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敦煌壁畫是裝飾敦煌建筑和美化建筑的重要部分,可以襯托敦煌莫高窟主體建筑的特點,通過敦煌壁畫還可以展示當時時代的特點以及文化發展情況,為后人提供了了解時代風采的方式。在敦煌壁畫創作過程中色彩搭配是極其重要的,其色彩搭配和我國傳統水墨畫存在較為強烈的對比,色彩豐富,提升了形象的生動性,二者共同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繪畫色彩體系。敦煌壁畫之所以能夠一直被人們所喜愛,和其色彩構成有著重要的聯系,充分展示了藝術美學的特征,體現了一種神奇的藝術美感。通過針對敦煌壁畫的色彩過程進行研究,有利于為我國今后的藝術發展提供幫助,將色彩融合到一個系統中。
當兩個顏色放在一起時,必然會出現對比,對比是呈現視覺感受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強化藝術的表現能力,因此,如何運用對比是藝術表現過程中所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敦煌壁畫所形成的色彩效果主要是受到了宗教思想的影響,為了能夠滿足宗教審美,在顏色選擇時將紅色、青色、黃色、黑色、白色作為核心顏色,產生了不同的對比效果。
互補色之間可以帶給人們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是較為常見的對比方式,對比的色彩傾向于讓對方成為本身色彩的補色,能夠讓色彩構成散發新的活力。紅色、綠色以及青色是敦煌壁畫中最為常見的顏色,其顏色對比形式具有典型性。在早期階段敦煌壁畫的顏色主要為紅色,自從進入到晚唐階段后,綠色以及青色在敦煌壁畫中的占比有所增加。在色彩理論中提出敦煌壁畫中的灰黑色是在紅色中加入鉛白所形成的,和石綠色形成了補色對比的形式,其他色彩則是發揮了陪襯的功能。從隋朝到唐朝,在繪畫菩薩像的過程中會在其中加入金色和黃色作為配飾,在臉部和手臂的位置利用金色、黃色替代皮膚的顏色。在中唐時期開始選擇將土黃色、淺黃色等顏色作為裝飾顏色,和藍紫色繪制在一起可以形成補色對比的形式,通過金黃色和光線的配合能夠讓洞窟變得熠熠生輝。
互補色之間的對比效果具有直觀性的特點,以色相為呈現的特點,而明度對比是處于隱蔽狀態的,明度是影響畫面視覺感受的關鍵,也是繪畫時所需要關注的視覺元素之一,在畫面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能夠通過畫面展示一種特殊的效果,需要在色平面中組織色彩,而形成色平面的關鍵在于保持整體單調。明暗要素是保持整體性的關鍵所在,要求創作者將以該種要素為主的色調共同聚集在色平面內,形成協調一致的效果。敦煌壁畫和東方藝術所留下的平面空間傳統是相一致的,在展示色彩明度時并沒有將深度作為表現要點,明度結構也不是單一的相近結構。從整體角度看,敦煌壁畫是亮和暗兩種極色平面的機制,通過將平面色塊以并置的方式進行組合,能夠展示色彩的節奏感。敦煌壁畫中最為明亮的色彩為純白色,最暗的區域使用純黑色,在使用灰色時多數為淺灰色以及深灰色,沒有模糊黑色和白色之間所體現出的顏色差異和對比效果,保持明度兩極化的特點,可以對主要的色調起到一種強化作用,還可以讓其他顏色從視覺上變得更為豐富。在敦煌壁畫中每一種色彩都是以散落的狀態拼接,使畫面的對比效果得到了強調。在隋唐時期,壁畫的內容變得更加繁密,色彩選擇也更為豐富,從整體上看明度對比包括黑色、灰色以及白色三種色組的對比。
色彩系統中包含了所有色彩因素,因此在敦煌壁畫中可以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對比情況。純色對比是較為顯著的特征之一,雖然目前敦煌壁畫出現了破損的現象,但是很多壁畫都處于完整的狀態,色彩也較為艷麗,主要原因在于繪制壁畫時使用了石青色以及石綠色這一類顏料,色彩純度較高。為了可以強調宗教意識,敦煌壁畫選擇高純度色彩設計,但是不同色塊邊緣的線條和底色的色彩純度水平較低,加之局部進行了漸變調處理,削弱了純色對比的效果,突出了不同顏色純色塊的特點,可以強化壁畫形象。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色相會給人帶來直觀的感受,在敦煌壁畫中所選擇的色彩具有冷暖傾向則可以帶來明顯的冷暖對比感受,如藍色和紅色的對比。
通過強烈的對比方式能夠提升色彩的表現能力,但是一般情況下強對比會讓畫面整體出現不和諧的問題,影響了感官視覺體驗。但是敦煌壁畫在保證色彩呈現高強度對比特點的基礎上使其形成了統一性的特點,并沒有出現不和諧的感受,主要原因在于色彩構成調和方式較為特殊。
從色彩諧調的基本原理角度出發進行分析,要想能夠保證色彩處于統一的狀態,可以減少彩色的使用或者使用低純度色,能夠讓色彩的分布不再處于雜亂的狀態。在敦煌壁畫中運用了黑色和白色,利用黑白色勾畫了造型線條和色塊, 并且黑色和白色在敦煌壁畫中占有重要的主導地位,可以對畫面起到主導作用。黑白色的使用可以對色彩進行協調處理,完成畫面的分割處理和間隔處理,讓畫面的內容變得更加突出。黑白色還可以起到緩和純色塊之間對比效果的作用,讓敦煌壁畫呈現出了區域化布局的特點。
通過對敦煌壁畫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出現了較多重復的元素,這些視覺元素的重復使用使靜態化的畫面呈現出了動態的特點。例如,敦煌壁畫的飛天形象在塑造的過程中使用了各種線條、裝飾圖案以序列化的方式進行排列、重復人物形象、樹木形象、建筑形象等都充分利用了重復使用的手法。在大型壁畫中進行構圖時選擇了對稱手法、象征手法以及程式化手法,將畫面進行了劃分,使其能夠成為多個不同但是具有規則化特點的處理單元。在這種畫面形態下,色彩會因均衡化的布局模式帶給人們以具有平衡感的視覺體驗,可以讓人們將重復的色彩以及形象進行統一和聯系,可以讓色彩之間互相呼應,賦予色彩以一定的責任感。
敦煌壁畫在不同發展階段所使用的色彩是不同的,體現了不同時代對于色彩的喜好和傾向。例如在敦煌壁畫早期發展階段會重視將紅色作為色彩基調,在進入中期階段重視構建絢麗的對比色彩體系,在晚期階段色彩構成偏向于清冷的特點。不同階段的洞窟中由于壁畫色彩和主題的差異產生了局部色調化處理,改變了以往主色單一的搭配方式,和臨近色進行對比統一化程度不夠,但是具有較為明確的色調感。
在色彩對比構成中互補色對比是其最為重要的特征之一,幾乎布滿了洞窟。在色彩搭配過程中互補色是保證色彩體系和諧的關鍵,合理利用互補色對比能夠讓人們在觀看時形成視覺平衡感受。互補色在同一個畫面內可以突出不同色彩的強度特點,并且在觀看時會因對比作用而形成相互中和的特征,從而滿足視覺心理方面的平衡感受,讓人們可以感受到形象的靜止、固定性。這種力量可以起到讓畫面保持在穩定的狀態,而這對于敦煌壁畫的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洞窟內部視力距離較小,光線較弱,整體較為黑暗,因此通過設置不斷出現的互補色彩可以帶給觀看者以一種驚喜感,可以從視覺生理出發滿足觀看者的欣賞需求,讓色彩可以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
敦煌壁畫雖然目前有很多顏色仍然保持較 新的狀態,但是時間的流逝仍然讓敦煌壁畫中的個別顏料產生了變色的問題,例如銀朱色以及粉色改變成為黑色。近年來前往觀看敦煌壁畫的游客增多,部分游客由于缺少道德意識給敦煌壁畫造成了一定損傷,這使得很多敦煌壁畫出現了斑駁的現象。但是變色以及斑駁帶給敦煌壁畫以新的面貌特點,例如由于顏色改變很多,顏色的純度有所下降,部分區域沒有顏色,這使得畫面色彩構成變得愈發和諧。敦煌壁畫的殘缺以及斑駁讓很多濃烈的色彩得到了統一,改變了新畫所帶來的火氣感受,帶給人們一種古拙之美,讓色彩變得更加厚重,為色彩賦予了歷史底蘊。敦煌壁畫本身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表現,體現了創造者對色彩的理解,而經過長期自然環境的影響,敦煌壁畫的色彩出現了改變,在雙重自然的影響下使敦煌壁畫的藝術高度提高。由此可見,偶然性的材料改變能夠形成藝術上的超越。
色彩是一種極其關鍵的視覺要素,通過對色彩進行合理搭配能夠豐富藝術造型,更好的傳遞情感內容。對于敦煌壁畫而言,色彩的合理搭配為洞窟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氛圍,帶動了周圍群眾的情緒,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為藝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貢獻。敦煌壁畫色彩的構成反映了當時的時代審美特點,也展示了在古代中西方藝術文化的融合,突出了藝術造型,為宗教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的傳播提供了重要助力。在敦煌壁畫中突出了紅綠強補色對比,黑白強明度對比,同時還重點展示了不同色塊的純度對比。在使用色彩時對色彩進行了重復使用,利用了多樣化的手法展示了色彩的特點,構建了具有動感、濃烈特點的色彩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