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朋 吉首大學
八角鼓在清朝時為旗人娛樂所用之樂器?!皬郊s七寸,形為八角,每角貫以小叉。唱時且搖且擊”,各地滿人皆唱之。據說是乾隆時期平定大小金川凱旋時于軍中制此樂,將士們以歌詞唱和來作為勝利凱歌,所以也將八角鼓稱作太平歌或得勝歌,最初只于旗人之間小范圍內流傳,遇有得勝、喜慶等事時會聚集在一起演奏,以此為娛樂。隨著清朝八旗軍隊的出征以及各地八旗駐防的設置,八角鼓這項曲藝也開始在多個地方出現,逐漸普及到普通民眾中。到了清末民初時期,民間仍能見到八角鼓的演唱。
滿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喜愛歌曲文化的民族,人們游牧漁獵的時期薩滿祭祀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帶有民族特色的歌舞也成為人們閑暇時常見的娛樂形式。滿族的傳統習俗和生活背景對八角鼓的產生和發展也有所影響,張佳生在《滿族文化史》中曾提到,旋律中體現了簡約質樸、棱角分明的氣質,帶有典型的滿族音樂的特征。
康熙年間對八角鼓樣式的記載,為“形八角,手擊之以節歌”,后來因八角鼓的外形有八角,與清朝視為根本的八旗制度聯系起來,意為八旗團結,將八角鼓的構成部分也分別賦予吉祥寓意。入關以后,歷代清朝統治者都非常重視保持本民族的傳統,多次強調八旗子弟要以騎射為重。但是為了維護和鞏固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就要學習漢文化,了解漢族的傳統習俗,翻譯經典漢籍,由此也推動了滿漢民族文化的交融。滿族傳統歌舞當中也逐漸融入了雜劇、南北曲、散曲、民間小調等帶有漢族文化特點的藝術,八角鼓這項曲藝在這個環境之中也漸漸發生了一些變化。
滿族八角鼓的產生和發展與岔曲有密切的關系,清代初期八角鼓并沒有大規模流行,早期多見于八旗軍隊之中,軍中的旗人子弟為抒發思想之情或消遣娛樂,結合當時較為流行的曲調自己編詞哼唱,并用八角鼓來擊打節拍,節奏旋律方面并不繁瑣,而且唱詞也通俗易懂。
清代中期,八角鼓開始逐漸在旗人之中流行,這個時期同樣較為流行的曲藝還有岔曲,“八角鼓,實即岔曲,因其所用之鼓為八角形,且系持在手中撥弄,故曲以樂傳,真名反為所掩”,因為八角鼓是岔曲演唱的重要伴奏樂器,所以也有人常常將岔曲代稱為八角鼓。
岔曲帶有滿族薩滿祭祀音樂的特點,清中期前后產生,并逐漸在旗人當中流行開來,風行之時傳唱者甚多,涵蓋范圍上至宮中皇親王公,下至普通八旗兵丁。據記載:“岔曲為舊京八角鼓曲詞之一種,傳為清乾隆時阿桂攻金川,軍中所用之歌曲,由寶小岔(名恒)所編,因名岔曲,嗣后流傳宮中,高宗喜其腔調,乃命張照等另編詞句,由南府太監歌演。慈禧后尤嗜八角鼓曲詞,曾命內務府掌儀司,挑選旗族子弟擅長此道者,入宮授太監演唱,名日教習,賞給生平署錢糧。”
八角鼓的發展也受到清朝時期滿洲群體審美傾向的影響,既吸收子弟書中的“西城調”“南城調”“太平鼓”中的曲調,又吸收了民間俗曲的曲調。乾隆時期的八角鼓演唱形式日漸豐富,既有八旗子弟自創的清音子弟書,也有單獨演唱的岔曲、聯曲、群唱,以及加入雜技等表演的全堂八角鼓等等,這一時期的發展使得滿族文化中的薩滿音樂和八角鼓、岔曲、單弦都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滿族八角鼓曲藝。
清代,八角鼓漸漸成為廣受百姓歡迎的一種表演藝術,通常也將八角鼓的曲調和表演形式、演唱方法及表演的樂器通稱為八角鼓。清朝衰亡之后,八角鼓仍然在民間得到了發展和傳承??梢哉f,滿族八角鼓曲藝在發展過程中是融合了漢族音樂和滿族文化的一種說唱藝術。八角鼓的曲目種類繁多,傳播到各個地區的滿族八角鼓在該地區發展的過程中也與當地的民歌或傳統曲藝有著一定程度的融合,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八角鼓曲藝,例如北京的單弦板曲、山東地區(聊城、膠州、博山、青州等地)的八角鼓、吉林的新城戲等等。
青州作為如今山東省內唯一一個擁有滿族聚居區的地方,八角鼓這項具有滿族文化特點的藝術形式在這里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通過對滿族八角鼓歷史背景的了解,我們可以對青州滿族八角鼓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有關青州滿族八角鼓的來源,很多人認為是隨著雍正時期在青州設立的八旗駐防而帶入的,當時多在八旗軍中傳唱。據《道咸朝野雜記》中所說:“文小槎者,外火器營人。曾從征西域及大小兩金川。奏凱歸途,自制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單弦排子及岔曲之祖也”,可見留傳于八旗駐防地區的八角鼓藝術與軍事活動有一定的關系。
清代初期,青州府的戰略位置仍被清朝統治者所重視,一方面為了加強對當地綠營兵的牽制,強化山東沿海的防御;另一方面也為了緩解京師八旗的生計問題,雍正皇帝決定在青州設立永久性的八旗駐防。1732 年,青州駐防八旗由京師陸續遷入新建的駐防城內,因新建駐防城位置在青州府城以北,故又稱其為“北城”,也就是現在青州滿族聚居的北城社區。
雍正時期,設立青州將軍管轄青州駐防事宜,為當時駐防八旗的最高規格,遷入青州的八旗官兵人數約為兩千人,加之攜帶家人眷屬共同遷入,總數逾萬人。為了防止這部分旗人被漢化,也為了避免旗民毗鄰居住而產生的摩擦沖突,規定駐防旗人不得隨意離開駐防城。
旗人為八旗兵力的主要來源,當時日常生活均處于駐防城內的青州駐防旗人只能當兵,不能從事農工商等其他工作,一應生活所需均要依靠當地民人,為保障八旗官兵的生活,民人可以在駐防城內租賃商鋪,但是在出入方面仍有嚴格的限制。旗人由駐防官員管理,民人則由府縣管理,居住和管理等方面的嚴格劃分,使得青州駐防城內的旗人長期保持了自身的特點。
清代青州將軍及副都統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且青州駐防城周邊交通便利,距離京城不遠,一直與京師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從京師抽調而來的青州八旗子弟與京城的關系很是密切,因而青州八角鼓曲藝中也有北京八角鼓的一些特點。
作為軍事部署的青州駐防在清中后期多次出征,參加過多次戰役,遠離家鄉外出征戰的過程中,八角鼓也成為官兵們用于閑暇消遣的娛樂項目,成為思鄉之情的寄托。當時青州北城旗營中,八角鼓成為旗人生活中常見的藝術表演,長期受到人們的喜愛,每逢喜慶節日經常能看到北城內有八角鼓表演。最為風行的時候,青州北城中有許多八角鼓的“票友”,幾乎人人都能唱上幾句。
對于駐防旗人來說,唯一的職業便是當兵從軍,八角鼓只能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方式,鮮少有人會將表演八角鼓作為職業。清朝末年,隨著清朝統治的衰落,青州駐防旗人的生計日益艱難,僅靠當兵食餉無法保障生活,八旗制度對駐防旗人的束縛也日漸寬松。為了謀生,青州駐防城的旗人也開始從事其他工作,如去外地務工、做生意、演出賣藝等,原本只在駐防城內較為流行的八角鼓也逐漸傳入民人社會。
在表演形式方面,早期傳入青州的八角鼓有獨唱、折唱和群唱等幾種。在唱詞和吐字方面,青州八角鼓多用京字京音,基本上保留了原始的曲調,在音樂、語言等方面幾乎沒有什么改變。演唱時講究按字行腔,平仄要求較為嚴格。獨唱是打著八角鼓唱,后來為了更好的表達具有故事性的演唱內容而加入牌子曲,稱為單弦牌子曲,伴奏中用八角鼓來領弦。青州八角鼓最為興盛的時期,不僅有獨唱和群唱,還有長篇書和扮演角色近似小戲的拆唱。
在內容方面,清代演唱八角鼓的大多是旗營官兵,唱詞通俗易懂,之后宮廷中演唱的八角鼓在唱詞上較為考究,趨于典雅,僅在小范圍內流傳,民間百姓傳唱者不多。清朝末年,統治漸趨衰落,八角鼓演唱也漸漸平民化,這項曲藝在民間活躍起來,演唱內容更為豐富,曲牌上有羅江怨、太平年、尖尖花、反蕩調等,其中一些牌子曲已經失傳。長篇書大多是從其他曲種之中移用的作品,多為大眾所熟知的傳說或故事,例如《秦瓊救駕》《四郎探母》《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旗人之中的知識分子也會創作一些中段或短段,內容上也漸漸多樣化。如:以八旗兵丁的日常生活為題材的唱段《醉歸》,唱詞有這樣幾句“祖上隨龍伴駕,南征北戰在疆場,家中時下才一分錢糧。吃飯穿衣打饑荒,賣也沒的賣,當也沒的當,吃糠咽菜苦渡時光”,這是一個普通兵丁醉酒之后的訴苦,親人朋友則勸說他好好練習武功和弓箭去考取功名,體現了旗人崇武的習俗,從中可以看到下層旗人生活面臨困境的時代特征。而唱段《隱士詞》的內容表達了一個官員想要遠離官場、歸隱山林的心情,從側面也反映出清末時期部分官兵的心態。
近代以來,青州滿族八角鼓曲藝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也融入了具有青州地方特色的內容,例如中短段曲目《逛清明》《大姑娘要婆家》等,唱詞中有青州方言的內容和青州地區漢族常說的俗語。此外像《青州四大景》《松月云雪》等曲目則是以青州的名勝古跡和風景為題材,將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結合在一起。
在傳承發展方面,青州滿族八角鼓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州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許多古老的傳統技藝都是傳承至今的,為保存和傳承寶貴的文化資源,使它們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設立了山東青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用于傳承發展和研究八角鼓。此外,由青州市撥款在青州古城景區建設非遺展示街,滿族八角鼓等多個非遺項目在此展示和演出,對參加展演的非遺傳承人提供補貼,鼓勵他們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和手工藝。
同時注重加強對青州滿族八角鼓等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探索傳承八角鼓曲藝的新形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讓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青州滿族八角鼓體現出滿族勤勞頑強的歷史文化傳統,是青州滿族文化精神的一種體現。隨著青州市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在青州旗城中學開設了八角鼓社團,定期邀請八角鼓傳承人到校園內為師生講授相關知識,讓學生可以參與其中。
通過展示各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動,使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得以傳播,使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傳到各地區的八角鼓歷經歲月變遷有了很大改變,而青州八角鼓還能保持著原生態的特點,青州地區生活的滿族人數量并不多,但是八角鼓曲藝卻保留了傳統的樣子,而且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這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都有一定關系。
青州駐防滿洲營設立時定為永久駐防,且駐防旗人需攜帶家屬共同居住,因而在青州府城之北建立駐防城,旗人居住的新城稱為旗城或北城,民人居住的青州府城稱南城。清代對駐防旗人的限制很多,旗人不得經商、不能務農,不能與民人交產,不能登臺唱戲等等,平時生活區域多限制在駐防城內,不得隨意出入,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青州駐防城成為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是青州滿族八角鼓傳統得以留存的一個原因。
清廷有意將旗人和民人隔離,但要維持青州駐防數以萬計旗人的生活,不能不依賴當地民人,所以允許民人在駐防城內租賃商鋪,旗民之間的商業往來也帶動了滿漢文化的交流,使得青州滿族的文化形成既封閉又開放的特點,八角鼓在青州長達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不僅保留了傳統的形式,還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特點,得到一定的發展。
另一方面,駐防城內的旗人除了當兵訓練之外,其他閑暇時間沒有過多的娛樂,生活上由朝廷發放餉銀,還有其他各種補貼,長此以往,許多旗人沉迷唱戲養鳥等消磨時光的娛樂之中。
青州滿族八角鼓的留傳和發展是清代青州駐防地區這個特定的政治和歷史條件下滿漢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清中期社會日漸安定,人民生活較為富裕,促使滿漢文化在曲藝等各個方面進行融合,也促進了青州駐防地區八角鼓藝術的發展。滿族人民喜愛音樂的傳統在青州地區延續,與當地文化藝術相結合,促使八角鼓曲藝進一步發展。八旗制度對旗人實行恩養政策,導致旗人尚曲成風,成為青州滿族八角鼓曲藝得以留存的一個歷史動因,而青州駐防城也成為保護八角鼓傳統形式的一個地方。
青州駐防城封閉而又開放的特點也會影響當地滿族文化的發展取向。清朝衰亡之后,經過動亂困苦年代的滿族人民如今在身份地位上與其他民族人民都是平等的。因青州地區的滿族人民一直保持著聚居的形式,在他們身上仍能看到滿族人熱情殷勤的性格作風。
青州滿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能夠與漢、回等民族和平共處、和諧發展,這種歷史現象在諸多八旗駐防地區并不多見,也能夠看出青州滿族人民內在性格中的善良和諧。民族性格決定著青州滿族文化的特有張力。在青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北城和南城、滿族與漢族、回族之間逐步走向地域融合和文化融合。青州滿族的一部分人已經漢化,這是不可否定的,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由之路,它的特殊之處則是保存了某些獨特的民族特色,并以獨特的方式向周圍擴散開來。
青州滿族八角鼓得以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鼓勵,近幾十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青州滿族八角鼓也受到了政府的關注和扶持,并出資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積極參加演出,提高傳承文化的主動性。
青州古城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存完整的古城建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為了更好的發展青州的旅游產業,在青州多個景點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觀賞點,不論是本地人還是游客,都可以近距離地欣賞到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除舉行文藝演出外,還開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各項活動,并且拍攝相關影視作品用以紀錄。
除了擴大宣傳力度之外,青州政府還積極制定相關政策,以保障包括滿族八角鼓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同時重視學校在傳承文化方面的作用。學校作為學習與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地方,既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也應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地。充分利用好學校的資源,可以更好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發揮學校的影響力,將八角鼓曲藝引入課堂和課外活動,組織八角鼓傳承人走進學校與學生進行互動,增強年輕一代對八角鼓這項滿族傳統曲藝的興趣,拓展八角鼓傳承的隊伍。
除了注重擴展青州滿族八角鼓傳承的途徑之外,政府也重視對這項曲藝傳承人的保護。現在已經有很多像青州八角鼓這樣的傳統曲藝面臨著瀕臨失傳的局面,很多唱段和曲目已經失傳,為了讓八角鼓更好的傳承下去,對青州滿族八角鼓的唱段進行整理收集,錄制八角鼓傳承人的演出,通過電視播出、網絡傳播等方式喚起人們對傳統曲藝的熱情和喜愛,樹立和推廣正確的文化傳承理念。
青州滿族八角鼓能夠在青州地區得以留存和發展,既與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也與國家政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有關,更離不開對青州滿族八角鼓曲藝中蘊含的精神意義和現實意義的深入探究,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八角鼓作為民間曲藝能夠得以傳承和發展。
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們見證了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者,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共同的財富,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