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娟
(廣州新華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難以實現。文化自信屬于國家、民族以及政黨對文化傳統與內在價值的深入理解和充分肯定,是一種對文化持續發展和對文化強大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提到:“今日不從事教育則已,茍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萬萬不可缺者。”可見音樂教育意義重大。音樂美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本質之一,開展音樂美育可幫助學生陶冶性情,鍛煉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開展民族音樂教育,不僅能夠讓大學生從中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文化背景、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其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所以,在新時代新使命背景下,加強高校音樂美育是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通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審美力、感知力、領悟力、創造力,有有利于大學生更加深入體會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勇于創新,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石。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在2035年實現文化強國目標,并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提及的文化自信屬于“四個自信”的關鍵基礎,是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的核心前提,屬于更具有深度且更為廣泛的自信,能夠帶來更為持久和堅定的力量。何為“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軟實力代表著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決定了中華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求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勇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
音樂美育是以音樂藝術為載體對人進行的審美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蔡元培提出“禮為德育,而樂為美育”,明確地表述“唱歌,美育也”,更加明確地將音樂和美育聯系在一起。音樂美育有著多層次的內容,包含淺層次聆聽音樂和深層次感受理解音樂,在潛移默化熏陶中發揮育人功能。音樂美育可以引導大學生追求真、善、美,提升其審美修養,提高其審美境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學生追求遠大的人生理想。
在我國古代,古人就已經認識到了音樂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功能。早在周朝時期,統治者就將音樂劃為王公貴族必學的教育課程之一。而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將音樂歸于“六藝”的教育體系中,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而音樂中蘊含的美育教化作用一直以來就被我國的諸多教育家所重視,不斷深入研究,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因此,可以說實施音樂美育對于助推當代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有著諸多現實意義。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是四大文明古國中至今還在廣泛運用的文化,歷經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積累了能夠代表我國文明的最高精神追求,是中國民族獨有的精神標志,為中華民族延綿不息、繁榮昌盛提供豐厚養分。音樂作為表現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能夠較直觀地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特色、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集中展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形式,凝聚著民族藝術的精華和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如苗族的“古歌”、瑤族的“盤王歌”、哈尼族的“開天辟地歌”、蒙古族的“長調”等,這些歌曲記載著宇宙和人類的起源傳說,對應了我國特有的神話故事,代表了我國古人對于歷史、傳說的價值認同和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同時,各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滲透了人民的價值取向,蘊含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的審美追求,形成了中華民族自身獨特的“民族性”特征。勞動號子是為勞動者調節體力、解除疲勞的,在多人勞動中起著組織勞動、指揮勞動的作用,用藝術形式反映勞動者的態度、情緒、志向和審美情趣,展現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勇敢,如四川的《川江船夫號子》、湖南常德的《打硪歌》等。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自身民族或國家的思想、文化、歷史、民俗、語言等方面的學習認識,有利于厚植文化自信的根基。
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形態和載體,其中不僅包含了音樂本身具有的特征,更具有獨特的人文特征;不僅是一種聲音藝術,更是一種情感藝術,它反映了人們對生活、對社會的感悟,是人們對生活中各個方面的表達。可以說不同時期的音樂表現出來各個時期獨有的社會文化,能夠激起不同時期人們的生命感悟和生活體驗。以我國獨有的勞動號子為例,勞動號子是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民歌,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為勞動者調節體力、解除疲乏,組織和指揮勞動的作用,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流傳于全國的民間小調《茉莉花》,與地區之間所傳唱的《茉莉花》在歌詞方面差別不大,都是表現我國對男女之間純真愛情的贊美,但曲調方面反映出我國南北方音樂色彩和風格的差異。帶領學生從審美角度去欣賞、體驗、感悟民族音樂,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其了解民族文化、深化其對民族文化價值觀的認同,在提高學生個體音樂素養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其人文素養。
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可見音樂在民俗民風方面的重要影響。中國音樂文化是我們國家數千年文化沉淀的產物,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社會發展與藝術融合的縮影,有著豐厚的民族精髓。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可以從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中感悟不同年代的歷史和故事,而這些音樂作品蘊含著當時音樂家、勞動人民對社會的情感與反思。如欣賞抗日救亡歌曲《從軍歌》,可以幫助大學生學習蕭友梅作為“國立音專”校長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時代背景下,帶頭和學校師生一起創作救亡歌曲的愛國熱情,為其建立愛國情懷,從而積極進取、勇于攀登,家國情懷得到進一步深化;欣賞歌曲《天路》,可以將大學生的思緒帶回到當年修建這條被稱為“天路”的道路時的艱辛,感受改革開放時期先輩為使祖國更加繁榮的決心和艱苦,以先輩不畏艱難險阻的寶貴精神。由此可見,實施音樂美育可以讓當代大學生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感悟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得到啟發,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培養自身的家國情懷。
音樂美育是學校開展美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和有效實施路徑,對標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新時代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總體目標清晰,可以說《意見》的印發為新時代高校音樂美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至此,我國高校音樂美育發展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時代所特有的新挑戰和新要求。筆者認為,做好新時代音樂美育工作,關鍵要聚焦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意見》第四點明確指出,美育從本質上來說表現為審美、情操以及心靈教育,是促進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發展的教育,可以實現培養審美能力、浸潤思想心靈、培養創新意識的目的。全國教育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應當深入推進和不斷創新美育,始終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由此可見,育人是新時代學校美育的根本,屬于新時期背景下美育工作的終極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更加強調對當代學生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的提升。
新時代全面推進高校音樂美育改革和發展,必須遵循美育發展規律,遵循人才成長規律。要發揮出美育的特點,利用其潤物無聲的感染力,將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創造性教育等融入美育過程中,在耳濡目染的教育中幫助大學生提高審美和人文素養,幫助學生完善人格修養,形成美的觀念,增強文化自信,逐漸形成并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創新能力,讓新時代的大學生能夠主動樹立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使命感,進而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同時,高校音樂美育要充分發揮價值引領作用,轉變教學理念,科學設計教學目標,著力挖掘音樂作品背后的歷史故事及其傳遞的文化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通過精神引領促進品格養成,實現溫潤心靈、啟迪高校學生心智,提高綜合素養,幫助新時代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新時期,美育要通過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整合校園資源,打造多方位立體化教學平臺。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意見》指出要樹立學科融合理念,提出各高校應當深入推進美育和德、智、體、勞四類教育相融合,這也給當前高校音樂課程推進美育創新發展帶來了明確的指引。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也對各高校開設美育類公共藝術課程做出明確規定,指出了當前各大高校應當加快建設以藝術為主的必修課程或豐富的任選課課程,并且根據各高校的發展規劃要求學生必須獲得該課程的兩個學分方可畢業。在大學音樂美育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計劃進行提前制定,完善課程結構、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模式,落實提高當代大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目標任務。同時,把美育融入各學科教學過程中,通過將不同學科之中蘊含的美育資源進行整合,推進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相融合,促進藝術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和銜接,將教學工作向審美方向轉化,是實現學校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保障。
此外,音樂美育實踐性強,其所蘊含的審美價值、人文價值和價值教育等都需要以實踐為前提。在校園文化的構建過程中,要通過多元化的音樂交流方式,如各種音樂節、開展民族音樂講座、民族樂曲演奏會等方式,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學生接觸了解、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要營造濃厚的民族優秀傳統音樂文化,開展豐富的音樂文化活動,讓大學生在潤物無聲的環境中接受音樂美育,發揮傳統音樂的審美作用和鑒賞作用,讓大學生能融入其中,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意見》第十三點明確指出:要加強美育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美育教師思想素質、教學能力以及專業能力等,不斷優化美育教師崗位結構,為其發展打通道路。各高校應要大力加強音樂美育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引進高素質的音樂教師,柔性引進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到學校擔任音樂美育教師等,組建高水平的音樂美育團隊。成立學校美育工作領導小組,設立音樂美育教研室,為美育教師“掃清”前方的障礙,使其在職稱評聘和工資待遇等方面享有同等機遇,定期開展交流研討活動。
《意見》第十四點明確指出:要改善場地器材建設配備。音樂美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不但要有過硬的師資隊伍,更應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同時,高校應加大校園文化場館建設的經費投入,加強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支持學生舉辦各項文藝演出和研習班,讓學生能夠有地方開展,保證開展更高質量、高水平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音樂是高校實施美育的重要方式,也是美育的重要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發揮著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實施音樂美育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通過實施音樂美育,可以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進了解中華優秀音樂文化,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堅定的文化自信,切實發揮“育人”作用。《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美育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新時代高校音樂美育工作必須以《意見》精神為行動指南,持續深化音樂美育教學改革,堅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初心,推進和思政教育課程的銜接與融合,切實提高育人成效,推進高校素質教育人才培養和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