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操 上海社會科學院
當代中國古風音樂作為一種互聯網時代新興的音樂藝術形式,正在逐步進入中國廣大青少年受眾的視野。盡管目前的網絡古風音樂還很不成熟,甚至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它仍然以自己獨特的的方式發展了起來。在我國廣大城鎮廣場、歌舞廳、影視劇院、酒吧、咖啡廳、理發店等公共場所,古風音樂被廣泛的播放和傳唱,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社會影響。
從文化藝術發展的歷史來看,任何一種新興的文化藝術現象的產生和發展都會存在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作用,但只要它的受眾群體能夠快速擴大,使得越來越多的受眾了解、認知、甚至接受它,就說明它有自己存在和發展的理由與生命力。我們對待它的態度不應該是否定,而是要考慮如何去引導、扶持它的發展,使它能夠更好、更健康有序地發展。顯然,古風音樂作為一種新興的音樂藝術現象,我們在探討其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時,必須厘清并明確其藝術功能定位問題,但當前的古風音樂在這方面尚未得到圈內的重視。本文擬按照音樂藝術的功能定位邏輯,給出本文對古風音樂概念的基本界定,分析當前古風音樂的審美意象和藝術功能特點,研究并提出古風音樂的藝術功能定位。
定位是一個多義詞,本文所談論的功能定位是指為了有利于事物的進一步發展而確定其基本功能。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活動,本文只討論音樂的藝術功能定位。
其一,音樂藝術的基本功能是審美功能,但在表達不同具體內容時可以延伸出若干實用功能。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就“形而上”范疇而論,其精神層面的基本功能是審美功能。但從“形而下”范疇來看,音樂又可以延伸出若干實用功能。因此,非標題純音樂的基本功能只能是相對抽象的審美功能,而標題音樂或與唱詞匹配的歌譜,則會與相應的標題或歌詞內容相協調,發揮相應的實用功能。顯然,審美是音樂的本質屬性,而其他實用功能則是音樂的審美功能在各類具體內容表達場景的延伸和具體化。為了敘述方便,在下文中,筆者把音樂藝術的基本功能稱為“基本審美功能”,把音樂藝術的實用功能稱為“實用審美功能”。音樂藝術的實用審美功能對基本審美功能存在依附關系,基本審美價值高的音樂才能更好地表現具體內容,產生更好的實用審美效果。
其二,音樂審美的深層次價值追求是意象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藝術與科學的概念并無明確區分,二者概念的區分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得以實現的。大體上,藝術是用形象思維的方式來反映現實的社會意識形態,屬于形象類社會意識形態,它與用抽象思維的方式來反映現實的抽象類社會意識形態——“科學”相區別。音樂作為一種藝術門類也是用形象思維的方式來反映現實,但畢竟音樂只能用來“聽”,而不能用來“看”,于是為了淡化音樂形象的“視覺”印象,人們常把音樂形象稱為音樂意象,它是人腦中想象出來的“形象”。因此,意象美應該是音樂審美的深層次價值追求。
目前,對于古風音樂的定義尚未達成統一認識,也未形成公認一致的概念,本文擬采用主要特征歸納的形式對當代古風音樂的概念加以說明。百度百科把當代古風音樂的主要特征歸納為:古風音樂是21世紀新出現并在互聯網上傳播所形成的一種音樂風格,古風歌曲的特點是歌詞古典雅致、措辭整齊,宛如詩詞歌賦,曲調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樂器,不同于搖滾音樂的金屬感和古典音樂的厚重感,古風音樂自有其獨特的中國式美感。
古風音樂起源的準確時間也因為其定義尚未達成共識而無從可考。按照上述特征歸納,凡是以中國古代歷史事跡為背景的武俠仙俠類游戲的背景音樂都屬于古風音樂,但武俠仙俠類游戲興起的準確時間也是無法考證的??紤]到古風音樂起源于古代背景的游戲、動漫和影視劇的配樂這一事實,本文把武俠類游戲音樂填詞翻唱活動的最初發起,作為古風音樂的誕生標志。古代背景的武俠和仙俠類游戲音樂的填詞翻唱活動的最早發起時間是2005 年,因此,從2005 年到現在,古風音樂已經走過了17 年的發展歷程。
觀察當前古風音樂的藝術功能特征可知,當代中國的古風音樂實質上是一種新興的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的現代流行音樂,其基本審美功能的本質特征是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的時尚意象美。而其所謂的“古風”意象,本質上是由歌詞中的“古風”意象構建的,因為歌詞內容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經典文學內容、故事或重大歷史事件,而歌詞的創作形式也模仿了中國古代詩、詞、歌、賦、駢文、散文等文學的創作形式。
從音樂藝術的基本功能角度來看,中國當代古風音樂的基本審美功能主要由中國傳統音樂基本元素與歐美現代流行音樂風格共同構建,是一種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的時尚意象美。首先,當代古風音樂的創作主要建立在中國傳統民族五聲調式基礎上,并以歐美現代流行音樂曲風為主,部分作品采用了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六聲甚至七聲音階。在由宮、商、角、徵、羽五個基礎穩定音構成的民族五聲調式和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六聲或七聲調式音階中,由于少用、慎用甚至不用不穩定的半音結構,且只有五個穩定音可以擔任樂曲的主音,所以當代古風音樂繼承了中國傳統音樂樸素、簡明、和諧的特點。當代古風音樂中融入歐美現代流行音樂元素,使得當代古風音樂顯得通俗、節奏感強,有利于廣大非音樂專業青少年受眾甚至非音樂愛好者的廣泛參與。但是,高強度的節奏往往會營造出高燃勁歌的氛圍,這種勁歌熱舞的音樂風格雖然比較受現代青少年的歡迎,但在很多情況下與中國“古風”的虛擬“場景”是不相容的,尤其不適合表現古代愛情和思念方面的題材,因為委婉、內斂、含蓄、隱忍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審美特征。其次,當代古風音樂多采用民族樂器演奏或伴奏,且部分作品借用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的民謠和說唱表現方式,甚至模仿了中國戲曲的表現方式,例如:《戲語花》《典獄司》《牽絲戲》等作品中就采用了一些堪稱華麗的“戲腔”,這些作品對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表現方式的采用也增強了作品的中國傳統風味。另外,非常值得稱道的是,少數作品中還創作了一些唯美的一字多音旋律線條,繼承了中國民族音樂注重音樂的橫向進行和旋律表現的傳統,增強了作品的中國式旋律美感,如《聽香》《卷珠簾》《意難平》《萬疆》等作品中的旋律美感在當代古風音樂中比較具有代表性。但遺憾的是,當前的古風音樂對中國式旋律美感的重視程度還很低,這類作品也很少,這大大降低了當代古風音樂的中國式美感。由上可知,因通俗而流行,因強節奏而“高燃”,再因流行和“高燃”而時尚,是當代中國古風音樂發展的基本邏輯之一。因此,當代中國網絡古風音樂藝術的基本審美功能,是由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與歐美現代流行音樂風格共同構建的,表現為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的時尚意象美。
從音樂藝術的延伸功能角度來看,中國當代網絡古風音樂的實用審美功能主要體現在對唯美愛情、厚重文化、俠肝義膽、重情重義、感恩圖報等傳統審美價值的表達上,而悲情美和悲壯美是中國式意象美最能打動人心的兩大重要特征。當古風音樂用于表現具體的“古風”內容時,其時尚意象美這一基本審美功能便延伸出了相應的具體實用審美功能。從內容方面來看,當前的古風音樂涉及的類型已非常廣泛。其中,表現愛情的最多,表現傳統文化的占其次,其它還有表現仙俠、友情、信念、情懷以及詠人、詠物的作品等,于是就有了用音樂來表現千古愛情佳話、厚重歷史文化、俠肝義膽、重情重義、感恩圖報等內容的具體實用性審美功能。例如,表現愛情類主題的作品可細分為相思類(如 《浮生辭》《未見青山老》《白石溪》等)、悲傷追憶類(如《生死夢連枝冢》《伶仃謠》《典獄司》等)、刻骨銘心類(如《憶紅蓮》《上邪》《不老夢》等)、跨種族戀情類(如《山有木兮》《錦鯉抄》《牽絲戲》等)、小清新類(如《梅塢尋茶》《風螢月》《春箋》等);表現傳統文化類的作品可細分為文化器物相關類(如《松煙入墨》和《十二風華鑒》)、中華禮儀相關類(如《禮儀之邦》《漢服青史》《衣冠上國》等)、文化思想相關類(如《諸子百家》)、漢語成語相關類(如《相思成語》)、才子佳人相關類(如《仙才嘆》)等。但是,因為時尚意象美這一基本審美功能并不符合虛擬“古風”場景中大多數情況的意境,所以,在表現具體的“古風”內容時,當代古風音樂的實用審美效果也大打折扣。另外,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習慣和當代“古風”歌詞內容表現的實際需求來看,有兩大經典的中國式藝術審美模式值得重點關注,它們具有深度打動人心的超強功能:其一是悲情美,即用悲傷、深情的音樂表現對戀人、親人、友人的思念、追憶的情感美;其二是悲壯美,即用悲痛、豪壯的音樂表現對國家、民族、大是大非的忠誠捍衛的情懷美。由上可知,中國當代網絡古風音樂的實用審美功能主要表現為唯美愛情、厚重文化、俠肝義膽、重情重義、感恩圖報等審美功能,而悲情美和悲壯美是中國傳統音樂實用審美功能的兩大重要特征。
根據音樂的基本審美功能與實用審美功能之間的關系來看,實用審美功能對基本審美功能存在依附性,是基本審美功能的延伸和具體化。因此,在探討古風音樂進一步發展的功能定位問題時,關鍵是要解決其基本審美功能的定位問題。
首先,未來古風音樂的基本審美功能應該確定為構建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基礎的中國“古風”意象美。當代中國的古風音樂主要由中國傳統音樂基本元素與歐美現代流行音樂風格兩個方面構成,前者是構建“古風”意象的根本要素,而后者只是為了方便讓非音樂專業青少年受眾甚至非音樂愛好者的廣泛參與。因此,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才是古風音樂的內核,歐美現代流行音樂風格只是古風音樂的一種表現形式。事實上,古風音樂的表現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化,但也應該以中國民族音樂自己的表現形式為主,因為中國民族音樂自己的表現形式更符合中國受眾的審美習慣。進一步看,分析當代古風音樂的文化傳承現象我們可以發現,當代古風音樂之所以能夠興起并迅猛發展,是因為其背后深藏著一個根本驅動因素,這就是廣大華夏炎黃子孫對本民族傳統音樂藝術的深度認同意識,這種認同意識是來自骨子里的文化遺傳。故此,為了有利于當代中國古風音樂的進一步發展,未來古風音樂的基本審美功能定位不應該限定為構建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的時尚意象美,而應該與“古風”歌詞所構建的“古風”意象同步,確定為構建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基礎的中國“古風”意象美。
“古風”意象美主要由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特征和中國傳統音樂體系共同構建。在當代中國的古風音樂中,“古風” 是對當代古風音樂風格的概稱,其“古風”意象實際上是由“古風”歌詞作品營造的,因為“古風”詞作的仿古風格營造了“古風”意象美,而“古風”曲譜只是采用了五聲調式和部分中國民間音樂的表現方式,并未能對中國傳統音樂審美的本質特征給予應有的重視。本質上,“古風”意象美主要由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特征和中國傳統音樂體系共同構建。因此,古風音樂進一步發展的藝術功能定位問題,實質上是如何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特征和藝術體系價值的問題。
在中國傳統音樂特征方面,重點應該傳承和發展民族五聲調式和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六聲或七聲調式音階,并將中心放在追求旋律和節奏的變化以及塑造旋律線條的美感和韻味上。這是因為,旋律線條的唯美特征是中國傳統音樂基本審美功能的靈魂,民族五聲調式的簡明、樸素、和諧特性一定程度上也是為旋律線條的唯美特征服務的。首先,中國人從很早就已經掌握了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因為只有和諧的樂音才能作為構造優美、細膩的旋律線條并形成唯美韻味的基礎材料。其次,音樂作品的呈現涉及“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時間”維度的旋律和節奏變化形成橫向的旋律線條,“空間” 維度的不同樂音同時呈現形成和聲效果,在這兩個方面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傳統音樂存在重大區別。西方傳統音樂重視和聲效果,在西方傳統音樂的觀念中,只要音樂中有良好的和聲效果,可以沒有旋律的起伏和美感,如亨德爾的某些作品。但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習慣與之大相徑庭,中國傳統音樂重視旋律線條美感和韻味,在中國傳統音樂的觀念中,音樂中必須有旋律線條的起伏和律動感,優美的音樂中必須有優美的旋律,而和聲是可有可無的。本質上講,偏好五聲調式和追求旋律美感是中國傳統音樂世代傳承所形成的審美習慣。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說,近代以來直至當下的著名作曲家都是中國式唯美旋律的創作大師,廣泛傳唱并經久流傳的中國音樂作品都是中國式旋律美感傳承和發展的經典,中國大眾音樂的演進歷程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式唯美旋律的追求歷程。舉例來講,建國前有《送別》(李叔同曲)、《天涯歌女》(賀綠汀曲)、《教我如何不想她》(趙元任曲)、《良宵》(劉天華曲)、《思鄉曲》(馬思聰曲)等,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有《梁?!罚ê握己?、陳鋼曲)、《我的祖國》(劉熾曲)、《西沙,我可愛的家鄉》(呂遠曲)、《誰不說俺家鄉好》(呂其明曲)、《紅旗頌》(呂其明曲)、歌劇《白毛女》音樂(魯藝集體創作)、歌劇《洪湖赤衛隊》音樂(張敬安、歐陽謙叔曲)、歌劇《江姐》音樂(羊鳴、姜春陽、金砂曲)等,改革開放早期有 《絨花》(王酩曲)、《難忘今宵》(王酩曲)、《蘭花花敘事曲》(關銘曲)、《那就是我》(谷建芬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施光南曲)、《希望的田野上》(施光南曲)、《大海啊故鄉》(王立平曲)、87 版電視劇《紅樓夢》插曲系列(王立平曲)等,當代有《長城長》(孟慶云曲)、《春天的故事》(王佑貴)、《黃河漁娘》(徐沛東曲)、《天路》(印青曲)、《高天上流云》(劉青曲)、《兒行千里》(戚建波曲)、《青藏高原》(張千一曲)等。這些音樂堪稱中國傳統音樂優美旋律挖掘與發展的典范。
在中國傳統音樂體系方面,重點應該傳承和發展中國民間音樂,尤其是各民族和各戲曲品種中獨具特色的曲調,因為這種特色曲調是世代傳承留下的旋律精華,可以產生獨具特色的唯美效果。通常,中國傳統音樂被劃分為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四大類。其中,民間音樂經過世代傳承和發展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仍然符合現代人們生活中的審美需求,在現代音樂作品中得到大量傳承和發展。文人音樂和宮廷音樂在人們的現代生活中已經沒有實際應用的場景,只能在古裝影視劇作品中偶爾出現。宗教音樂只在宗教寺廟場所應用。民間音樂包括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這些都可以作為古風音樂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原材料,尤其是其中的各種特色曲調,它們是中國傳統音樂世代傳承和發展所留下的旋律精華。
當代中國的古風音樂是一種新興的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的現代流行音樂,其基本審美功能的本質特征是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為基礎的時尚意象美。而古風音樂中所謂的“古風”意象,本質上是由歌詞中的“古風”意象構建的。
為了有利于當代中國古風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古風音樂的發展應該回歸并堅守“古風”這一本質特征,這一特征可以由基本審美功能和實用審美功能共同體現,但以基本審美功能為主。未來古風音樂的基本審美功能定位,應該確定為構建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基礎的中國“古風”意象美,而實用審美功能可以根據音樂所表現的具體內容確定,音樂風格也可以多樣化,中國古風音樂應該以中國民族音樂自己的表現風格為主。在古風音樂的實用審美功能中,悲情美和悲壯美是中國傳統音樂最能打動人心的兩大重要審美特征。
中國“古風”意象美主要由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特征和中國傳統音樂體系共同構建的。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特征主要由民族五聲調式和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六聲或七聲調式音階構建,其中心是追求旋律和節奏的變化以及塑造旋律線條的美感和韻味,未來的古風音樂應該堅守和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特征,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中國傳統音樂體系包括中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四大類,其中,中國民間音樂是未來古風音樂應該傳承和發展的主體,各民族不同民間音樂中的特色曲調是創作中國式優美旋律的重要原材料,是中國傳統音樂世代傳承所留下的旋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