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文化行為到認同表達:“行動者網絡理論”視野下漢服文化的流行及爭議

2022-11-05 06:05:40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2年5期
關鍵詞:文化

姜 娜

漢服復興是當下極為引人注意的文化現象。漢服的流行所催生出的相關學術討論最早見于2005年,之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漢服的普及,學界越來越關注這種對服飾文化的研究,且呈現為幾種不同的視角:一是通過辨析“漢服”“華服”“國服”等概念,對漢服文化運動的發展脈絡及問題進行介紹;二是探討漢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問題;三是從傳播的角度討論新媒體運用下的漢服推廣實踐。這些研究固然各有側重,但研究的交叉點表現為,它們都涉及漢服文化與傳統文化認同的關系。漢服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服飾文化,其在當代日常生活里的意蘊,被認為與大國崛起背景下的文明復興和文化自信有著直接聯系。

在新的語境中,經由現代精神傳達、轉換的傳統服飾文化,在當下社會具有凝聚人心、加強認同的建構意義,其意義遠遠超過單純的審美詮釋價值。以往漢服常常被視為青年服飾文化中的一支,但作為當下“國潮”文化在服裝領域的分支,依托于傳統文化底蘊發展起來的當代漢服,不僅已經滲透進大眾日常文化之中,而且顯然有著更為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借助拉圖爾(Bruno Latour)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Theory,ANT),本文試圖厘清漢服作為一種群體文化運動的發展軌跡,聚焦漢服文化群體內部的諸多行動,以此透視媒介化時代的社會熱點文化問題與當代中國社會心態之間的緊密關聯。

一、“與子同袍”:“行動者網絡理論”視野下的漢服文化

“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創新之處在于,拉圖爾將人類和非人類都視為行動者(Actor),這一方法打破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ANT探討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共同構成,也被稱為‘關聯社會學’?!?span id="g0gggggg" class="footnote_content" id="jz_3_97" style="display: none;">Martin Müller, Assemblages and Actor-Networks: Rethinking Socio-Material Power, Politics and Space, ,2015, 9, 1, p.30.重視“物”的存在,不再將人類與“物”隔離開來,這對分析以“物”為中心輻射開來的社會關系有很強的借鑒作用。該理論的第二個重點是網絡(Network),其探討的社會關系范圍不再局限于人類,而是由不同的事物或者說“非人類行動者”共同構成。這種網絡指的是行動者之間的串聯痕跡,指向行動者之間復雜的關系系統。拉圖爾就這種“Network”指出:“與其說是Network,不如說是Work-net,因為ANT更強調行動者之間的實踐、流動、作用,網絡不是作為背景而存在的,而是將行動者連接在一起?!?span id="g0gggggg" class="footnote_content" id="jz_4_97" style="display: none;">Bruno Latou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178, 218.所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的“網絡”概念破除了傳統社會研究對網絡的理解,認為網絡是社會關系的空間性拓撲,能夠追溯行動者與其相連接的社會關系。沒有獨立于追蹤行動者的行為而存在的網絡,也沒有任何追蹤是由脫離網絡的行為者完成的,所以借此能夠記錄和追蹤社會關聯。實際上,隨著互聯網和媒介技術的廣泛應用,這一觀點在現實中變得越來越有適用性,在數字媒介時代,行動者之間的關系建構和蹤跡在互聯網空間中比以往更具有可視性。

行動者網絡作為一種社會研究方法的前提,認為“社會”是一種有跡可循而又難以確定的存在。拉圖爾以懷特海的方式理解社會,在他看來,“社會不是涂爾干或韋伯想象中的社會聯系的集合,而是在時間和空間中存在的所有復合實體(entities)的集合體”,拉圖爾對實體的界定打破了傳統,實體不僅是空間性,也是時間性的存在,社會不是一個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實體的集合。

當注意到當代漢服文化的流行與互聯網環境息息相關時,“行動者網絡理論”就為我們分析漢服流行文化提供了基本構型。漢服的流行是一個由“物”而及“行”的文化現象,漢服的行動者網絡包含了人類和非人類的實體,也即漢服愛好者、漢服、互聯網相互連接,構成了人、漢服和媒介相輔相成的漢服行動者網絡。作為“物”的漢服是這一行動者網絡的核心。漢服的本質是服飾,既有服飾的基本功能,同時還是一種文化載體,其樣式、風格、裝飾等傳達著深刻的文化意涵,也構成了自我身份認同的外部標志。中國自古就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漢服蘊藏著獨特的審美和精神追求。衣裙飄逸,彩帶紛飛,漢服的形制、花色、剪裁、名稱、妝容、配飾等無不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趣,漫長的服裝史也反映出中國文化兼容并蓄的品質?!胺侨祟惖拇嬖谖镆彩蔷哂猩鐣α孔饔玫幕钴S物質,盡管它們本身不釋放力量,但是對社會演進起到催化作用。”因此,漢服的復興與流行與其他大眾文化現象不同,它有著相對強大的文化內驅力和底蘊,打破了流行文化的短暫性和流動性,聚合傳統美學元素并將其與現代生活方式有機融合。從漢服的物質層面看,這種服飾本身昭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復蘇,是對傳統服飾文化加以現代化的結果。

基于漢服的物質基礎,漢服文化的愛好者們得以聚集,以衣冠服飾為中介,不斷傳遞出對“傳統”的深刻認同。這從漢服愛好者的自我稱謂便可見一斑。自2003年漢服文化運動以來,漢服愛好者之間互稱“同袍”,這一術語直接源于《詩經》中的《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漢服文化中,從傳統詩詞歌賦中擷取專有名詞相當常見,這顯示出漢服愛好者通常也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和傳播者,他們普遍擁有古典美學的審美傾向,認同漢服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在加入“同袍”群體之后,與其他志同道合者交流漢服穿著、選取的心得,由此“同袍”將個體的自我表達與群體的認同相結合,不僅強化了個體對漢服的認知,也形成了具有凝聚力的集體情感,促使他們積極生產和推廣漢服文化,在有意無意間推動了傳統服飾文化向日常生活滲透。

“同袍”群體的匯合不僅是參與者自發聚集的結果,還得益于迅速發展的互聯網媒介。互聯網的媒介基礎設施是一種技術與社會的混合體,媒介和社會的隱形關系決定了互聯網能夠為群體的社會體驗和組織提供平臺,當下的社會關系就是由媒介編織而成的聚合體。在漢服文化中,媒介無疑也是參與其中的重要實體,互聯網媒介編織了巨大的社會關系網絡,“同袍”行動者匯集成群體,建構起漢服網絡社群。具體而言,針對漢服文化,當下的媒介基礎設施按照功能主要分為3種:(1)傳播媒介,從圖像時代進入短視頻時代,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社交媒介正成為普通人接觸漢服文化的主要途徑。(2)交易媒介,以淘寶店鋪為代表,充分連接了實體和互聯網經濟。(3)專業網絡社群,如早期的漢服復興者主要通過網絡論壇和網站社區平臺交流,“同袍”在網站發帖,網友以跟帖的方式跟進;而如今主流的漢服文化社群與漢服傳播媒介相輔相成,包括微博的漢服超話、知乎的漢服討論話題等意見討論區,還有以“同袍”為代表的漢服App等。借助這些社交媒介的評論功能,漢服愛好者們交流漢服的設計和感受,針對漢服的發展問題展開討論。

因此,以物質基礎呈現的漢服服飾是搭建漢服文化網絡的核心,以媒介物為中介,“同袍”群體以相近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迅速匯集,通過線上、線下交流互動以及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行動者網絡演變為不斷擴大的群體,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行動者凝結成具有相同目標的共同體?!靶袆诱呔W絡理論”在此正適用于觀察漢服文化的上述特質,個體需要“求其友聲”,從而形成人與人的聚合體,以此產生行動者網絡,行動者網絡也使得在其中的每一個個體成為群體的“代理”或“發言人”。當下活躍的漢服愛好者無疑是漢服文化的“代言人”,起到了傳播漢服文化、進而在社會范圍內強化傳統文化認同的積極功能?!?5后”“00后”逐漸走向社會,作為“國潮”的消費主力,他們以強大的行動力推動了漢服的大眾化。時至今日,可以看到,漢服從一種小眾的、儀式化的服飾,開始頻繁地出現在街頭巷尾,說明傳統服飾的認同不僅深入人心,而且更有著向日常生活融合的趨勢。在這個意義上,服飾文化關乎生活方式,傳統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不斷傳播和發展。

二、“形制之爭”:傳統融入現代的分歧與論爭

經由行動者網絡觀察當代漢服文化,一方面能追溯傳統文化復興潮流向日常生活蔓延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有其復雜的一面,甚至當追蹤漢服文化運動的演進軌跡時,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服飾文化在向現代轉化的進程中的困境。“轉義者/調解者”(mediator)和“中介者”(intermediary)是“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兩個關鍵詞,拉圖爾對媒介(media)概念作了拓展,“中介者”和“轉義者”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媒介的功能意味。在漢服行動者網絡中,互聯網作為媒介基礎設施自然承擔了中介的功能,“同袍”作為集合體基于互聯網展開流動和匯集,因而“同袍”就是行動者網絡中的“轉義者”,每個人會對漢服文化進行個性化詮釋。盡管審美觀念相近,不同“轉義者”對漢服文化的理解還是會有差異,會導致共同體內部產生針對漢服文化闡釋的社群論爭,由此引出“形制之爭”“仙漢分家”“復古”“改良”“山寨”等熱門話題,形成網絡社群中暗流洶涌的意見對抗。

“形制之爭”不僅關系到漢服文化的走向,最重要的是,“同袍”群體圍繞漢服形制的論爭,反映出不同個體對傳統服飾文化如何向現代轉化,存在著不同的認知和理解。這也使得傳統服飾的現代化、日?;?,呈現出文化層面的闡釋張力。漢服作為傳統服飾文化在當代的代表,吸收、融合了幾千年以來的中國服飾文化,現行的漢服形制主要以朝代來區分,分為魏晉制、唐制、宋制、明制,不同時代都有代表性的形制;按樣式區分則有深衣、襦裙、上衣下裳等類型,各有獨特的剪裁和專用名稱。但有很多漢服愛好者,或對傳統服飾文化存在知識盲區,或出于差異性的審美需要,無法正確判斷漢服穿著的形制,而另一群具備傳統服飾知識的“形制黨”就會對這類“張冠李戴”的現象進行批評。學者田豐將這一群體定義為“漢服警察”。嚴格遵守傳統服飾規范的“形制黨”同不苛求形制規范的、被稱為“仙服黨”的漢服愛好者,就成為“同袍”群體中觀念、實踐均存在差異的兩個群體,這種狀況也被稱為“形制之爭”和“仙漢分家”?!靶沃泣h”追求對傳統服飾的整體復原,指責“仙服黨”對錯誤形制的縱容,影響并阻礙了漢服的復興,無法將“正確”的傳統服裝理念和規范帶到現代社會。

這里的問題在于,以漢服為代表的傳統服飾文化,究竟該以怎樣的面目參與和融入我們的現代生活?“形制黨”標榜一種復原式的傳統復興,而所謂“仙服黨”則更追求一種風范意義上的“傳統”,對嚴格的文化考據并不感興趣。這種區別不僅是兩種圍繞漢服的不同主張,也體現了漢服文化發展中,群體內部存在的分層現象。當漢服愛好者個體作為行動者進入媒介實踐,漢服的大眾化普及與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并實現了人們對傳統“霓裳羽衣”的想象,即便這種想象指向過去的傳統維度。漢服的實踐作為時尚不可避免地在一開始就兼有個性化和娛樂化的特質。齊美爾曾經在《時尚的哲學》中揭示流行文化的本質:“時尚只不過是我們眾多尋求將社會一致化傾向與個性差異化意欲相結合的生命形式中的一個顯著的例子?!贝蠖鄶禎h服愛好者最初是在影視作品、互聯網媒介或現實中接觸到漢服,通過信息初步檢索和大數據的精準投遞,經歷了追求個性、尋求集體歸屬、最終匯入并成為“同袍”群體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個體自然會對漢服形成不同層次和深度的理解,客觀上也存在差異化的審美追求。

現代大眾文化中這種難以規約和統一的審美和觀念,既導致了諸多漢服愛好者無法以嚴格的標準去接觸漢服,也使得具備漢服知識的“形制黨”對其進行批評。然而,漢服發展的規范化,從現在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如果沒有確定的內涵和外延,就無法形成統一的文化發展理念。也就是說,群體在實踐理念上的整合,通常與群體邊界的劃定、內部規范的整飭直接相關。同樣借助“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視閾,群體中的行動者需要不斷確定群體的邊界,這是群體走向成熟和穩定的必然過程?!爱斎后w(group)形成或重新分配時,他們的發言人相當瘋狂地尋找定義他們的方法。他們的邊界被標記、劃定,并使之固定和持久?!?span id="g0gggggg" class="footnote_content" id="jz_1_101" style="display: none;">Bruno Latou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32.因此,對漢服基本形制的討論或許代表了這種文化正處在曲折上升的發展過程中,曲解、誤讀、爭論看起來是“同袍”群體的內部紛爭,本質上卻是漢服行動者網絡不斷朝著更加規范性的方向發展的表現。興趣和價值觀的統一能夠初步將“同袍”結為穩固的群體,可一旦群體在開放的互聯網語境中參與話語權的競爭,就會將漢服文化不斷推向文化定義、文獻考據,目的是在論爭中深入思考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的恰當方案。與此同時,專家、學者的專業研究,各類出土文獻,以及博物館展覽活動的知識普及,都有效支持了“同袍”群體對漢服的知識性、規范性訴求,從而不斷劃定、升級漢服文化的實踐邊界。

總而言之,無論是出于對漢服文化規范化的需求,還是出于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保護,“形制黨”的行為在“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解釋中,被認為在本質上是一種強化群體聯結的表現,通過制定共同的準則,能加強漢服群體的集體認同和對外的一致性。這種特殊的社群運作方式推動了漢服文化的深刻化,也使得傳統服飾文化如何與現代生活相融,成為整個“同袍”群體共同關心的議題。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形制黨”對服飾“復原”的追求,即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漢服文化向“深刻”的方向發展,但極端的“漢服原教旨主義者”所標榜的從布料、花樣、版型、穿戴都要嚴守規則甚至復刻古人的追求,是否就是傳統服飾文化現代化、日?;摹氨赜芍贰蹦??或許也不是。因為過于苛刻的復古主張,不僅阻礙了愛好者參與漢服實踐,“原教旨”的、復刻意義上的傳統服裝復原,實際上會使得傳統服飾文化難以與現代生活的需求相融。相比之下,比較折衷的一派則對漢服形制的要求并沒有那么嚴苛,他們認為在尊重形制的基礎上,要根據時代的進步和審美的變化而革新漢服。從中可見,“形制之爭”只是表象,透過形制問題去挖掘傳統服飾文化的深度和底蘊,固然使漢服成為帶領現代人回溯傳統的“中介”,但作為一種活躍于現代社會的傳統服飾,漢服在形式上集合了傳統美學元素和文化內涵,所傳達的應是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以我們對漢服群體的觀察來看,如何發揚漢服文化對傳統服飾文化的弘揚功能,同時又使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生活相契合,仍處在曲折前進、上升的過程中。顯然,諸多漢服愛好者對漢服的長遠發展有著美好愿景,或許理想的結果是,在讓漢服保留必要形制的同時,與時代的真實需要相結合。漢服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既源自傳統也為時代所賦予。復興傳統并不意味著要因循守舊,改良是漢服適應現代社會和歷史發展的趨向。因此,對于漢服的發展,應當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考古、復古,同時根據現代的審美需求融合、轉化傳統元素。而當下漢服文化的流行,正得益于漢服的改良和創新。當漢服變得更加易于推廣或者更日常,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敢于嘗試漢服。改良和創新也把漢服帶到了更開闊的舞臺,漢元素在現代服裝中的應用,甚至開創了“新中式”風格,漢服改良也推動著漢服文化的普及,不僅限于國內,也讓漢服走向了世界。

三、文化行為再審視:當代認同的自覺表達

借助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我們透過漢服文化的實踐群體分析了傳統服飾文化在當代的復興狀況,顯然漢服的流行及這種文化的日益發展、壯大,傳達出當代中國人對傳統服飾文化的喜愛和認同;但與此同時,漢服圈內部的“形制之爭”體現出個體對文化表達方式的差異,反映出“同袍”群體內部就傳統服飾文化如何融入現代的問題,存在著非常不同的理解。我們也將這種群體在理念和實踐上的分歧,理解為傳統服飾文化在曲折上升中復興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這里面的復雜性還體現在,在“行動者網絡理論”中,群體的行動者都是特定對象的“轉義者”,他們的“轉義”行為基于對“物”的解讀,且這種解讀處在不斷發展的狀態?!爱斿N子敲打釘子時,它不是社會的。但是當錘子的形象與鐮刀的形象交叉在一起時,它就進入了社會領域,因為它進入了‘符號秩序’?!?span id="g0gggggg" class="footnote_content" id="jz_1_102" style="display: none;">Bruno Latou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83.漢服文化就是以“漢服物”為中介被建構起來的。針對漢服的符號闡釋,作為“轉義者”的國內漢服愛好者和研究者主要分為兩派。早期,漢服文化更多以“漢”為民族標志和符號,作為發起行動的動力,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一篇《失落的文明——漢族民族服飾》的帖子出現在艦船軍事論壇上,名為‘華夏血脈’的網民在文章里歸納出漢民族服裝的主要特點和消失原因”;2003年之后,國內早期的BBS論壇上,一些針對“漢民族服飾”的思考零星出現,這些初期的討論大多對漢服進行了泛意識形態化的詮釋。當時“漢服”中的“漢”具有特定的指向,但國內對于漢服定義也并未統一。學者張跣就指出漢服運動的認同有其復雜性;學者凱文·卡里科(Kevin Carrico)也曾對“漢本位”的漢服文化運動現象進行了全面研究,將漢服視為“漢文化”的開墾和復興。然而,即便漢服文化早期偏頗、狹隘的認知最終未能成為主流,對絕大多數漢服文化的愛好者和參與者而言,對面向“過去”的“傳統文化”的認同,最終支撐起了對漢服的向往和熱愛。也就是說,當代的漢服文化最后與“中國文化”“華夏文明”“中華文明”“傳統文化”等保持了情感態度的一致性,體現了在當代日常生活中“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的努力。正如漢服群體中所流行的口號說的那樣:“我愿重回漢唐,再奏角徵宮商。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边@是一種自覺、主動傳承中華美學精神和中華文化價值的表態。官方媒體也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試圖將漢服擴展為具有普遍性的“華服”:2018年4月8日,共青團中央在微博發起將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定為“中國華服日”的號召,鼓勵人們穿戴中華傳統民族服飾,傳承傳統服飾文化。

漢服在過去20多年間日益發展成為具有強大感染力的傳統文化符號。“同袍”群體共同的情感取向,始終將漢服文化與一種愛國情懷、文化自信和文明認同緊密相連,而漢服作為一種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也為當代人(尤其是青年)表達傳統文化認同提供了十分難得的“中間物”。學者湯敏指出:“漢服作為一個身份與文化認同的符號,背后附著了審美性認同、族裔性認同與國族性認同。”漢服文化不僅是概念,也能以實質性的文化符號將不同觀念的群體聯結起來。漢服文化的符號特質是流動性的,對漢服的不同闡釋取決于不同的“轉義者”,進而分化出不同的意見群體。這些群體對漢服文化的辯論正是當下中國人參與公共表達的一種特殊形式。

進而也必須看到,當下的媒介生態也在不斷助長這樣一種與日常生活交織的文化認同,這種媒介環境使漢服文化獲得了更多的支持和擁護,并成為一種具有文化傾向性的表示。

一方面,進入深度媒介化的時代,網絡作為表達意見和觀點的主流渠道,不斷共時性地向全齡用戶呈現國內外熱門社會問題,新媒體增加了公民行為者參與政治表達的可能性,在公共領域施加聲音和影響力的便捷,也使得當代中國人更愿意表現出參與社會公共事件的積極性?!爱斍盎ヂ摼W對大眾青年生活的深入,它已經成為青年的公共交往規則、習慣乃至文化。換言之,互聯網不僅在終端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深刻影響了青年從‘私人’轉化為‘政治人’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各類文化群體共享媒介話語空間,成為平等的話語生產者。他們懷著強烈的公共參與意愿,并充分利用媒介平臺部署社會流行文化的符號和隱喻,將自我的文化表達與社會公共參與相關聯。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語境中,基于傳統文化的認同表達更有其十分突出的特質。近期,漢服博主“周寶寶”的國風視頻在網絡上被瘋狂轉載,她的視頻將視角放置在如何對海外進行傳統服飾文化輸出上。這一系列的視頻展現出令人動容的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碰撞?!爸軐殞殹痹诤M馐斋@了許多對漢服的驚嘆,似乎更能激發起國人對漢服文化的深入認同?;跐h服這種特殊的中介,人們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甚至在評論區形成了表達愛國情感的集體“狂歡”。區別于漢服圈子內部社群文化的“黨同伐異”,漢服在海外的傳播在某種程度上讓國人找到了集體的文化身份認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漢服的激情和幻想,其實是對當下全球化語境的一種反饋,也即在全球化的網絡話語環境中,國人對自我身份認同的表達欲望比以往更加強烈和迫切。

身處全球化和“互聯網+”的媒介環境中,漢服文化這一案例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愛國情緒與文化認同,如何被中國所處的當今世界格局和處境所激發。漢服作為一種具有傳承性和民族性的服裝藝術,被青年群體拓展為話語途徑來表達愛國情懷,使得以漢服為代表的文化內容得以深刻地嵌入當下的媒介政治生態。寬泛地說,在大國崛起背景下復興的“國潮”文化都具有這種特質,相較而言,漢服文化仍舊是一種較為溫和的文化宣傳方式,它勾連起傳統文化的物質和符號象征層面,且成功地將傳統服飾滲透進日常生活,成為建構民族文化自信的突破口。

綜上可知,年輕人選擇漢服既是出于個體的審美表達,但又絕不僅限于個體性的審美。伴隨著媒介革命的影響,漢服作為具有生命力和闡釋力的文化符號,正在不斷促成民族情感、文化認同意義上的廣泛聯系?!叭绻麤]有符號,社會情緒只能是一種先天性的存在。如果所表達的情感與某種持久的東西相聯系,這些情感本身就會變得更加持久。”情感能夠使行動者或者物質匯聚在一起,對漢服文化的熱愛與大國崛起背景下對國家、民族、傳統的深刻感受緊密相關,漢服作為“中間物”使愛好者和參與者的情感、認同得到自覺的表達。更進一步說,當中國對世界話語的參與度不斷提升,更需要廣泛吸納群體參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從而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確立根和魂。從漢服文化的發展和表現來看,“同袍”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連同他們圍繞傳統服飾文化加以傳承和改造的熱情,正在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漢服群體的這種“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的精神,同漢服所體現出來的中華文化精髓和當代中國人的審美追求,或許不失為一種在具有時代特色的大眾文化潮流中繼承傳統文化和表達文化認同的典型。

四、結語

如前所述,借用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可以看到,漢服的興起并非只是物質層面的復古,漢服的“物”貫穿起一系列的群體行動。在這個意義上,漢服文化也可視作一整套自發的傳統復興運動,漢服、漢服愛好者和當代媒介共同構成了漢服文化的行動者框架。在數字媒介技術語境的催化下,漢服的持續熱度標志著文化意識在全球化語境中的覺醒,并且這一文化自信的擔綱者和推動者,承接了早期漢服復興者的知識和實踐圖譜,匯集成更為龐大、更有凝聚力的“同袍”群體。盡管其中出現了關于復古與改良的“形制”爭議,但在“漢服”名義下展開的文化行動本身,充分展現了以傳統審美為共識的文化共同體參與建構中國當代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的自覺意識。

漢服作為當代社會文化案例的典型性由此可見一斑。然而,如果將漢服文化放置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的視野下,我們仍可以看到,熱愛傳統服飾的“同袍”群體的聚合,既推動了漢服文化,也帶來了新的爭議。至少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同袍”群體應突破“形制之爭”所帶來的“黨同伐異”,以更富有建設性的態度、更為開放的心態面對時代的需求,不斷尋找將傳統服飾文化與當今生活融合的最佳路徑。對個體而言,漢服正在成為青年群體參與公共表達的情感中介,在復雜而又喧囂的媒介政治環境中,漢服這種具象而充滿魅力的傳統文化符號,為他們提供了身份和文化認同的依據,在滿足個人化審美體驗的同時,進而演變成在全球化語境中傳播愛國主義情感的突破口。漢服已經成為人們所喜愛的文化圖騰,借助這股帶有強烈文化情感的風潮,中國優秀的傳統服飾文化就此具有了融入現代、走向世界的契機。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天堂网| 综合久久五月天|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 久久综合色视频| 呦女精品网站|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lhav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选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69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日韩专区欧美|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欧美精品xx| 欧美成在线视频|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久久综合五月|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91黄色在线观看| 91免费观看视频| 污视频日本|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亚洲日本www|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91亚洲国产视频|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91美女视频在线| 亚洲成肉网|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五月婷婷伊人网| 日韩无码白|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国产人人干|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亚洲成人精品|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h视频在线| 亚洲视频影院| 亚洲综合第一页|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99精品在线看|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伊人久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制服丝袜 91视频| 看国产毛片| a级毛片免费看|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