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俊麟 中國人民大學
繪本,顧名思義,就是圖畫書。其最早起源于西方,誕生于19 世紀后半葉的歐美。既然是圖畫,那就是繪畫藝術的一種延伸。近年來市場上出現的繪本作品多數都是以西畫的形式出現的,繪本既然是繪畫藝術的延伸,那么就允許有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畫是中華歷史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技法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有著跨越式的新發展。中國畫在技法的表現形式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好中國畫的傳統技法,同時又能夠融貫中西,將這樣的思路應用到繪本的繪制過程中,會使繪本有著更多元化的創新性發展。下文筆者以自身的創作經歷為基礎,談論中國畫技法在繪本中的創新性應用。
線是中國畫的關鍵,那么怎樣用好線?線猶如畫面中的筋骨一般,在畫面中起著非常關鍵的“承重”作用。假設現在是繪本的繪制初期,那么應該根據腳本內容,考慮好怎樣用線去經營畫面。如果是兒童繪本,腳本的內容給人的直觀感受必須是比較輕松的,要適宜兒童觀看,所以可以考慮采用墨色較淡,或者加了顏色的墨線去勾線,甚至可以采用鉛筆勾線,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不讓過重的墨線影響到畫面中需要突出表現的角色。這個用淡墨或鉛筆勾線,與沒骨畫法最后呈現出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筆者認為,在設色的過程中這些淡色的線即使最后被統一到大塊的色彩中,但是它還是一個具有體積的完整的“形”。如果不勾線,純粹用沒骨的方法,直接將顏色囤積出想要表現的形,未免使得表現出來的物象過于松散,猶如一個人沒有了筋骨一樣,軟踏踏的,沒有了精氣神。關于沒骨畫法應當在畫面的后期怎樣進行細化與塑造,文章后面的章節將予以詮釋。
中國畫傳統線描總共歸納為十八種描法,收放自如的筆觸是其魅力所在。十八種描法的歸納也是來源于所描繪角色的性格、形體特點、著裝材質等的視覺提煉。用概括的視角來看線的軌跡,最基礎的線莫過于直線與曲線。線在應用的過程中,可以一氣呵成地進行連貫性繪制,也可以順應角色的變化,有意出現斷線條、短線條、局促的線條等等。想要線在畫面中如此靈活地應用,除了要求繪畫者擁有一定的繪畫技巧外,還有一點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繪畫者在作畫時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的體現,簡單來說,就是繪畫者在描繪對象時的一種發自內心的解讀,這個解讀的過程與結果與本人的藝術修養、性格,以及對腳本的體會等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個解讀的過程也可以稱為“二次創作”,通過繪畫者本人對描繪對象的“二次創作”,物象被直接作用于畫筆,繼而繪制出可以傳情達意的線描作品。這樣繪制出來的線會“說話”,它能將腳本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線的繪制與讀者連接起來,從而給讀者更好的閱讀感受。
中國畫顏料分為無機顏料和有機顏料,無機顏料一般取自礦物質,有機顏料一般取自動物和植物。中國畫顏料中植物性顏料比較清透,礦物質顏料透色性差,繪畫者使用時需要一定的設色技巧。礦物質顏料與植物性顏料在紙面上明顯的區別就是礦物質顏料設色艷麗,覆蓋性強,不易褪色。筆者認為傳統中國畫顏料的色彩與西畫的顏料在色彩的多樣化上還是有一些不同的。雖然,現在中國畫顏料也多出了許多調和的色彩,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如:花青、赭石、胭脂等顏色在色相上略顯灰暗,如果需要使用紫色顏料的話,用花青與胭脂進行罩染或直接調和使用的話,這個紫色顯得就過于“悶”。繪本中除了中國畫傳統顏料的應用外,還有一個最關鍵的點不能丟棄,那就是墨。墨色除了應用于勾線,它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穩定畫面,所以在一幅繪本作品中,墨色的把控與應用不能小覷。鑒于文章篇幅問題,墨的應用就不在這里贅述了。下面,筆者談一談繪本創作過程中中國畫顏料應用的心得體會。
如果繪制的繪本屬于傳統題材,那么可以采用仿古宣進行繪制。仿古宣有一層淡褐色的底色,從色彩來看,與正常的宣紙沒有什么兩樣,只是部分顏色在仿古宣上進行覆蓋與疊加的時候,由于宣紙固有底色的原因,所以色彩會顯得突出。例如:鈦白、石青、石綠、硃磦色。設色的時候可以使用花青、赭石、胭脂等具有中國畫明顯辨識度的植物性顏料,這些植物性顏料的特征就是顏色附著于紙面上顯得清透與沉穩,有利于營造畫面情境,烘托氣氛。
如果繪本表現的內容是少兒題材,在色彩使用時繪畫者就要考慮怎樣才能得到兒童讀者的青睞,選用顏料時,就應該規避傳統中國畫顏料中色彩沉悶的顏色。除了少用沉悶的顏料以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在已經使用中國畫顏料鋪底的區域采用礦物質顏料進行覆蓋,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像工筆重彩畫的技法采用罩染法進行覆蓋,采用這種方法,即使使用的紙張不是熟宣或半生熟宣,只要筆上的水分與顏色的濃度把控好,就不會出現水漬,并且能夠呈現出非常好的視覺效果。例如,在花青色上面覆蓋石綠或石青,在胭脂上面覆蓋硃磦與硃砂色,這樣就會提高色彩的明度,使畫面的色彩響亮、沉穩,而且持久。
不管是傳統題材或兒童題材的繪本,當遇到多元化題材繪本的時候,在色彩的使用上如果想要一次性獲得比較響亮的色彩,則可以避開使用花青、胭脂比較沉重的色彩,可以與其他顏色進行調和。以綠色為例,可以選擇藤黃與酞青藍、藤黃,或者石青、藤黃與石綠調和,這樣就能得到綠色,同時在色相、純度、明度上都會有所提高,增強了畫面的亮度。同時,為了增強畫面的對比度,墨色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
多元化題材的繪本在繪制的時候,除了應注意色彩的靈活應用以外,同時也可以應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沒骨畫法。在熟宣紙與生宣紙上使用沒骨畫法的方法大致相同,但是得到的視覺效果卻有所不同。筆者認為還是在生宣紙上使用沒骨法進行繪制要比在熟宣紙上使用效果自然與生動,這一點主要取決于生宣紙具有洇暈的特點。在繪制的過程中,可以先采用比較寫意的手法刻畫,如果有些地方需要進一步深入,那么可以在已經繪制的地方繼續采用沒骨法進行堆砌,把握好筆上的水分,甚至有些時候可以在顏料中加些骨膠,完全繪制好的區域再使用噴壺噴水,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將顏料沖刷開來,以它自然的外滲現象得到想要的一種肌理效果。熟宣紙上雖然也可以使用沒骨畫法,但是由于熟宣紙不具備滲透性,如果想達到一定的肌理效果,就可以采用中國工筆畫中的撞粉法,這樣也可以達到想要的肌理效果。以上技法都要根據腳本中的情節酌情使用,不一定在整個畫面中全部使用,可以結合其他畫法綜合應用,這樣畫面的視覺效果就會顯得豐富、飽滿,且有新意。
透明水色也就是彩色墨水,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西畫顏料,筆者在繪本的繪制過程中對它的應用有一些心得體會,在這里做一下詮釋。
第一,透明水色在熟宣與生宣上使用的時候,特別是在大面積平鋪色彩的時候,極易刷得非常均勻,不容易留下筆痕,這比使用傳統中國畫顏料進行底色平鋪省事。
第二,逐層采用一種顏色的透明水色進行疊加,顏色雖然逐漸變重,但是不會出現沉悶的效果,紙面上依然會顯得非常清透。這一點在色彩的應用上與傳統的中國畫顏料有所不同。
第三,利用不同色相的透明水色疊加的時候,畫面除了會產生通透的感覺以外,顏色還會直接在紙上進行混合后的變色,增添趣味。這種趣味性的產生,在生宣上的效果會更為明顯。但是,透明水色使用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弊端,那就是清透功能強大,但是覆蓋性能差,如果在畫面中使用,還是綜合應用中國畫顏料和其他顏料比較好。
根據繪本的題材與內容,作者應該在繪制前對所使用的繪畫材料進行優化選擇。如果繪本的腳本內容比較厚重,在這個時候只是采用中國畫顏料進行繪制的話,給讀者或多或少會帶來一種過于單薄的感覺,塑造上會缺少層次,視覺上會缺少沖擊。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將多種顏料進行疊加,多次進行塑造。
從應用功能來分,中國畫的紙張大致分為熟宣、生宣、半生不熟宣這三類。除了紙張以外,還包括絹。絹屬于一種織物,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由于早期造紙業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絹是被人們大量使用的一種繪畫材料。在中國畫流傳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唐代之前的畫作多用絹,甚至有些壁畫也是用絹進行繪制。后來由于造紙業的發展,紙逐漸代替絹用于繪畫中。這個替代的原因除了絹的造價高以外,還有它的保存與使用較之于紙而言略顯繁雜,這也就是為什么后來繪畫者大多用紙張繪畫的原因。
宣紙在中國畫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宣紙外觀看似柔性,其實它的韌性是非常大的。就拿熟宣來說,它可以應對毛筆反復地渲染與刷洗,而不會出現破損,這一點的確值得人們稱贊。基于熟宣的這個特點,筆者在繪制的時候,為了營造出畫面一些特殊的效果,會提前做好安排。采用先鋪后洗的方法,進而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效果,這些效果有時候是帶有一些肌理感覺的。繪制的流程如下:在已經鋪好色彩的地方多次用水筆進行刷洗,將原先留存在上面的浮色慢慢洗掉,洗的過程中,就會漏出下面最初的色彩,通過洗刷力度的不同,漏出最初底色。這樣處理后的畫面會有一種平淡且內斂的感覺,同時也會產生一種斑駁的視覺效果。有時候為了增添畫面的厚重感,在熟宣洗刷后還沒有完全干透的情況下,直接在上面以小面積的筆觸進行勾畫與渲染,力求得到更加豐富且有層次感的畫面效果。
生宣紙在功能上與熟宣有著很大的區別。譬如,為了在熟宣上達到畫面厚重與層次感,熟宣上采用洗刷法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生宣紙在制作的時候不會在紙的表面涂刷明礬、云母、冰片、骨膠等等材料,它的特點就是具有非常好的洇暈效果。生宣紙不允許毛筆在上面反復洗刷,如果在生宣紙上反復進行洗刷,就會破壞畫面的筆觸,進而畫面上的色塊混沌一片,觀者的視覺也會受到影響。在生宣紙上如果要做出相應的畫面效果,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色彩疊加的方法。第一遍顏色還沒有完全干透的時候進行色彩的覆蓋或色彩之間的撞接,這樣就會收到很好的視覺效果。有時候,為了增強畫面的視覺效果,這樣的色彩覆蓋與疊加會反反復復做好幾次。這樣處理畫面的時候,為了不破壞原有的筆痕,下筆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避開上一次下筆的區域,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在一個地方反復進行渲染后,色彩顯得僵硬。
在顏料的選擇上,筆者認為除了使用傳統的中國畫顏料外,還可以根據畫面的需要選擇性的使用其他畫種的顏料。筆者使用最多的顏料有水性顏料、水性彩鉛、油性色粉、顏彩等。中國畫顏料在畫面上使用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沉悶、不夠亮麗的感覺。為了使畫面的色彩豐富且鮮艷,具有時代感,筆者在繪本繪制的時候,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將多種顏料進行混合應用。根據畫面不同區域的不同需求,按需所取,使用多種顏料進行繪制,這樣可以呈現出很特別的畫面效果,顯得更加豐富與多元化。
以水性彩鉛在生宣紙或夾宣紙上的使用為例,使用時要把握一個原則,不完全釋放水性彩鉛的見水就融功能。開始著色時,可以先用中國畫顏料或其他顏料進行色彩平鋪,根據畫面中需要著重刻畫的部分,再使用水性彩鉛進一步刻畫。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已經鋪好底色的畫面上使用水性彩鉛,可以先用噴壺將已經干燥的畫面噴潮,或者在畫面還沒有完全干透的情況下使用水性彩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將生宣紙與夾宣紙的洇暈功能與水性彩鉛見水就融的功能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重點刻畫的部分在視覺上有著潤、虛、實的感覺,畫面會有層次感。使用水性彩鉛的時候,畫面上會產生鉛筆特有的筆觸,這樣的筆觸與毛筆的筆法有所不同,也具有一定的看點,以上就是水性彩鉛在繪本中的應用。在繪本的創作過程中,還要注意的是多種顏料交叉混合使用時,要控制好色彩與色彩之間交融的次數不要太多,不然的話,最后派生出新的色彩會顯得臟或者灰,影響畫面效果。這種彩鉛混合使用的紙張只局限于生宣紙或半生不熟的夾宣紙,絹的質地光華細膩,不適合彩鉛使用。
中國畫的技法在文章開頭已經談過,有工筆與寫意兩種大的分類。在繪本中,可以單純采用工筆技法,也可以單純采用寫意技法進行繪制,如果單純使用一種技法進行繪制,未免顯得有些單調與呆板。為了使畫面有看頭,這個時候在創作的過程中就不能只是單純的使用一種技法進行繪制,可以將中國畫多種技法應用于畫面當中。
筆者以在熟宣紙上繪制繪本為例,談談多種技法結合應用的創作體會。在熟宣紙上繪制大面積、平面物體的時候,可以采用輕薄的透明水色,大面積進行反復罩染。在重點刻畫的地方,可以采用中國畫傳統的工筆畫染色技法,按部就班地一遍遍罩染。表現輕薄透的區域可以使用透明水色進行罩染,罩染的時候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透明水色的特質,它之所以便于推開,便于暈染,是因為它的溶水性特別強,覆蓋性較之于其它顏料就略顯不足。根據透明水色的這一特點,筆者在使用時,多是采用一種顏色反復罩染,為了增加畫面的罩染層次,罩染的次數可以逐步增加。當然也可以采用同色系的透明水色進行逐一罩染,但是第二種方法可變性大,在實際應用的時候應該謹慎。同一種顏色的透明水色在罩染的時候,要控制好筆上顏料的多少,如果筆上的顏色過于飽和,筆落到熟宣紙上會產生水漬,這個透明水色產生的水漬不容易用水筆清洗掉。如果這個區域透明水色產生的水漬與另一區域透明水色繪制顏色撞接之后,要想清洗掉是非常不易的,水性顏料中顏色的滲透是很柔和的,顏色間有排斥性,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
在創作的過程當中,如果單純采用中國畫的工筆或寫意技法都不能夠達到想要的視覺效果,那就可以將西畫的技法與中國畫技法一起融合使用,力求畫面達到好的視覺效果。筆者認為油性色粉有利于營造畫面氣氛。當然,使用油性色粉的時候,最好也是先用中國畫顏料或水彩顏料等顏料在紙上鋪上底色,建議使用生宣紙或夾宣紙。生宣紙的特性便于油性色粉在紙上的滲透與交融,具體方法與上述所說水性彩鉛的使用方法大致相同。除了以上技法外,油性色粉還有一個使用方法,就是借助刀片,將油性色粉刮成粉末狀,采用白乳膠或骨膠粘貼在畫面上,力求達到一種可見的凹凸質感。
除了以上方法,還有貼箔法、拼貼法、瀝粉法、布藝法、拓印法、揉紙法等多種技法,最終的目的就是使畫面好看,但是不能單單為了畫面好看而失去了根源與傳承。在創作的過程中,應該本著以中國畫技法為根的思想,舉一反三,勇于嘗試,敢于出新。新時代應該創作出屬于新時代藝術特點與審美的作品,這才是藝術發展與前進的動力。
中國傳統繪畫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瑰寶,流傳了許多優秀的作品,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沉淀,在今天,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在當今這個信息發達且多元化的新時代,創新發展是每一位藝術工作者需要面對的問題。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一方面創作者要深入學習與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另一方面還要與時俱進,在傳統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筆者認為所有的突破與創新都要把握一個大的前提,那就是不能丟掉傳統,不能偏離傳統。只有把握好這個大前提,才能在創作的過程中有根、有據、有理。創作過程中要有將中國畫最根本的墨法、筆法等等技法放大來看的心態,本著抓住根本、結合自主創新的思想,創作出具有時代感、根植于傳統的優秀作品。如果在創作過程中,一味放大新型材料以及工具所具有的表現能力,反而有喧賓奪主的狀態。中國畫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特點與精髓,就失去了根。藝術與文化是民族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豐富著一代代人們的精神與靈魂,伴隨著一代代人成長。
中國傳統繪畫博大精深,推動它的持續性發展不是一件說說就能辦到的事情,需要藝術家在創作中明確自己應該怎么走,應該怎么做。近幾年,國內繪本界出現了相當多的優秀作品,這與廣大藝術家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創作者需要努力讓具有中國特色的繪本愈久彌香,像中國傳統繪畫一樣得到世人的關注與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