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麗華
(福建省長汀縣博物館,福建 龍巖 366300)
在博物館運營過程中,文創產品是讓文物“活起來”的一個重要途徑,文創產品創新對博物館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可以推動博物館進入可持續發展期。但是,就目前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而言,有很多博物館還處于初級的復制階段,即便有部分做得不錯的博物館,如西安、北京等地的博物館,也主要依賴于當地豐富的文物資源和發達的旅游業,而像是科技、創意等則相對比較匱乏。因此,為了促進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進入良性發展期,就必須增加文創產品的科技感、時尚感等,同時提升文創產品的附加值,促使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做的越來越好,從而提升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作為一種工藝品,很容易就因為創新意識不足、創新速度慢、同質化競爭嚴重等深陷發展的泥潭。而我國博物館雖然數量眾多,但是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中,普遍存在著形式單一,創新速度慢的問題。首先,我國多數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的形式都比較單一,主要表現為影印、光刻等。這些形式有其優點,但缺點也顯而易見。優點是簡單快捷,可以大批量進行加工制作;缺點是實用性較差,但同時又類似于快消品,缺乏藝術價值,而且很多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幾十年如一日,沒有產品迭代。其次,有相當一部分博物館文創產品逐漸步入了標準化和工業化的制作階段,基本上都是以簡單的卡通形象和旅游掛件居多,設計和生產技術含量也相對較低,基本沒有工匠精神等附加值。而且由于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變得越來越發達,以前需要依靠大量工匠去精雕細琢的工藝品已經成為可以批量生產的復制品,這種復制品的優勢在于成本低廉、生產速度快,但是其弊端顯而易見,原本博物館稀缺的產品成了大路貨,從而丟失了原有的藝術品位和價值。
在我國,博物館產業的發展極度不平衡,存在著明顯的兩極分化,很多博物館主要依托于豐富的文物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取勝。一方面是擁有大量文物資源的博物院,像是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等,但是擁有豐厚文物資源的博物館畢竟是少數,而且大多在旅游業相對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具備相當充足的文物資源和周邊發展空間,同時還存在著很大的發展機會與潛力,所以更易于形成文創的火爆場面。另一方面是大量處于城鎮且館藏也比較匱乏的小眾博物館,這些博物館的館藏量相對較小,同時地理位置也比較偏僻,所以這些博物館的文創產品想要脫穎而出,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愿意來這些博物館工作的人才相對較少,從而使這些博物館嚴重缺乏文創產品創新的人才和資金,進而造成了文物資源的浪費。
在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過程中,經典藏品以及衍生資源的開發隊伍并不強大,且運營管理力量相對欠缺。既沒有宏觀策劃的力量,又沒有具體實施的力量,從而使博物館的核心文化要素無法在文創產品創新中得以彰顯。一方面,我國存在大量的博物館,有部分博物館在沒有專業文創產品設計團隊的情況下,將文創產品外包給其他企業,這樣的方式雖然可以迅速打造出一系列博物館文創產品,但是由于這些外包團隊對博物館文物資源了解不深,所以缺乏文化內涵,而且博物館相關的工作人員,對這些文創產品的支持率相對較弱。另一方面,部分博物館文創項目缺乏現代化的推廣方式。好的文創產品既需要技術和創意的支持,也需要好的營銷手段去推廣它,單純依靠博物館內部展銷、購票贈送等方式,根本無法將文創產品推銷出去,尤其是在當前的疫情環境下,旅游業頻頻受挫,而博物館的人流量也越來越少,如果不借助好的營銷手段,那么再好的文創產品也屬于閉門造車,無法被人們所熟知。但是,因為博物館工作人員很長一段時間的重點任務是維護、保管文物,所以營銷人才欠缺。
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過程中,各種各樣的靜態文創產品走入人們的視野,像是書簽、擺件、彩色膠帶等,但是時間一長,人們對這些文創產品的購買欲望也逐漸降低,尤其是在當前高速發展的消費環境下。因此,博物館文創產品在創新過程中,要順應當前的消費趨勢,不斷精進文創產品的制作工藝,同時增加無形的服務體驗,以此來為文創產品注入新鮮感,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比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其和常規盲盒相比,除了內容都是按照比例縮小的古文物以外,開箱非常具有儀式感,它是真的需要人們像個考古專家一樣,用縮小版的工具一點一點自己挖土,而且為了模擬考古的未知性,買家可能會挖到“十二生肖獸首印章”“大將軍虎符”“武則天金簡”“杜嶺方鼎”等各種“寶物”。通過這樣的方式,人們在獲得文創產品的同時,也體驗了考古的樂趣,提升了參與感。再比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謎宮·如意琳瑯圖籍》,其定位是“創意互動解謎書”,如果只是看外觀的話,它就是一本再普通不過的書籍,但是與傳統書籍相比,它借助移動終端,增加了互動解迷游戲,增強了人們閱讀書籍的體驗。也就是借助實體書、智能手機和配套的線索道具,作為玩家的閱讀者通過書中的30多個環環相扣的謎題任務,不僅可以了解到故宮的故事,還能左右劇情決定主人公的命運。翻開泛黃的書頁,手繪的紫禁城地圖、密語撰寫的字條、乾隆年間的銅錢,以及毛筆、書簽、剪紙……這些神秘的道具讓你仿佛置身偌大的紫禁城,化身為偵探,開啟揭秘之旅。
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借助當前越來越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建立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博物館資源共享平臺,以此來打破博物館文創資源壟斷的現狀,同時還可以進行跨界合作,通過授權、合作開發等模式,摸索出更多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途徑。在具體的實施中,可以通過以下3點來落實。首先,建立交易平臺,將全國的博物館文物資源收錄其中,并對這些文物資源進行分類和評估,給出授權價格、合作開發價格等,其他的個人和企業可以通過交易平臺購買授權資格或者合作開發,這樣博物館文物資源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資格創作,從而促進全民參與的盛況。其次,建立合作交流平臺,借助當前的“互聯網+”技術,整合全國的博物館文創產品,為人們提供一個可以交流、消費的平臺,以此來促進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最后,設立創意基金,對一些優質的文物資源,可以專門設立開發部門,并為其注入充足的資金,保證其順利開發,同時還可以從這一基金庫中拿出一部分,舉辦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意大賽,推進全民共享與創作。
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過程中,一個優質、全能的制作隊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當前這方面的人才匱乏,我們需要從以下3個方面去培養相關人才,增強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創新動力。首先,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過程中,離不開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任何人才的培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進行長期的投入,文創人才的培養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要立足于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開設相關專業和課程,同時還要開展各種文創產品設計大賽,讓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文創產品的創新中來,以此來挖掘相關人才,為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提供活力。其次,對于博物館的相關工作人員,要提供給他們學習技術的機會,同時提拔具有現代技術的人才,讓其進入管理層,增加技術人才的占比。最后,各大博物館可以進行聯動,定期舉辦文創人才交流會等,以此來互相學習。同時,各大博物館還可以加深合作,建立人才交流機制,時常開展人才互換等活動,讓文創設計人才可以更深層次地進行交流,促進不同創意設計人才創意碰撞。
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過程中,現代科技的運用可以讓文創產品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能提升文創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因此,在具體的實施中,首先,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過程中,要深挖博物館文物背后的制作工藝,并將其與當下流行的事物結合起來,用傳統的制作工藝,制作出符合現代人所需要的物品。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過分追求傳統制作工藝的正宗性,那些已經被淘汰的制作工藝,用來研究其所蘊含的文化就可以了。其次,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過程中,要充分融合現代工藝,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促使傳統文化更容易被當前人們所接受。如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朝珠耳機”“頂戴花翎官帽防曬傘”等一系列“萌系”產品,既有文化底蘊,又融入現代時尚,所以一推出就迅速躥紅,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最后,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過程中,要給文創產品賦予時尚科技和文化價值,采用新的技術和材料,制作出更加精美的文創產品,供人們選擇。
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過程中,我國古代故事也是值得文創人員去深挖的內容,通過故事的加持,不僅可以增加文創產品的記憶點,也能讓文創產品更打動人心。因此,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過程中,文創人員可以從以下5點來深挖中國故事,強化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其一,為了增加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記憶點,文創產品在創新的同時,還需要保留歷史記憶,并且這種歷史記憶要讓人們可以真切感知到。其二,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需要將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讓人們在拿到文創產品時,可以受到啟發,從而主動去探索文創產品背后的故事。其三,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要在實物的基礎上,向人們輸出信息,促使人們在拿到文創產品時,可以透過實物看見背后的歷史,體會背后的精神。其四,博物館文化產品創新要充分利用文物所帶來的文化資源,并將其與現代科技和工藝相結合,為人們帶來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體驗。其五,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要結合地域特色,讓人一看到文創產品就能聯想到某一個地方。例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紫禁·薰”,這一文創產品傳達的是一段看得見的孝莊的故事。用盲盒的形式將其分為1組6個、4個或2個香薰蠟燭杯,揭開每組和故事主角相關的漫畫,就會解鎖不同的香薰氣味。同時,卡通化的歷史人物,盲盒的打開方式,以有趣的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傳統文化。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都成了有故事、有文化內容的產品,當人們在拿到這些文創產品,并向他人講述這些文創產品的文化寓意和故事時,博物館的這些衍生文創產品就有了空間延伸和價值提升的意義。
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過程中,其必須打破原有運營機制的阻礙,建立其可持續發展的商業運營模式。在具體的實施中,首先,我們要對當前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中所存在的體制機制障礙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在當前的博物館運營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博物館是依靠國家的財政投入來生存的,所以這些博物館的運營方式往往比較單一,即在規定時間內免費或收費向外開放,供游客前來參觀,這樣的博物館自然在文創產品創新與開發時積極性不高。因此,要促使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充滿動力,改變當前的博物館運營模式勢在必行。其次,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中,我們要建立相關激勵機制。認真理解和落實國家對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所提出的意見,轉變事業單位因循守舊的觀念,同時制定有關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的激勵制度和手段,促使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越做越好。最后,在博物館文創產品創新中,對一些中小型的博物館,國家要出臺幫扶政策,多給予這些博物館資金支持和人才支持,必要的話還可以借助聯合開發,讓一些具有品牌效應的大博物館,帶動周邊的小博物館一起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與創新。
總而言之,以“95后”、“00后”為代表的“Z世代”年輕人正逐步成長為文化消費的主力軍,他們對中華文化更強的價值認同感,讓博物館文創產品有了龐大的市場。因此,作為博物館工作人員,要及時抓住這一時機,通過順應消費趨勢,提升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服務體驗,降低資源壟斷,促進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資源共享;培養相關人才,增強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創新動力;借助現代科技,提高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制作工藝;改革運營機制,拓展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發展路徑;深挖中國故事,強化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等一系列策略,來創新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使更多的年輕人主動探索學習、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