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茜 黃淮學院
中國剪紙擁有2000 多年歷史,在這區間其于陜西、山東、東北等地流傳開來,成為我國農村流傳最廣的民間藝術之一。在中華文化寶庫當中,其具備獨特的鏤空造型、精巧的設計,讓人感覺眼前一新。以剪紙藝術為形式的中國皮影戲被看作是和現代動畫最為接近的藝術。而以剪紙為形式的近代動畫出現于20 世紀50—60 年代,例如《豬八戒吃西瓜》《漁童》《人參娃娃》《金色的海螺》《葫蘆娃》。在如今剪紙動畫衰落的現實背景下,討論中國剪紙藝術在美術動畫中的運用,對于剪紙動畫從我國走向世界舞臺都有特別的意義。
在2000 多年以前,我國就出現了鏤空藝術,該種藝術以金屬、毛皮、布匹等為材質,創造出豐富的人物造型以及景觀造型。彼時婦女利用金銀箔創造出美麗的方勝,將其粘貼在鬢角,使自身妝容更精致。后來便出現了皮影,其十分精巧,主要關節都比較靈活,配上幕后操作者的各類唱腔,便形成了投影藝術。再之后造紙術出現了,紙張成為了鏤空藝術的另外一種原材料。皮影藝術、方勝等作為剪紙藝術的前身,給剪紙藝術提供了很多素材。隨著時間推移,剪紙藝術不斷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傳播開來,尤其是陜西一帶的剪紙最為正宗。
總體來說剪紙具有以下用途:
第一,裝飾類。以門箋、墻花、窗花等為主,主要是祈福,含有吉祥之意。其實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當中,這種吉祥如意的文化最為明顯。不管是虎紋、龍紋、回字紋、吉祥紋、魚紋等,都具有吉祥如意的含義。民間傳說中的這些對象都有很好的辟邪去災作用,被人們張貼于窗戶、墻壁、房梁、門楹之上。
第二,禮儀類。中國是禮儀之邦,對于禮儀具有很高的要求,除了一些古典儀式之外,還需要一些莊嚴的修飾。孔子時期將龜獸等刻畫于房梁上,主要代表著權威和身份。這類紋路便是禮儀之紋。剪紙便是于孔子之后在民間廣泛存在的平民禮儀之物,其中以喜花、壽花、供花為主,應用于婚禮、壽禮以及一些祭祀當中。喜花大紅象征紅火幸福,飽含中國群眾向往幸福快樂的樸素情感。壽花張貼于房廳內外,具有福壽延綿之意,富含晚輩對長輩的敬意,是“孝文化”的縮影。供花主要以佛供花為主,也有用于喪禮的供花,代表著人們對死者的追思。
第三,刺繡類。我國古代女子都精通女紅,刺繡之前都會有剪紙的一種特殊門類,即刺繡花樣,其中以花、人物、山水、瑞獸等為主。這些作為紋底被古代很多女性所喜愛,也往往可以衡量女性刺繡及剪紙技術,一般認為精通此類藝術的女性為賢妻良母型女子。
第四,拼色剪紙。這一種剪紙藝術和單色剪紙不同,其利用多種色彩的紙為材質,創造出不同的圖形,然后拼接起來。利用多種顏色彩紙,分別鏤空成為不同造型,然后按照一定順序設計組合,形成非常具有藝術底蘊的作品,故而又稱“斗色剪紙”。
第一,陽紋陰紋相映成趣。剪紙是典型鏤空藝術,正因為如此才形成陰紋和陽紋。陰紋指的是相對凹下的紋理,陽紋則是相對凸起的紋理。有陽紋必有陰紋,二者猶如一物的正反面,彼此關聯不可或缺。從二者特點來看,陽紋是線線相連,而陰紋則是線線相斷。陰陽二紋共同構成了復雜的造型。需要指出的是,陽紋必須要保證線條彼此連接,否則一條線斷了整個作品便毀了。所以剪紙藝術非常考驗人的手上功夫。
第二,剪紙雖然和水墨畫一樣在一個平面上創作,但是其卻不能通過濃淡相宜的手法去體現層疊關系,也難以利用虛實對應手法體現核心。所以剪紙創作當中只能抓住不同形象間存在的關聯,經過高度濃縮之后,以對稱、均齊等手法將形象組合起來。“層層壘高”“隔物換景”是剪紙創作當中最常用的手法。有些時候剪紙的空間安排與畢加索的畫作相似,將不同視角事物展現在一個平面上。由此可見藝術的確是相通的。
第三,夸張手法給予人美的感受。剪紙創作必須要抓住事物主要特點,然后利用線條將其勾勒出來,讓人見了便知道其屬于哪一種花、哪一種鳥、哪一種樹。從某種意義上看,這和漫畫如出一轍。雖然事物形象看上去有些夸張,但卻使得整體作品別出心裁,讓人賞心悅目。
鋼架大棚內移入2 a砧木嫁接后再培育1 a的香榧小苗,用營養袋栽培。苗木要求均勻,整體生長勢相差不大。分別采用黑色、綠色2種遮蔭網[2]對育苗大棚加以覆蓋,2種網膜都用全新料3針編織,2016年(后面文中涉及年份無特別指明的都是2016年)5月14日覆蓋,當年9月20日拆除遮蔭網,苗木的水、肥、草管控措施相同。圃地內設置未經覆蓋的大棚作為對照組。
第四,色彩上追求吉祥如意內涵,蘊含明顯的民族情感。大部分剪紙都是單色,例如大紅、大綠等,體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祝福。可以說,剪紙藝術和福文化二者水乳交融,具有普遍而濃烈的趨吉避禍的民族情感及心理。誠然,也有多彩拼接剪紙,給人富麗堂皇之感,又或者讓人感覺別有風味。
第五,創作過程亦是一種藝術。剪紙講究刀法,需要輕巧靈活,能夠憑借“圓、尖、方、缺、線”等構建出不同形象。剪刀飛舞,紙屑紛紛落下,頃刻間栩栩如生的形象便躍然而出,創作過程亦是一種藝術。剪紙刀法當中講究穩、準、巧。穩指的是剪刀要穩,如若不穩就會導致陽紋斷掉,會功虧一簣;準則是何處下刀、何處起刀心中了然,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恰到好處;巧則是以“鋸齒”“月牙兒”構造不同形象,例如鋸齒能夠刻畫出人物的胡須、眉毛、柳葉邊緣;月牙可以形成一些比較特別的弧形裝飾,讓作品更具風味。
剪紙藝術應用于動畫中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當時皮影戲非常受歡迎,“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描寫的便是皮影戲的情境。可以說皮影戲便是現代動畫的雛形,只是皮影人物具有靈活的關節,是真的在動。皮影戲又給后來的剪紙注入了很多素材。到了20 世紀中葉,萬氏兄弟接連推出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漁童》《濟公斗蟋蟀》《人參娃娃》《金色的海螺》《鐵扇公主》等,每一部都堪稱經典。后來1986 年上美又推出了《葫蘆娃》,剪紙動畫掀起了中國剪紙文化浪潮,將中國動畫推向了世界。然而20 世紀90 年代之后中國動畫逐漸勢衰,這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回顧之前的剪紙動畫,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剪紙藝術在美術動畫中具體有以下運用:
第一,人物。《大鬧天宮》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穿著虎皮裙手拿金箍棒的孫悟空,他天不怕地不怕,將天宮打了個底朝天。這其中孫悟空形象主要是抓住了其猢猻面容,配上纖細的四肢,活脫一個大圣形象躍然屏幕之上。這一形象的創造得益于萬氏兄弟經常性地光顧南京夫子廟。當時夫子廟經常表演皮影戲《孫悟空逃出如來佛手心》的節目,其中孫悟空的角色讓萬氏兄弟受益頗多。《大鬧天宮》當中孫悟空剪紙形象就是源于此。比《大鬧天宮》早一些的《豬八戒吃西瓜》 當中豬八戒的形象也具有明顯的剪紙藝術特點,豬八戒詼諧搞笑的動作,無一不體現出剪紙藝術具有的夸張性。通過萬氏兄弟創造的作品可以明顯看到,在剪紙動畫當中人物塑造除了依靠精致剪紙技術之外,還可以看到木刻、雕刻、年畫等藝術特點。正是因為藝術手法的多元性,使得一個個人物造型獨特,充滿童趣。嚴定憲是《大鬧天宮》的形象設計者,據他回憶,當時為了創造出孫大圣這一經典形象經常通宵達旦,對著鏡子當中自己的造型不斷雕琢畫像,其中剪紙畫法貫穿始終。嚴定憲先生正是憑借這樣的鉆勁畫出了一幀幀孫悟空動作作品,這些不同動作按次序播放,便有了《大鬧天宮》當中的一場場酣暢打斗場景。《漁童》當中漁童、漁翁、神父、縣官形象都具有很明顯的陰陽紋路對應成趣特點,即線線相連、線線相斷。人物面部大多是側面體現,這是源于剪紙藝術無法體現出三維縱深的緣故。若是展示出人物正面,就會導致面部表情和動作不協調的情形,所以人物在運動上也總是從左到右,或者從右向左,很難有人物越走越遠的視角。人物表情變化小,很難看到人物憤怒、大笑等非常精細的刻畫,往往都是通過四肢動作、眼睛和嘴巴張合,同時通過配音體現憤怒、快樂、憂愁等。例如《漁童》中漁翁搶奪漁盆時,就通過夸張動作以及摔漁盆來表達憤怒。
第二,景物。美術動畫當中富有中國色彩的剪紙動畫曾經紅極一時,是國內外無數兒童的追捧對象。和人物角色塑造一樣,其也是通過手繪剪紙形象,然后按照不同場景于玻璃板上定格,每一格拍攝一次。這其中需要注意人物動作、人物位置和建筑的關系,保證播放出來之后畫面合理,不出現卡頓或者快進式跳躍。《漁童》當中主要是房屋、河水、荷葉、蓮子等構成了漁村場景,其中河水運用了剪紙藝術中的鋸齒手法,創造出了粼粼的水波。景物同樣是以層層壘高的形式來體現景物遠近,例如遠處樹木、近處房屋,總有樹木長在房子上的感覺。在景物拍攝上,很多也是源于對實際生活中景物的觀察。例如《大鬧天宮》當中的凌霄寶殿等,都是動畫匠人對紫禁城建筑認真觀察、分析,并從中汲取出一些特色加工而成。在景物色彩方面,一般會融合水墨畫,黑白渲染空間(《河蚌相爭》當中黑色巖石、淡綠背景彰顯出了縹緲的漁家風景),利用多色材質來凸顯花卉等。
第三,動物。美術動畫當中動物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其中以剪紙藝術創造的動物形象為主。從創作手法上來看,1981 年《河蚌相爭》采用鋸齒剪紙手法將鶴的翅膀、羽毛表現得栩栩如生。之后誕生了相對先進的剪紙藝術和水墨拉毛技術,像《淘氣的金絲猴》便采用了該類技術,給予金絲猴非常可愛的外表。動物類剪紙藝術在傳統美術動畫當中和人物入場相似,都是從左向右或者從右向左,很少有鏡頭拉伸方式來體現遠近的時候。
現代美術動畫當中主要運用了很多先進技術,這使得傳統中國動畫生產工藝受到了明顯沖擊,之前相對專業簡約不失高雅的剪紙造型、濃厚東方特色設計都逐漸消解。中國動畫一味地模仿西方動畫而失去了自己本身寶貴的剪紙、皮影、木偶等珍貴素材,這實際上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即便是翻拍的《漁童》《豬八戒吃西瓜》等在人物、景物、植物、動物的造型設計上仍然采用剪紙造型,但老一輩動畫人的那種精神不見了,乃至于觀眾也無法體會到其中隱含的誠意。
先進軟件的融入也并非一無是處,首先利用先進技術改變了過去剪紙人物、動物無法靈活出場,沒有精細表情的局限,而且在鏡頭景深等方面也可以隨意拉伸。最為主要的是導演人員可以隨意更改人物造型、出場順序,又或者隨意加入創意。整個制作方面更為靈活方便,沒有過去真正利用剪紙技術拍攝那種繁瑣。
在中國傳統動畫不斷式微的背景下,一只來自于大洋彼岸的熊貓卻悍然登陸中國,并創造了驚人的票房,它就是《功夫熊貓》。《功夫熊貓》票房大賣后,攝制組又推出了《功夫熊貓2》,這一次其中又融入了中國剪紙,例如孔雀王就是非常經典的動物形象。在形象設計上融入了“月牙兒”,使其造型極具特色。不僅如此,還將剪紙藝術和光影藝術融合,營造出一種神秘氣氛。這其中因為配上了西方先進的三維設計技術,讓該篇呈現出濃郁的中國風。很多觀眾在開篇通過剪紙藝術以及剪紙形成的較為復雜的中國式剪影,便可以猜測到該篇背景是中國,甚至于有一部分人認為《功夫熊貓》是中國動畫。
綜合比對傳統剪紙美術動畫、現代美術動畫技術,能夠發現二者各有利弊。鑒于事物的發展規律,我國剪紙美術動畫想要獲得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要融入現代動畫技術,同時還需要將傳統剪紙文化符號,以及精神內核充分吸收并創新,如此才不會失去本身優勢,有效抵御西方文化侵蝕,讓中國文化享譽世界。
其一,需要在剪紙動畫角色拍攝角度方面多下功夫,盡可能擺脫除了正面就是側面和后邊的拍攝視角,使角色更加立體地呈現出來。這一方面在《新葫蘆娃》當中可以看到我國剪紙動畫的進步,其運用計算機技術讓角色擺脫了呆板漬澀之感。當然《新葫蘆娃》采用CG 技術之后,因為人物造型失去了傳統剪紙特點而備受爭議。對此導演給出的解釋是手工剪紙匠人難以找到,所以才采用了CG 技術。實際上這其中也隱含著傳統剪紙動畫在角色動作設計、場景設計等方面需要更加精心,最終會明顯拉長制作周期,影響上市時間。換言之,現在動畫制作是以利益為導向,和過去以制作國產動畫精品為導向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有業內人士認為,《新葫蘆娃》完全可以通過PS 軟件等形成剪紙動畫角色設計,保留其中葫蘆娃、老爺爺角色身上的傳統文化符號,例如葫蘆娃眉毛源自于京劇武生,老爺爺胡須源自于京劇老生。所以制作精品剪紙動畫除了需要專業剪紙匠人,更需要制作組認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要讓中國動畫有內核。其二,需要利用現代動畫技術制作場景,要讓場景有層次感,要給予剪紙動畫角色更好的“運動”空間,在專業人才制作之下,還能夠形成更震撼的大場面,這一點對于傳統剪紙動畫而言也是一種突破。
1.剪紙藝術人才缺乏
老一代剪紙藝術傳人具有很強的工匠精神,在角色動作、場景設計上往往到了苛刻地步。例如前文當中的嚴定憲便是如此,其對孫大圣的動作反復揣摩,近乎到了如醉如癡地步。故而在老一代剪紙動畫當中,剪紙元素十分完善。而隨著時代變遷,能夠沉心于此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不利于剪紙藝術傳承,也直接導致了剪紙美術動畫發展步履維艱,針對傳承困難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其一,需要積極地將剪紙藝術融入到各類藝術學院當中,使其成為必要的課程內容,讓剪紙藝術能夠擁有更多傳人,讓傳統經典剪紙藝術能夠發揚光大。在課程教學當中需要積極地培養剪紙藝術人才,保證學生品學兼優,且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尤其是培養這一類人才的“工匠精神”,使他們具有鉆研、改革能力。其二,在動畫學院這一類的學校當中融入剪紙藝術,保證剪紙美術動畫能夠與新時代技術完美融合,同時不丟棄傳統剪紙藝術文化符號,能夠秉持傳統文化精神,賦予中國新時代動畫良好的民族精神。
2.西方文化的嚴重沖擊
《功夫熊貓》在國內票房大賣之后,中國動畫界受到了觸動,于是出現了《大圣歸來》《魔童降世》等精品。但是和《功夫熊貓》不同,《大圣歸來》雖然在北美上市,但銷售成績并不好。據悉只有在阿聯酋、俄羅斯等國可以查到其具體排名,北美市場當中難以看到其蹤跡。這一點充分說明了中國動畫片之所以式微,和中國文化傳播機制有著緊密關聯。中國人特有的含蓄性格難以在宣傳上有更大作為,況且從動畫搞笑方面來看,中國動畫有著天然缺陷。但不管怎么說,《大圣歸來》《魔童降世》 推動了中國動畫走向世界。未來,中國傳統動畫還需要更多人去不斷突破阻礙,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除了要學習西方動畫先進的宣傳模式,同時也需要我國積極地通過“一帶一路”等倡議,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世界地位,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力,也需要我國不斷增加文化建設力度,培養國民文化自信。
3.資本基礎薄弱
新世紀以后,我國動漫界出現了新一輪操作模式,動漫界融資能力不斷增強,這也讓我國動漫呈現出新的生機。而實際上,原創動漫行業門檻高、回報低,這在一定程度上讓投資者望而卻步。所以在火爆融資之下,我國動漫并沒有出現很多精品,這也是現如今《熊出沒》《美羊羊》《大頭兒子》霸占屏幕的根本原因。將剪紙藝術融入到動漫中,不斷推出原創作品,這對于目前的動漫企業而言難度較高。我國如今以奧飛娛樂、美盛文化為代表的所謂的動漫企業都是依靠動漫延伸品為生,不具有很強的原創能力。換言之,相對于原創領域吃力不討好,這些企業更鐘情于目前動漫衍生領域。中國動漫不僅缺乏資金,更缺乏一種文化自信,以及老一代動畫人那份傲骨。因為缺乏這樣的傲骨,所以我國動漫產業薄弱,各自為政,甚至于同行相輕。振興中國動畫根源在于形成競爭力強大的動漫產業,我國距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家需要提高政策扶持力度,以及提供方向,確保更多資本進入動漫界,并且需要積極培養原創企業,讓傳統剪紙藝術可以深層次地融入到中國動畫當中。進一步來說,需要一批會講故事、會寫故事的創作者隊伍,這也意味著動畫學院不僅要重視技術,還需要重視內容創新能力培養。
中國剪紙藝術博大精深,將其融入到美術動畫當中對于觀眾而言具有很好的審美培養作用,能夠喚醒人們的文化自信。而實現該目標需要培養專業剪紙人才、現代動畫設計人才之外,還需要我國在動漫產業發展上投入更多精力。剪紙藝術融入美術動畫根源在于原創內容占據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