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茂
(安順學院,貴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62400)
“八音坐唱”又稱“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說唱藝術形式,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盤江奇葩”“凡間絕響、天籟之音”“聲音的活化石”“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等美譽,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
“八音坐唱”普遍存在于布依族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祭祀活動之中,是布依族特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研究布依族文化特色、生活方式、性格特點具有代表性意義。“八音坐唱”對現在的人而言,其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布依族人民在一定時期內的歷史文化,以鮮活的方式認識布依族的文明,從而更好地將其傳承和發展下去。
布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根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邕州宣化縣之北,歡水在縣北,本牂牁河,俗稱郁壯江,即駱越水也,亦名溫水,古駱越地也。”到秦漢時期駝越改稱為“僚”“俚”。根據《太平環宇記》中提到的,“僚”音“佬”,在牂牁、興古、郁林、蒼梧、交趾。西南地區的貴州、廣東、廣西和湖南境內一些少數民族,都被叫作“僚”。唐時為“蠻”,宋元時為“蕃”或“僮”。據《桂海虞衡志》記載,慶遠、南丹溪洞之民呼為“僮”。在秦之前稱為濮越,西漢東漢時叫濮僚,唐到元時被稱為“蠻”“蕃”;明清時又稱“仲苗”“仲蠻”“青仲”;從清代到民國被稱為“夷家”“水家”“水戶”“土人”“土邊”,民國末年被稱為仲家,新中國成立后將分布在貴州地區的叫作布依族,將居住在廣西一側的稱為壯族。
“八音坐唱”這一藝術形式具體形成于什么時候難以考證,但能確定的是布依族是云貴高原上東南部的土著居民,他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云貴高原上生活了。“八音坐唱”曲調豐富多樣,以吹打樂器伴演,表演內容大多來自民間故事,曲目往往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取材于布依族人們的生活。
《樂記》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八音坐唱”產生并流傳于布依族的生活和發展之中。
不同于漢族,布依族在婚姻伴侶的選擇上有著相對自由的權力。在布衣村寨間就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七天七天趕一場,不是趕場是會郎”。這樣的趕場叫作“趕表”,只要是在布依族聚居的村寨都會有這樣的活動,一般都是在農閑時候才能舉辦,前來趕表的都是布依族的青年男女,男的會吹木葉、尤勒,唱山歌向心儀的姑娘表達自己的心意,如果姑娘也相上了的話,就約定下次再來趕表,經過多次趕表,逐漸了解,感情加深后才定下終身。丟花包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一種交往方式,通過丟花包的形式選擇自己心儀的對象。布衣男女結婚,男女兩家都要舉行隆重的交親接奩儀式,交接過程中有主客對唱,主要表達的意思是昭告天地親朋,從今天以后大家就是和和睦睦的一家人了。當主家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時也會進行一番對唱,客人主要表達打擾的歉意,主人家則表達對客人的重視。吃過晚宴后主客都會坐在院子里對花歌,一般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在新郎家里相互對唱山歌,內容隨機而變。最后還有一個鬧夜宴活動,活動上主人會用唱歌的形式表達對客人招待不周的歉意,而客人則借此機會對主人家進行一波夸贊。在整個婚禮過程中,“八音班子”接新娘時奏《走路調》,走到家門口奏《踩門調》,待賓客坐定之后則演奏《喜調》,敬酒時奏《敬酒調》,拜堂時奏《拜堂調》,沒有什么儀式時奏《閑調》,最后“八音班子”會奏《謝酒調》感謝主人家的招待。
1.布依族是一個信仰多神的民族,認為山有山,神樹有樹神,每年都會進行祭山和祭樹的儀式,時間最早由摩公制定后沿襲下來,布衣族認為山上有神仙居住,山上的山洞是神仙的住所,所以在祭山那天人們會帶著貢品上山,由寨老主持儀式,主要是為了讓大家保護環境,和山上生靈和睦相處,保護好牲畜和莊稼,祭樹與此也相差不遠。
2.“查白歌節”是黔西南州布衣族群眾地方性民族傳統節日,是紀念查郎和白妹凄美的愛情故事的節日,每年在興義市頂效鎮查白村開展紀念活動。這天查白場上到處是唱山歌、吹木葉、彈月琴的青年男女,他們互唱情歌,表達愛意。每年到這個時候查白村都會非常的熱鬧,有的人甚至會提前兩三天到達,現在都是由村長主持,表演過后布衣男女就會各自組成隊伍彈唱對歌。于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受到了黔西南當地的重視和保護。
3.除此之外比較普遍為人所知的有:“六月六”布衣風情節、“三月三”毛衫樹歌節。“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之中形成的,主要以祭祀活動為主,以歌舞為載體,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通過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社會和諧平安。“三月三”則是為了紀念東漢年代三名帶領村民消滅惡人,但自己也戰死的勇士,每到節日大家都會吹起木葉,彈起月琴,盛裝打扮,節日隆重熱鬧。
布依族很重視喪葬禮儀,布衣族老人故去后,家人第一時間鳴放鞭炮向寨鄰左右報喪,然后將逝者收殮好,停在堂屋之中,一般在家停放三到五天,要請摩公及其徒弟超度亡靈,出殯的前一天主人家會請八音班子通宵吹打演唱,出殯時也會請八音班子一路吹打跟隨,直到老人入土之后吹打一陣到整個送葬儀式結束才散去。這期間演唱曲目皆有不同,有急有緩,跟隨儀式進程而改變。其中還有高臺舞獅、學肖慣等極具布依族特色的節目。
總的來看,布依族節日禮俗雖然內容不同,但是都離不開“八音”,布依族是一個善于用音樂表達情感的民族,“八音坐唱”廣泛存在于布依族各種重要的儀式之中。所以保護八音應該從保護整個布依族的民族傳統文化習俗入手,而不是僅僅看到文化本身,要保護其傳統文化賴以發展的環境才能更好的將其完整地保存下來。從事八音展演工作15年的岑師傅曾說,現在大多文化工作脫離實際生活,內容趨于表面,沒有涉及文化的根本,文化工作的內容應有根有據,可以考證,且不能脫離人們的生活。
布依族遠古時生產力低下,牛耕是主要的生產耕種方式,又因為布依族水旱輪種,居住地又依山傍水,所以布依族的牛信仰一般指水牛。布依族還有一個“牛王節”,表示對牛辛苦一年的感謝。相傳在遠古時代,刀耕火種,生產力低下,布依族人們辛苦一年也吃不飽,生活非常辛苦,為了吃飽布依族人們只能大面積燒山開荒,燒山的煙熏到了玉皇大帝,他派神牛到人間傳旨,三天只能吃一頓飯,神牛來到人間看著人們生活非常苦就留下來幫助布依族人們耕種,所以布依族人們非常感謝牛王。“八音坐唱”中的牛角胡、牛骨胡都取材于牛。
八音的樂器都取材于生活,包包鑼最早時是布依族人民用來驅趕麻雀的,后來慢慢成了八音中的一個樂器。所以“八音坐唱”樂器的產生與布依族的信仰和對自然的崇拜有密切聯系。這些反而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少的,特別是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同時“八音坐唱”無論是樂曲、樂器,還是表演目的與布依族人們日常的生產和生活密不可分。
1.八音堂
黔西南州興義市被命名為“布依八音藝術之鄉”,興義市在馬嶺河和萬峰林都設有八音堂,非遺傳承人韋利熙曾在萬峰林組建一直八音隊伍,并帶領其拿下多個獎項。萬峰林旅游路線上有一個叫八音堂的展廳,里面不僅有八音坐唱,還有各種布依族特色的古老儀式、物品和藝術成品的展示。八音堂的負責人韋珍就說,把八音堂放在景區旅游線上,就是為了讓每一個來到萬峰林旅游的游客都來到這里,能夠有機會了解到我們布依族的文化。我們還讓游客沉浸式地體驗,融入我們的文化,參與到我們的制作過程之中,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及美好的體驗,這樣他就能夠成為我們文化的宣傳者、傳播者。
2.南龍古寨
南龍古寨位于黔西南州興義市的巴結鎮,是一個古老而傳統的布依族村寨,形成年代無從考查,像是同布依族一同出現的一樣。現在村內還保持著最原始的模樣,雖有后天旅游開發的痕跡,但是村內建筑房屋等都沒有改變,都維持著最原始的模樣,寨子中大多數人都搬到了安置區,僅剩三四個老人仍然居住在村內,閑暇時老人會用音響播放八音音樂。南龍古寨現已被黔西南興義市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內容形式逐漸改變
“布依八音”藝術形式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純器樂性的演奏,二是增加彈唱,以正調為主的說唱,演唱內容分為劇目和說唱故事兩類,前者稱為板凳戲,后者稱為“八音坐唱”或“八音彈唱”。古代布依族有著重男輕女的思想,“八音坐唱”是不允許女人參與其中的。后來隨著布依族女性意識的逐漸覺醒,“八音坐唱”之中逐漸出現女性的身影,現在女性的占比逐漸多了起來,甚至從事八音演唱的女性數量超過了男性。在萬峰林八音堂學習成員中女性數量遠大于男性。
“八音坐唱”內容逐漸豐富,傳統八音開始時只有傳統的幾個樂器和單一的聲部、單一的表現形式,后來不斷發展,形成了現在穩定的表演基本架構。原來八音表現形式也較為單一,就只有彈奏和彈唱,直至現代,八音中融入了部分舞蹈的元素,由此還創作了新曲目《尋夢萬峰林》,講述布依族傳統的農耕故事,以“布依八音”作為載體,舞蹈作為表現形式。傳統八音只有一個聲部,無法在正規舞臺上演出,非遺傳承人韋利熙為了能讓八音在更好的舞臺上演出,創新地在原本的表演中加入一個新的聲部。“八音坐唱”一直以來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調整著自身,從《賀喜堂》《胡喜與南祥》《唱王玉蓮傳》等到后來的《布依山歌頌黨情》《總書記來到布依寨》《清風吹到萬峰林》,無不體現“八音坐唱”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演唱也由最初的全布依語演唱變為現在的雙語演唱。
2.程式化發展趨勢明顯
以前“布依八音”并不需要教學,都是從小耳濡目染。岑師傅說過,我們沒有專門地去學習過,就是從小就看著、聽著村中老人彈唱。而現在出現了程式化教學,有著一套相對完整化、系統化的教學方式,有關于八音教學的教材和專業的課程,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已把“八音坐唱”納入第二課堂,還開設了相關的少數民族課程。有關部門還開展了“非遺文化進校園”的活動,培養小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八音教學還處于半程式化狀態。不可否認,程式化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八音傳承的進程,過于程式化的發展會使傳統八音的文化內涵淡化,但是程式化是八音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在其系統化發展的過程中保持其原始味道,才是最要的工作。
“八音坐唱”作為黔西南地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眾多價值。對其傳承與發展的論題有很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近年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逐漸突顯了出來,文化旅游概念等都為八音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處。
1.“八音坐唱”從業人員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
“八音坐唱”的表演者大部分不是長期穩定的專業表演者。一般“八音”表演人員大多是由同村的村民或者相鄰幾個村寨的八音愛好者,過去只是在農閑或者節日、祭祀時才會聚在一起吹打,所以八音的表演人員本就不是固定的,再加上現在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致使八音缺少專業的表演者。而且八音團隊的收入并不高,無法保證表演者的生活、生存需要,一些表演者不得已選擇了改行從事其他相對穩定的職業。現在雖然引進了新的公司制的管理模式,但是這一現象仍然有待改進。
2.地方文化認知度低缺乏地方文化自信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少數民族漢化趨勢明顯,再加上受現在儀式簡化趨勢的影響,有很多傳統儀式被簡化,這些都導致了布依族文化特色逐漸淡化,有的甚至已經消失,黔西南地方正在對其進行搶救。本地區內的人們對本地方特色文化不了解,造成了地方文化自信心的缺失,這也間接導致本地方文化輸出受阻。
3.管理者與表演者分層現象嚴重
從事“八音坐唱”相關宣傳、管理工作的人,對文化本身不了解,這就導致當地的文化工作可能已經嚴重脫離文化其根本,浮于表面,沒有從實際出發,無法從根本上對八音的傳承發展現狀進行補救。在走訪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的關于八音的決策措施并沒有得到布依族人們的支持,相關政策和工作已經脫離了人們的實際生活,過于注重形式化導致管理者了解文化本身。這也降低了文化傳承和發展工作的效率。
1.加強對專業演奏者人才的培養及保護
現在雖然有一套相對系統的教學體系,但是有很多需要傳承的東西是系統教學無法傳達的,而且“八音坐唱”需要傳承的不僅僅是一種技藝,它反映的是特定的時間、區域內的社會和功能,具有極高的研究意義,專業的表演者以及傳承人就是這些精神文明價值的載體和活態的文化現象。因此,“八音”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建立一支具備專業表演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2.加大本地區內對“八音坐唱”以及其相關的特色文化的宣傳教育的力度
布依族的人們對本民族文化不了解,缺乏對地方文化的自信。近年來興義市也組織了大量的非遺文化進校園的活動,但是教學都停留在表面,對其內涵方面的教育較少。其實活動本身是很好的,對文化傳承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沒有一個長期的教學過程,就像推銷宣傳一樣很快會被遺忘。這導致了新一代對自己地方文化沒有底氣,缺乏文化自信,所以加強本區域內特色文化的宣傳和教育能更好地傳承。
3.增加文化管理團隊之中專業人士的比例
想要將一個文化傳承下去就必須知其根本,循其源頭,深度挖掘、研究后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管理隊伍專業化的提升也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八音本身的系統化、標準化程度,對文化市場的了解也會更全面、透徹,可以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管理經營模式,提高市場適配度。
4.創造性傳承與創新性發展相結合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對傳統的“八音坐唱”我們需要正統權威的研究、解釋,也需要新的解讀視角,需要新的思維的加入,不應拘泥于傳統的固定思維來對八音文化進行解讀。每一個時代對文化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新的不一定全對,傳統的也不會一成不變,但是只有不斷嘗試才能找出傳承與發展的綠色通道。
5.緊跟時代步伐積極促進非遺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
數字化是科技與經濟、文化共同發展的產物,是當今時代下特有的產物和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文化藝術行業數字化發展緩慢導致了很多文化藝術產品沒有被更多人看到。現代的科技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接受文化信息的方式,如果我們還堅持原始的傳播方式,那我們將會跟不上時代。
“八音坐唱”是有著深厚底蘊和特殊韻味的文化瑰寶,是布依族特色文化價值的體現,是布依族特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布依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八音坐唱”是布依族表達各種情感的載體,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同其他非物質文化藝術一樣,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肉眼可見地萎縮了,在發展的道路上落了下風,面臨著即將消亡的現實。但是在現在大環境下,“八音坐唱”這一民間藝術仍有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
在文旅大發展的背景下,“八音坐唱”要能夠抓住這個時機解決其傳承與發展的困難,為八音謀得發展新道路。保護一個文化現象不應只浮于表面,“八音坐唱”產生于布依族的日常生產生活,所以“八音坐唱”的源頭就是布依文化,可以說只要布依族文明還在延續八音就不會消失,所以“八音坐唱”的傳承與發展不能脫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那里才是最適合八音生存的土壤。如同岑師傅說的那樣:“文化工作不能脫離實際生活。”提高黔西南地區內人民的文化自覺性,讓八音從業者保護好、傳承好“八音坐唱”,通過線上線下等途徑推動群眾參,能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以開放式的眼光來實現文化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