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震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廣州 510053)
發展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數年,興起于大戰結束之后,特別是20世紀50~60年代,是一門研究貧困落后的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經濟學。擺脫貧困一直是困擾全球發展和治理的突出難題,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這些方面既承擔了相應的責任,也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就當前而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發展經濟學發展的最高境界,脫貧攻堅作為其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了發展經濟學相關理論的強大生命力。
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國家處理發展問題的政策措施各不相同。美國經濟史學家羅斯托在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成長階段》中認為經濟增長一般會經歷傳統社會階段、起飛準備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以及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等六個階段。其中,在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以服務業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有關部門成為主導部門。在此階段,貧困必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這與我國近年來提出的脫貧攻堅暗自吻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對脫貧攻堅進程的概述表明,從2012年年底拉開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到2020年信心百倍向著脫貧攻堅的最后勝利進軍,黨中央針對脫貧攻堅的不同階段提出了差異化目標。誠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工作已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
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在我國由來已久。新中國建立初期實施均衡發展戰略,主張各大區域分別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后逐漸強調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注重多尺度梯度開放,實施東部地區率先開放、優先發展。20世紀初,區域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受到重視,四大板塊、國家級新區、改革試驗區以及主體功能區建設相繼落地,生產力布局開始向東、中、西、東北等潛力區域集聚。截至目前,國家陸續實施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這一系列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與變更顯示,國家從全國、區域板塊以及省級行政區域層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問題的重視,表明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已逐步由國家層面轉向省級乃至更小區域。脫貧攻堅重點解決的是以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為主的全國貧困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也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著重解決老少邊窮地區與中、東部地區發展差異問題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我們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推動省市縣各層面結對幫扶,促進人才、資金、技術向貧困地區流動。”“各行各業發揮專業優勢,開展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我們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這一過程中相關系列政策的實施,既充分運用了貧困地區發展的相對優勢與絕對優勢,又兼顧了縮小貧困地區發展差異問題。此外,構建“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形成全方位共同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既有利于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層面強化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的扶貧作用、逐步縮小發展差異,也有利于正確處理不同貧困地區間的區際利益平衡,是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在實踐方面的重要運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作為一場戰役,脫貧攻堅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實現其高效運轉,既需要考慮在子系統良好運行基礎之上推動系統整體發展,也需要正確處理子系統之間的協同發展關系,注重培育系統內生發展動力。首先,脫貧攻堅的主體是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勝利需要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脫貧攻堅的內生發展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強調,“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讓發展成為消除貧困最有效的辦法、創造幸福生活最穩定的途徑”。其次,脫貧攻堅涉及貧困地區發展的方方面面,居民收入、教育、醫療衛生、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則構成了脫貧攻堅的整個系統。脫貧勝利并非僅僅在于提升貧困地區居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增加收入的基礎之上實現教育、醫療衛生和公共服務設施狀況的穩步改善,實現貧困地區在這些方面的共建、共享,以及推動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第三,脫貧攻堅的勝利既需要內生動力作為基礎,也需要外生動力助推其加速發展。在整個脫貧攻堅過程中“各級黨政軍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農村廣大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群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志愿者,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都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總體來看,脫貧攻堅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內生發展動力強勁,教育、醫療衛生、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逐步改善和完備,外生動力充足,各方面相互作用、影響、促進,發展關系不斷循環累積,其必然向著內生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整體而言,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是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解決貧困問題的特有實踐,也是我國為解決世界貧困難題提供的中國經驗。從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來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存在其必然性,即脫貧攻堅戰略的提出符合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理論的要求,整個實施過程是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理論的外在表現,獲得勝利也是良性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