。為了保證投喂的餌料魚規格適宜,要經常檢查鱖魚的攝食和生長情況,對餌料魚的生長及規格,采用調整密度和投喂量來控制,一般餌料魚的規格為鱖魚體長50%左右,或體重為鱖魚體重的1/8~1/6為宜,保證餌料魚與鱖魚同步生長。在鱖魚池的餌料魚稀疏之后,要及時補充投喂餌料魚,一般每5~7天補充餌料魚20~30kg/畝。
鱖魚的病害防治“以防為主”,魚池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清塘消毒,不要直接施用未經發酵的動物糞便;魚種放養前,用20mg/L高錳酸鉀液浸洗15~30分鐘(水溫10~25℃);發現鰓上有寄生蟲時,應及時殺滅(套養黃顙魚30尾/畝,能吃掉部分錨頭鳋);病害流行季節,采取隔離措施,加強管理,減少病原傳播,定期調水產品改善水體環境,保持池水清新。除使用上述水質改良劑外,可選擇藥性溫和的中西藥物進行治療在鱖魚發病時,正確認識鱖魚的發病特點,采取合適的預防控制及治療措施,切實有效地降低鱖魚病害發生率,提高養殖產量。
鱖魚對一些常用的魚藥(如敵百蟲、漂白粉等)極為敏感,因此在鱖魚治療過程中不能濫用藥物,一定要對癥下藥。鱖魚對魚藥較為敏感,一般情況下不用藥。即使用藥時,應低劑量使用(可參照常用魚藥慎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