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琛 (福建省廈門市松柏第二小學,361000)
養成課堂學習的良好習慣,課堂學習好習慣包括會聽、會看、會動、會思考、會發言、會合作、會專注等。體育教師要重視從教學入手,可以定期設置課堂習慣培養主題,設計滲透課堂行為好習慣的活動項目,創新習慣培養主題的教學內容選擇及內容的實效性、合理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并通過勤練,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課堂行為習慣,提高學生在課堂實踐中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課堂管理效果。
案例:2021—2022學年第2學期,教師設置了4個習慣培養的主題:3月為運動學習力主題,4月為傾聽主題,5月為動作發展主題,6月為動作規范主題。以4月的傾聽主題為例,教師會在每一節課中通過“聽信號”等方式進行滲透。如,在《立定跳遠》一課中,2名學生1組,分別對應數字1和數字2,教師喊數字1時,數字1的學生,用沙包砸數字2學生的雙腳,數字2的學生進行躲閃,砸中得1分,每人一局,輪換游戲,采用三局兩勝制。
通過每堂課“傾聽”習慣的主題式培養,不僅可以活躍氣氛、愉悅身心,還有助提高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學習更加專注。這種每月的主題式活動,可以培育學生聽從指揮、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積少成多,潛移默化,讓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動意識和行為,變得更加自律,課堂變得更加有序高效。
體育教師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課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如,可以使用軟件的每日運動打卡,設置月打卡活動內容、打卡時間、打卡周期、打卡頻次等,并將打卡內容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測試內容相結合,如跳繩、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等,在課堂中師生共研打卡內容,針對性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提升使用技術和運動技能的能力,課內外結合使學生持續保持對運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運動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在跳繩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軟件的每日運動打卡功能,在軟件中設置班級系統,針對課上所學設定課外打卡,一周運動3~5次,課內外相結合,培養學生鍛煉的行為習慣。操作過程中,教師課上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帶趣味聲音的自拍,并將拍攝的跳繩視頻傳輸到系統中,并在課后做好指導。在該系統中,學生錄制跳短繩練習時,系統感應到學生成功跳繩1次,屏幕顯示的“銀柱體”就會上升1格,并發出“叮”的聲音,讓練習變得更加有趣味。下次課上,教師與學生共研錄制好的視頻,并做好分析、指導、糾錯,學生看到自己的視頻會對練習更加有興趣,同時直觀的呈現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自己動作的問題所在及改進方向,并激發在課外保持練習、鞏固、提升的動力。
學生在信息化、智能化工具的促進下,堅持每天打卡,養成天天運動的好習慣,并有效提升運動技能水平與運動能力,課堂教學實施變得高效,課堂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巧妙分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濃厚學練氛圍,讓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專注度、參與度;可以使練習環節緊密銜接,課堂節奏緊湊、組織高效;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案例:《籃球——原地運球》一課中,教師在進行“比誰運得快”游戲比賽中設計了3個環節,并通過巧妙分組將各練習環節有效銜接,提高了課堂組織效果。
第1環節:采用隨機分組,學生原地運球,當教師吹1聲長哨,學生聽信號2人搶占1個標志桶,由此隨機分成2人1組,進行組內的原地運球比快,共比賽3輪,時間為4min。其中第1輪運球15次、第2輪運球20次、第3輪運球25次,在任意2輪先完成者獲勝。
第2環節:在第1環節獲勝的學生和失敗的學生兩兩組成1組,進行原地運球比快,共比賽3輪,時間為6min。其中第1輪每人運球15次、第2輪每人運球20次、第3輪每人運球25次,即,第1輪比賽中小組內1人運球完成15次后,另1人接著完成15次運球,2人都完成后進入第2輪運球,以此類推,先完成的小組獲勝。
第3環節:第2環節勝出的小組和失敗的小組隨機組成4人小組,進行組與組之間的運球比賽,比賽方法與第2環節相同,時間為8min。以此類推,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設置,進一步組成8人組、16人組等。
這種從個人到2人小組,再逐步過渡到8人、16人大組的合作學習組織方式,使學生更易“學會”,并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使課堂組織更加自然無痕,各環節銜接更加緊密,有效加大了練習密度。采用合作的方式,重視“小教師”能者激練,優生傳幫帶弱生,運用小組齊心合力取勝的戰術,讓全體善于發現、思考問題,互相促進,共同面對敏銳的、較難解決的困難,并提出解決的方案,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動和智的雙重作用下,發揮互幫互學作用,較好地演繹“既是小老師,又是運動員”的雙重身份,讓課堂中的學生變成主動的“我要做好”,做到“會學”,從而使教師輕松駕馭課堂。
為確保教學秩序有條不紊,采用階段月末評價的方式,讓學生明確階段性發展目標,從而在課堂上能夠更嚴格地要求自己,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練并遵守相應規則,學生從心理上樂意學,課堂氛圍會變得更好,課堂組織與管理效果也會更高。
案例:針對5月進行的“動作發展”主題的習慣培養,為了使學生持續保持練習的積極性,教師在5月末的課堂上組織開展月末“立定跳遠”挑戰賽,以比賽的形式評價學生動作發展情況,其中重點評價學生的“雙起雙落、充分蹬地,上下肢協調用力”。在比賽過程中,教師用寬海綿墊設置了不同距離的障礙物——海綿墊橫著放、2塊海綿墊疊加錯開平放、海綿墊豎著放,不同的設置讓比賽變得富有趣味,引導學生不斷挑戰自我、努力跳躍,并要求學生在跳躍過程中做到動作規范。
通過設立月末評價的方式,一是明確目標,讓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的課堂中知道努力的方向;二是通過競賽方式,對學生形成考核,肯定激勵學生,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改進方向,由此,學生從月初的學習到考核結束后,都一以貫之地好學、樂學,更加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練活動中,課堂教學秩序和質量都得到更好的保障。
通過期末抽測考評的方式反映整體的學練效果和成果,便于教師總體掌握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掌握情況。同時,抽測對象的不確定性,可以激發每名學生保持學練動力。此外可改變形式,增加趣味性,讓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學生的興趣和投入程度,讓日常課堂變得更加有質高效。
案例:學期末,教師組織開展抽測考評,將學生學號打在大屏幕上,隨機滾動,教師背對屏幕喊“停”并按下按鍵,大屏幕顯示抽到號數的學生,每班抽25人參加考試,這種開場的組織方式富有趣味和不確定性,活躍了抽考氛圍,讓學生心理更加輕松。而在抽考實踐中,教師會適當提高練習方法難度并設置相應獎勵。如,讓學生跳躍2塊海綿墊障礙物,成功者得到“雙倍”貼紙積分,學生用積分可以兌換“抽獎”機會,抽獎的獎勵包括向家長電話表揚1次、全班公開表揚1次、獎勵1顆銅星徽章等。
通過激勵,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拼搏精神、提升學生考核表現,同時也可以強化學生日常學習的能動性,有效保障課堂教學質量。在期末評價過程中,教師會傾聽學生“心聲”。如,獎勵需求、學習需求等,以便在后續的月末評價、期末抽測中更好地改進,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加樂于參與體育課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