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林 張登芬
(1.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教育局,434002;2.湖北省荊州市沙北實驗學校,434002)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的落實,助推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有效的體育課堂成為提升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突破和超越以知識與技能和體質健康為根本的淺層教學,將學生引向體育深度學習,并通過運動技能學習和運用,深度挖掘體育教育教學的育人價值,對學生進行體育品德和健康行為的培養,從“育體”轉向體育學科“育人”本質,不斷增強體育教育知識學習的結構化意識,注重該技術動作結構化的多種關聯技術的學練賽轉變,增強學生運用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實現對所學運動技術的真正理解、掌握和運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學以致用的能力。為了更好地落實體育課堂的高效教學,本文針對體育教學的結構化提出策略與建議。
課堂教學應走向實現激發學生主動學練、積極思考的深度教學,在體育教學中要突出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和學生體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觸及和觸發體育學科的本質,使體育的學科價值得以深度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整體設計要根據學生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整體設計,要以學生的學習為出發點,體現保證基礎、重視多樣、關注融合、強調運用等理念。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首先要重視系統多樣的學練內容,使學生的運動體驗更加豐富,更加全面、協調地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其次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內容設計上要注重教育內容、體能與技能、學練與比賽,以及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提高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最后課程內容的整體設計要注重引導學生將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運用到體育學習、鍛煉、運動競賽和日常生活中,以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注重結構化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學會運用健康與安全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總體目標中,從“感受”到“了解”,再到“理解”,最后到“有規律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體現出水平目標達成的結構化。
在水平目標的體能上應強調內容的關聯性與完整性,引導學生參與結構化、整合性的體能學練,從而促進學生體能的全面協調發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在發展學生心肺耐力教學時,加入訓練靈敏性、協調性、肌肉力量與耐力的跨、跳、鉆、臥等練習,使體能全面協調發展,形成結構化教學內容。
在技能教學上應注重結構化。如,在球類運動項目中,要重視對多種基本技術動作和組合技術動作的學練,引導學生體驗技術之間的有機聯系,以乒乓球為例,在每節乒乓球課都要讓學生學練發球與接發球、攻球、推擋等基本技術動作和組合技術動作,促進學生加強技術動作之間的連貫和銜接,提高學生對動作技術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
在教學中,對體育學科的學業質量設計要針對各水平段提出相應的結構化設計要求,并依據不同水平學業成就表現的關鍵能力,將體育學科學業質量劃分為不同水平,并描述出不同水平的具體表現。如,擊劍項目,針對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分別設置了不同的,并能體現出結構化的學業質量。水平二的學業質量要求學生能夠做出擊劍運動的基本動作以及簡單組合動作,參與班級內簡化規則與要求的游戲和比賽,并能說出擊劍運動項目的基本動作術語;水平三的學業質量要求學生掌握擊劍運動項目主要的基本技術動作和組合技術動作,參與擊劍運動的展示或比賽,并能說出擊劍的動作要領與學練方法,了解基本的比賽規則并能組織班級內比賽;水平四的學業質量相較前2個水平的要求更高,要求學生掌握擊劍項目的完整技術動作,并合理運用所學技術動作開展班級內展示或比賽,理解比賽規則并能擔任組內裁判,這3個層次體現了學業質量設計的結構化。
“雙減”政策的落實,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和實施課程。如,在設計排球專項運動技能的大單元教學上,對排球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進行18個課時及以上相對系統和完整的教學,并加強課內外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通過較長時間的連續學練,掌握所學的運動技能。要避免把一個完整的運動項目割裂開、斷斷續續實施教學,或在一個時間段內教授不同項目。如,第1課時教排球的墊球技術,第2課時教足球的踩球,第3課時教立定跳遠等,導致運動技能學習的負遷移。大單元教學既能使學生掌握所學項目的運動技能,又能加深學生對該項運動完整的體驗和理解,使得課程實施的結構化更加明確。
針對學習目標和學生特點合理選編結構化教學內容。根據學習目標,注重采用結構化知識與技能教學,加強學生對所學運動項目的完整體驗和理解,提高學生在不同情境中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足球教學要掌握運球、傳球、射門、移動、卡位等基本技術動作,傳球與運球、傳球與射門、運球與射門等組合技術動作,傳切配合、側掩護配合等基礎配合,人盯人與破人盯人防守等全隊配合,在掌握單個和組合技術動作的基礎上,能完整地參加足球的展示或比賽等。
在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上要體現出結構化。在課堂教學上要體現出體育深度教學情境化、結構化、技能化、體能化的“四化”教學策略,設計完整的學習活動。設計目的明確、內容豐富、情境真實、方法多樣、互動良好的完整學習活動,將“學、練、賽”有機結合,創設多種復雜的運動情境,設置合理的體能練習,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在課的教學方式上也要將“四化”教學策略有機結合,體現出結構化的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體育學業水平考試命題設計要以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為主要命題內容,應主要關注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與環境的關系,以及在此互動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完成具體任務。因此,要注重設計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命題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的完整性、結構性和關聯性,重視評價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運用能力,盡量避免對單一知識或技能的考查,避免從過細的、孤立的知識點角度命題。如,在初中畢業體育與健康學業水平考試中,將足球或籃球等技能項目僅僅設計為運球繞桿,難以體現技術動作之間的連貫和銜接,更無法考核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程度,有礙于球類運動項目結構化教學的實施。
“雙減”政策的頒發,使體育成為學校教育育人的抓手,提升了課堂教學與考核的比重。在這種大環境下,體育課程的結構化教學在育人功能上更加凸顯,設計好課程的結構化教學,才能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