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趙鵬
(1.江蘇省徐州市后姚小學,221121;2.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21002)
線上教學由于受學習空間、場地器材、學練中教師不能進行相應的保護與幫助等因素限制,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應避免需要大場地、多器材、多人合作學習等形式的內容,應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場地器材和運動項目特點,遵循安全有效、簡單易行的基本原則,結合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人體生理和心理活動變化規律,從技術動作、身體素質和理論知識等教學內容中合理地選擇并加強內容整體設計,以主教材搭配體能練習為主,采用動與靜結合、大與小結合的方法合理搭配學練內容和運動負荷,如,體育與健康知識(低強度)+體能練習(中等密度、大強度)、健美操(高密度、中等強度)+柔韌和力量素質練習(低強度、高密度)、武術(高密度、低強度)+上肢力量練習(大強度、中等密度)、街舞(高密度、中等強度)+靈敏性與協調性練習(中等強度、中等密度)、跳繩(中等強度、中等密度)+核心力量練習(中等強度、中等密度)等。在體現教學內容趣味性和多樣性的基礎上,重視安排多種運動項目的組合,保證學生通過線上教學能夠發展運動能力、增強身體素質、掌握運動技能。
線上教學雖然限制了練習場地的大小,但教師可以靈活選擇家中的部分物品作為練習的手段,或者改造和自制教學器材等,以滿足線上教學的需要。如,組織一年級學習單腳跳雙腳落和體能教學時,可以在課前指導學生將卡紙剪成小腳丫形狀并寫上“左腳”“右腳”字樣,上課時按照一定間隔距離和“左腳—雙腳—右腳—雙腳—左腳—雙腳—右腳—雙腳”順序擺放成直線或圓形并粘貼在地上,帶領學生進行不同節奏的跳躍練習;在進行俯撐爬行上肢力量練習時可以將地上的貼紙作為每一次爬行手腳落地的標志。還可以選用不同規格飲料瓶灌裝自來水作為輕器材進行力量練習、或擺放不同距離和圖形進行靈敏性練習;用毛巾作為練習器材創編徒手操;用廢舊報紙制作紙球進行足球踢球、籃球傳球與投籃等不同形式練習,為順利實現預計運動負荷目標提供物質保障。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師生同練、示范講解與播放教學視頻、個人展示與分組展示、個人競賽與同臺競賽等多樣教學組織形式,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通過交替進行各種快慢練習,保證課堂教學的運動負荷有節奏地上升。如,教師在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可以帶領學生隨音樂進行練習、基本部分采用播放視頻和教師示范領做相結合的形式指導學生由分解練習過渡到完整練習等,無論采用哪種教學形式,教師運用在線視頻觀察、語言提問及學生自測脈搏等方法及時了解學生的運動負荷狀況,通過學生的反饋信息采用調整練習時間、次數、組數、重量、間歇時間等方式及時、實時調控運動負荷。以四年級蹲起擺放紙杯(紙球)鍛煉下肢力量練習為例,預定為男生35次×4組、女生30次×4組,間歇90s。在練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攝像頭及時關注學生練習情況,如果發現個別學生出現移動變慢、呼吸急促等情況應及時提醒該學生降低練習節奏或停止練習;每組練習結束后,教師通過線上屏幕關注學生的出汗情況、呼吸狀態等外在表現了解學生的身體機能狀態,如果大多數學生出汗較多或呼吸急促,可以延長休息時間至2min,或在后續組次練習時減慢蹲起速度、練習次數調整為男生30次、女生25次,降低學生的運動負荷,反之,則要加快蹲起速度、增加練習次數;或者根據學生運動后測試即時10s脈搏數值推斷其即時心率和最大心率百分比(%HRmax=心率/最大心率×100%),依據最大心率百分比與運動強度分級的對應關系,判斷其機體承受的運動強度的大小。對于運動時間短于60min的體力活動,%HRmax在35~54,說明強度小;%HRmax在55~69,說明強度中等;%HRmax在70~89,說明強度大;%HRmax≥90,說明強度很大;%HRmax達到100,則強度最大。如果學生最大心率百分比≥90,教師需要及時減少學生的練習次(組)數、延長休息時間,降低其運動強度,保證學生安全學練。
線上教學是虛擬空間的“面對面”教學,不同于線下與學生面對面進行的交流與互動,教師不能全面、及時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因此,教師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根據學生練習場地和所用器材合理組織教學。
如,在準備活動環節,小學低年級采用動物模仿操,不同形式的原地慢跑。小學中高年級采用跑跳步、“V”字步、彈踢腿等健美操基本步伐練習,前滑步、側滑步和后滑步等籃球基本步法練習,達到身體的熱身和心理學習興趣的熱身。在體能練習環節,教師更要靈活運用多樣教學方法,變枯燥、單調、疲憊的體能練習為趣味化、游戲化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在保持高強度練習的同時能夠體驗運動的快樂。以組織學生采用礦泉水瓶擺放成“米”字形進行靈敏素質練習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調整“米”字各點距中心點的距離、單位時間內練習組數等方法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設置不同的練習次數,也可以通過單人挑戰賽、定量計時挑戰賽、定時計數挑戰賽、師生同“臺”挑戰賽等競賽練習方法,并輔以適當的語言激勵,讓學生保持較高的情緒興奮狀態而不產生疲勞的感覺。低年級教學時可以采用教師領做、播放預先錄制的視頻配合語言提示的形式組織學生先模仿“十”字再模仿“米”字移動練習;在小學中高年級教學時,由于學生反應速度、位移速度及動作速度相較于低年級學生有所改善和提高,教師可以采用直接示范、PPT演示練習方法等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米”字移動練習,教師通過視頻觀察學生練習情況。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關注地區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的課程理念。學生之間存在身體條件、運動能力、運動基礎、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因此,教師應在充分了解上課班級學生的身體條件、技能基礎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通過線上教學關注體質較弱、運動能力較差和特殊體質的學生在練習中的表現,可以根據個別學生特質安排區別于其他學生的運動負荷。如,降低練習難度、減少練習次(組)數、縮短練習距離和減小負荷重量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靈活調整運動負荷,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產生愉悅的學練體驗,獲得進步與發展,避免產生心理疲勞和運動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