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可欣
1939年,《黃河大合唱》的簡譜版本在延安發表了,這一版本被稱為“延安版本”,也是日后其他版本的基礎。后來發展出了帶有“序曲”的莫斯科版本、重新配器的中央樂團版本、瞿維編訂的鋼琴伴奏版本以及李煥之主持編訂的上海樂團版本。這里我們在進行論述時使用到的版本是1975年著名指揮家嚴良堃先生主持編訂的中央樂團版本。
自從這部作品寫成之日起,對它的研究可以說是從未間斷。最著名的是嚴良堃先生的《黃河入海流——黃河大合唱的指揮與處理》。這一范本流傳至今,成為一代又一代指揮學習的典范。在這其中,第八個樂章《怒吼吧黃河》又是整部大合唱中藝術養分極高的一首作品。這首作品運用了含引子和尾聲的不帶再現的三部曲式創作而成,其中又包含了戲曲風格、對比復調、模仿復調、自由賦格等手法,極大地豐富了音樂語言,展現了作曲家對于作曲技法的嫻熟掌握,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出生在1905年的夏天,1929年時,冼星海遠赴巴黎學習提琴、作曲兩個專業,后考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抗擊日寇的號角吹遍了東三省的大地。1935年冼星海投入了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歌詠運動當中。1938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冼星海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也就是在這時,他與光未然共同創作的《黃河大合唱》誕生了。該部作品的出現,鼓舞了全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決心與勇氣,激昂的旋律給予了將士們保家衛國的力量。這部氣壯山河的藝術作品流傳到現在,已然成為我國藝術寶庫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有著八個樂章的《黃河大合唱》中,《怒吼吧黃河》居于全曲最后。通常我們認為,最后的位置意味著壓軸登場,《怒吼吧黃河》確實將全曲推進至最后的高潮,在“發出戰斗的警號”聲中,整部大合唱結束,但是余音卻久久不能散去。人們都在這反復的、號角般的旋律中,感受到了自己對于反抗法西斯的使命感,感受到了自己應該挽起臂膀保衛家園的責任感。
《怒吼吧黃河》作品主體采用三部曲式結構并加入引子和尾聲。開篇第一句的引子,融入了我國的戲曲風味,達到了熟悉而又鮮明的印象感。在重復到第三句時,和聲織體一下子展開,給人強有力的感覺。從“掀起你的怒濤”這一句開始,樂曲進入A部,這時運用了非常經典的復調手法。進入B部時,先是女高音與女低音深沉的鋪墊,接著加入男聲聲部,再由女低音引出主調,其他聲部依次接應。當歌詞進入“但是,新中國已經破曉”,就到了樂曲的C部,前面的深沉苦難情緒立刻換成了堅定有力的呼喊聲,在將大合唱推至全曲情緒最高潮的同時,宣告新中國的光明即將到來。邁入了雄壯的尾聲時,更是彰顯樂曲的輝煌磅礴,使全曲沸騰到了頂點。
如果想要排練好一首合唱作品,那就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在正式排練之前,指揮要先做好案頭的工作,即總譜閱讀。只有這樣,指揮才能夠對作品有一個透徹的理解,才能對自己的指揮手勢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全曲的高潮在哪里?各部分的強弱力度不同,應該如何提示唱出對比?在逐漸加速度時,應該如何控制合唱隊員的速度統一?針對以上這些問題及樂曲本身的曲式結構,我認為可以做出以下四個部分的劃分。
1.雄偉的開篇
第一部分的構成是樂曲的引子加A部,兩個部分的力度記號同樣都為一個“f”。在這個部分高度概括了整首作品的意蘊,也給人以巨大的期待,就好像《桃花源記》中,漁人見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好奇與欣喜。A部的復調部分是需要指揮下功夫的地方,哪個聲部是主調,哪里就要做標注。在這一樂段中,主調先由男高音聲部唱響,然后又被男低音聲部重復,緊接著女高音聲部接過旋律線繼續發展,最后又自然過渡到女低音聲部。
2.千年的追思
第二部分的構成是樂曲的B部。隨著女聲兩個聲部的輕聲吟唱,樂曲進入了第二部分,在女聲進行至該段第五小節時男聲加入。緊接著,是一個模仿復調部分。這個部分與之前出現的復調形式略有不同,它模仿的主題有兩個(或者說是一個主題和一個對題),并且這兩個主題在開始模仿之前,都已經單獨呈示過了。
3.人民的誓言
第三部分的構成是樂曲的C部。在第二部分結束后,樂曲速度立刻由Andantino(小行板)轉變為Allegro(快板),情緒也從深沉轉變成了堅定激昂,人民團結的聲音鏗鏘有力,氣壯山河的決心體現得淋漓盡致,抗日烽火的燃燒仿佛就在每個人的眼前,保衛祖國的誓言聲在四萬萬五千萬民眾中此起彼伏。 整齊雄壯的四部合唱節奏緊密,對指揮水平要求非常高,尤其是體現在“你聽,你聽”這一句中,長達8拍的由弱持續漸強的力度要求,更是對指揮情緒是否飽滿的巨大考驗。
4.戰斗的號角
第四部分的構成是樂曲的尾聲部分。樂曲在跌宕起伏的旋律線中游刃有余地游走著,到了尾聲這一刻,把積蓄的力量全部爆發出來,達到全曲的最高潮部分。看起來是呼喚黃河的滾滾巨濤,實則是在喚醒中華民族沉睡的雄獅。冼星海僅僅使用九個小節,就讓全曲達到了兩次高潮,真可謂是神來之筆。
同樣的作品,同樣的音樂記號要求,可是不同的指揮總能表現出不同的效果。這就是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力不同,對音樂專業知識的掌握也有所差異。這里,我分析討論歷代以來被指揮們所公認的嚴良堃先生的指揮技法與現在一些合唱指揮者的差異。這其中,也包含著我這個合唱指揮初學者,專門為了此篇論文所開展的實驗的一些情況。
2.速度的把握
速度的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如何做到穩而不慢、快而不急?是每一個指揮都曾有過的疑惑。在這里我們取尾聲,這個在全曲中最能體現速度變化的部分,來論述指揮該如何控制速度。
在進入尾聲九個小節之后,就到了歌詞反復五遍“向著全中國受難的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的部分。此時的樂曲速度處理,陳國權老師認為,第一遍和第二遍速度應相同,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的速度,每一次都加快一些,并且這些加快,并沒有準確的規定速度,只是標明“加速”。而嚴良堃老先生則認為,這五遍之間,每一遍都需要表現出速度的差異,這些速度被他以“每分鐘96拍、每分鐘116拍”這樣明確的標記出來。兩位指揮各有千秋,在我們作為后輩去學習時,應靈活學習,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憑著自己的想象去學習。
2.賦格樂段的處理
在巴洛克時期,有一種非常流行的復調音樂體裁叫作“賦格”,它用主題和對題在不同聲部中輪流出現的手法,并賦予主題不同調性與節奏的變化來豐富音樂語言,這一段落就是最好的體現。在指揮賦格樂段時,應注意主旋律線的交替出現,當主旋律聲部進入時,其他聲部都應為主旋律聲部讓位,否則會破壞賦格設計的意義,在聽覺上沒有了美的享受而只是聽起來一團亂麻。
3.高潮的處理
一首作品中,一定要有一個高潮才算完美,以達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好似層巒疊嶂之間,一枝獨秀的那一座險峰。可是,倘若高潮太拖沓,那就無法凸顯這座山峰的奇與美,只給人千山一碧、沒有特點的印象。
惠州學院的岳曉云老師認為,全曲高潮只在圖中所示的最后兩小節。他主張此處應使用分拍指揮,且“怒吼吧”三個字,每個字都應該做相同效果的處理,指揮者的右手應該超過眉線來做收尾動作。
而嚴良堃老先生除了要求將“怒吼吧”三個字唱得同樣響之外,更特別提到了第一小節第一拍的處理手法。他建議將這里當作高潮的“引子”來處理,裝飾音不要按照原有時值來演唱,可以調整為前一小節最后一拍的后半拍,這樣唱出的形象是最符合全曲的要求。除此之外,嚴先生還給出了一點指揮手勢的建議。最后一小節的“吧”字,手勢應該達到了全曲的最高位置,甚至充滿激情時,可以高過頭頂。這個手勢前面一定要“藏”,不能被人發現,直到這里,再不遺余力 地釋放出來,這樣可以達到極強的視聽效果。
今年距離《黃河大合唱》首演已經過去了79年,可是這部作品卻越唱越嘹亮,足以證明它對于中華民族的深遠影響。不知道它鼓舞過多少英勇將士走上前線,不知道它感動了多少人民奮起抗爭。即使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也依然要傳承《黃河》精神,牢記《黃河》信念。在反復傳唱《黃河》時,作為指揮的我們要廣泛學習優秀指揮們的作品處理經驗,但在運用至各個合唱團時應該“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在合理加入自己的二度創作之后能夠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意蘊。我認為我在“長漸強的處理”中所做的調整是符合該合唱團現狀的,是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