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一冉 西南石油大學
川北燈戲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其淵源與宗教密不可分,經歷了從儺戲到慶壇的發展過程,最后從宗教活動中獨立出來。現如今川北燈戲的內容主要體現勞動人民的生活瑣事,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由于主要在民間流傳,所以具有內容通俗、語言平實、幽默逗趣但又不乏哲理等特征。
川北燈戲不同于川劇、昆曲等大型戲曲形式,相比之下會更加接地氣,容易入門,也更容易傳承。伴隨著與川劇合流的過程,在唱腔、劇目上吸取了川劇的精髓。川劇中五種聲腔之一的燈調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燈戲的影響,兩種戲曲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從音樂方面來看,其主要吸收了當地的民間小調,通常采用中國傳統五聲調式,表演過程中還結合了花鼓、皮影、木偶、猴戲等傳統表演藝術。從最初與祭祀活動相結合,逐漸脫離后成為獨立的戲劇品種,這也是近年來很多地方藝術形式發展的趨勢。燈戲主要由唱、講、跳、笑組成,“講”中通常夾雜著當地土話,時而蹦出的歇后語不但可以讓觀眾捧腹大笑、感受劇情,還能對角色性格的提煉起到重要作用。最初的演出人員大多為半職業藝人,伴奏樂器以拉弦樂器“胖筒筒”為主,兼有大鑼、小鑼、镲、嗩吶、笛、三弦等其他樂器。但隨著演出場地的變化及科技發展,現場伴奏的場景越來越少,大多為播放錄制好的伴奏音樂,這也是當下戲曲演出方式發生變化的一種體現。
由于川北燈戲具有內容簡樸有趣、表演形式多樣、表演時段不受限制等特點,對于發展傳承是非常有益的。它將部分神話傳說或者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世俗化、戲劇化,使原本嚴肅的形象變得更具有生活氣息,主要關注尋常人家的尋常事,即便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劇情也極少出現悲劇色彩。傳統小戲演出環境較為自由,可以是農村,可以是廣場,也可以是劇院。而燈戲名稱的來源本是為了照明,將燈籠掛在一根桿子上,根據擺放方位不同,分別被稱為“天燈”“地燈”“堂燈”,而不同類別又有不同的演出內容和程式。例如天燈以演故事為主,進而又可分為主演悲喜劇的正燈與主演滑稽調笑的浪浪燈。地燈主要是進行歌舞表演,故事情節相對比較簡單。
四川省人口眾多,文化底蘊深厚,但比起四川本土其他藝術形式,例如四川民歌、川劇、四川清音、四川揚琴、川北木偶戲等,燈戲較少受到學界與大眾的關注,關于川北燈戲的調查研究、調演與座談會也已時隔久遠。早在20 世紀60 年代,南充市曾經成立了“南充專區燈戲劇團”,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而沒有延續下去。直到改革開放后,南充市政府重新組織了多次調研及老藝人座談會,收集了大量的劇本及音樂資料,組織排演的三個燈戲劇目在1984 年振興川劇匯演中一舉成名,且獲得了五項優秀大獎。隨后,南充市又繼續組織匯演,成效頗豐,川北燈戲劇團甚至曾應邀至北京、上海等地進行演出,均得到了較好的反響,許多著名的文藝工作者均對燈戲給予了高度評價。
之后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創新,四川省文化廳于2006 年6 月批準成立了“南充市川北燈戲劇團”,這也是繼南充專區燈戲劇團解散后成立的首個專業燈戲劇團,這是進入新世紀以后川北燈戲在南充地區發展道路上的又一次較大進步。2010 年,南充市舉辦了“中國·南充嘉陵江燈戲藝術節”,很多優秀的燈戲劇目上演,例如《幺妹嫁給誰》《鬧隍會》《送灶神》等。2016 年第三屆川北燈戲藝術節上,由南充市川劇團聘請專業編劇創作的一系列燈戲新劇目上演,這些成果對于川北燈戲的傳承保護起到了積極影響。近些年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人們生活方式與審美趣味都發生改變,川北燈戲的民間表演團體幾乎已經消失,只剩下一個專業型團體——南充市川北燈戲劇團,主要是川北燈戲的傳承。可見,目前川北燈戲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無論外部因素多么復雜,南充市燈戲劇團需要為傳承發展川北燈戲不懈努力,事實也是如此。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革發展:一方面在政府的支持下培養新的川北燈戲接班人,另一方面他們對川北燈戲的劇本題材進行創新創作,并排演了幾部深受人們歡迎的劇目。在劇本創作方面:“川北燈戲劇本的編寫仍然延續著以前劇本的寫作經驗,以體現丑、笑為寫作的基礎與重點。不同的是,現代燈戲還配合時代的發展融入了戲的演出元素和事例,壓縮了劇本內容,縮短了演出時間。”這種創作方法無疑更加契合當下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疫情期間,由南充市川北燈戲劇團排演的川北燈戲劇目《張飛軼事》在南充大劇院上演,上座率達60%,觀眾大多為中老年群體。整場表演精彩紛呈,道具布景精致美麗,劇情妙趣橫生。張飛作為歷史人物或者其他劇目中的藝術形象,本應該是嚴肅刻板的,但通過燈戲劇作家的創作和革新,還加入了一些現代詞語,甚至是英文詞匯,使得張飛回歸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變得可愛、可親,甚至有些新潮。這可以看出劇作家在創作中做到了不改變作品本質精神,同時又使得藝術形象鮮明有趣。創作者打開了思維,融入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藝術表現與文化內涵兼具,這也是新劇目受到人們歡迎的重要原因。
由于四川方言幽默易懂,對于燈戲的傳播提供了極大的優勢,筆者認為這也是四川文化受到人們廣泛喜愛的原因。筆者作為一個外省人,在觀賞燈戲時同樣能感受到四川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再加上如今劇場的演出已配合電子屏幕進行展示,演員的唱詞和字幕同步,原本聽不懂的方言或者俗語或許會影響觀賞感受,但現在已經不存在了。關于舞美方面,最初的川北燈戲演出道具較為簡單樸實,演員沒有條件制作精美的服裝和道具,演出場所也較為隨意,但隨著政府財政的支持,科技的發展與專業的藝術化設計加工,現今在劇場上演的劇目已經具有華麗炫目的舞臺效果,演出人員的服裝配飾也十分精美,更加符合當下的大眾審美觀。但是在樂隊伴奏方面,很多劇場已經被播放伴奏音樂而代替,筆者認為這是不可取的。樂隊伴奏是戲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器樂伴奏與唱腔缺一不可,在戲曲表演中,樂隊往往起著指揮全場的作用,亦可以稱之為“定場”。而如今為了便捷省事,將這一功能抹去,這對于現場觀眾來說是一種損失。而西方歌劇演出如今依然保留著現場演奏的形式,演員的演唱與樂隊的伴奏一齊配合劇情發展才是最好的享受。
川北燈戲在近年來得到了一定的關注與重視,包括政府、傳承人及部分學者等,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戲曲專業人才的缺乏、老藝人年紀較大、曲譜留存有限、劇目種類較少、新劇目創作難、疫情下劇團難生存等等,特別是相較于川劇、京劇等藝術品種,缺乏深厚的理論建設。筆者對已有文獻著作進行分析后發現大多文獻資料是對川北燈戲劇本、音樂曲譜進行搜集整理,或在介紹當地風土人情與地方文化的專著中略有提及關于川北燈戲的內容。目前可在市面購買到關于川北燈戲的書籍僅有1986 年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與四川省南充地區文化局合編,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川北燈戲》,以及郭憲偉、王定歐合編于2006 年出版的《川北燈戲:開不敗的山花》兩本著作。在關于川北燈戲的研究文獻中,關于川北燈戲傳承現狀的文獻僅有數篇,大多是對川北燈戲的歷史沿革、音樂特點、傳承現狀、未來發展等方面均有涉及,但由于篇幅較短,并未進行全面系統的深入討論,而其他研究文獻較多關注川北燈戲音樂本體或藝術風格研究,且多以篇幅較短的劇目新聞報道、觀后雜記、主創訪談等形式出現。可見,對于川北燈戲傳承保護方面的理論研究還需要加強。除了理論研究較為欠缺外,目前也沒有具體可行的保護傳承措施,導致川北燈戲難以得到長期有效的發展,需要相關從業人員或者本地群眾自覺傳承。部分本地市民還沒有在劇場觀看劇目的經驗和習慣,能進劇場觀看傳統劇目的觀眾基本為中老年人,這使得劇場展演的受眾群趨于單一。特別是在20 世紀90 年代,由于新興文化的沖擊,川北燈戲觀眾銳減,劇團更是難以為繼。保護政策起到的是輔助作用,而文化發展最關鍵的是需要生存的土壤和空間,川北燈戲目前需要的就是可以傳承的主體和對象,再加上許多藝術品種在欣賞前需要一定的知識背景,否則只是門外漢看熱鬧。例如筆者講解的《中國傳統音樂欣賞》這門課程中,如不提前介紹音樂體裁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及音樂特點等,單單播放音頻視頻資料,學生看起來就會變得乏味無趣,沒有真正領悟到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和內涵,也沒有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
目前筆者在各大網絡平臺搜索關于燈戲的視頻資料,僅有四川南充市川北燈戲劇團演出的《耍耍夫妻》《鬧隍會》《張浪子嫁媽》《幺妹要嫁誰》 等劇目的部分選段。而許多西方古典音樂卻有各種版本的完整演出,播放量也十分可觀,對比后可以看出川北燈戲目前在網絡上的傳播現狀不容樂觀,出版成果方面也很缺乏。再加上2020 年以來新冠疫情的肆虐,原本在劇場以及各種活動中演出的藝術都遭遇重創,許多劇團不能出演節目,演員們也都失去了收入來源,如何在疫情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川北燈戲內容精煉、結構短小、曲調樸實、旋律優美、生動活潑,與川北地區語言緊密結合,有著十分濃郁的地方特色,它繼承了四川戲曲的審美需要,具有清新明快、妙趣橫生的藝術特質,同時也體現了南充人民擁有的幽默開朗、勤勞善良的品質,具有表現夸張、擅長喜劇、貼近生活等鮮明個性,符合南充以及川北人民的審美情趣,這些戲曲本身的藝術特點對于其傳承保護至關重要。
首先,加大好劇本的創作力度是川北燈戲發展傳承的根基,劇情、旋律、唱腔等均要尊重川北燈戲的基本特點,還需要迎合當下觀眾的審美情趣,在保留本土音樂傳統特色的基礎之上加以革新。只有立足于人民大眾,包括年輕觀眾,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才能創作出好的劇本。在表演形式上,可以繼續利用高科技設備及美輪美奐的舞美布景,但是筆者認為應當保留現場器樂伴奏的演出方式,精彩的樂隊伴奏與演員表演應當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還應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傳承人是文化傳承的主體,在川北燈戲發展過程中地位十分重要。正如音樂學家喬建中先生在《傳人、文化生態及其他——關于“遺產保護”的斷想》中寫到:“保護民間傳承人是全部保護工作最重要的環節”,許多職業演藝人沒有太多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相關概念,只是將其當作謀生手段。若將它轉為商品成為謀生手段,職業藝人便能更好地進行傳承。還應當加大對川北燈戲曲調、唱腔、唱詞、表演等方面的理論研究,為打造優秀的藝術品種奠定理論基礎。
其次,讓川北燈戲進入南充市民生活中,提高人們的自覺保護意識。例如2021 年12 月,南充市實驗中學開展了“戲曲進校園”活動,活動由學校與南充市川劇團、川北燈戲團共同舉辦,表演后邀請學生上臺親身感受,這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將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落到了實處。由此看來,學校是很好的傳播場所,應當將弘揚傳統音樂文化作為重要職責之一。川北燈戲不僅是川北地區生活的寫照,而且是川北人民生產生活狀態的綜合體現,地方高等院校是傳播弘揚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若將戲曲音樂引入到地方高校的教學中,可以起到較好的傳承作用。例如在學校音樂課中或公共選修課中加入傳統戲曲內容,要求學生學習簡單好聽的唱段,讓學生接觸川北燈戲,培養他們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興趣。據筆者統計,教育部在2018 年開展建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截止2020 年,已經有106 個傳承基地,四川省僅占四項,其中三項在成都市,一項在內江市,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南充市各高校傳統文化傳承的缺憾。筆者認為應當將川北燈戲納入高校文化素質課程里,例如在《藝術鑒賞》《音樂鑒賞》《中國傳統音樂欣賞》《民間音樂欣賞》 等課程中,將川北燈戲等地方音樂文化加以講解與應用,也有助于體現地域性辦學特色,切實落實文化傳承保護政策,甚至還可以邀請燈戲研究專家來學校開展講座,或舉辦專業藝人進校園等活動。若能將川北燈戲、四川清音、四川揚琴等地方音樂文化編成教材進行傳承,可以讓更多在校生直觀了解傳統藝術文化。在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中介紹并推廣川北燈戲是具有可行性的,筆者發現四川本地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對本應廣為流傳的民歌亦不甚了解。可見,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普及已迫在眉睫。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及音頻視頻資料的欣賞,表演人員進校園等活動,可以真正了解到本土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從而提高民族自信心,并做到自覺傳承。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人力,但還需要其他層面的力量支持,比如音樂教師應當多到地方采風,收集一手資料,作為上課和科研的材料,利用專業優勢與學校的支持在課堂上傳承非遺文化。
再次,還可加大對川北燈戲的宣傳,參考許多旅游景點的成功方案,例如云南麗江、湖南湘西、廣西桂林等,打造類似于《印象·劉三姐》《張家界·魅力湘西》等經典劇目,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文化與旅游行業相結合是當下熱門的發展趨勢。除此之外,經典劇目可以結合當下最流行的方式,經典與創新相結合,在數字時代,利用很多平臺及App,例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進行傳播,而有趣的視頻也會成為熱門話題,更加有利于傳播。如果能將完整的燈戲劇目上傳至嗶哩嗶哩、騰訊、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會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就算不去劇院現場觀看,也可以欣賞到演員的精彩演繹。筆者認為南充市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通類似于“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網站,將南充市已有的非遺名錄項目分類,對于相關非遺活動進行實時報道,開設傳承人專欄,對名家進行采訪報道,介紹非遺相關法律法規等。亦可利用VR 技術,將川北燈戲在博物館、文化館等地進行展示,觀眾即便不在現場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例如借鑒位于成都市的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展館里對四川省各類非遺文化包括音樂文化均通過多媒體方式展示,只要戴上耳機便能親身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這些方式對于傳播非遺文化均起到了積極作用。川北燈戲等傳統藝術形式與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相悖的,若與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結合恰當,將會擴大燈戲傳播和發展的途徑。
最后,應當努力開發川北燈戲的商業價值,可以開通網絡銷售平臺,借鑒故宮或大英博物館的文創商品銷售模式,線上售賣相關紀念品。例如今年因冬奧會而火爆的冰墩墩、雪融融等玩偶,一度在銷售平臺斷貨。可試圖將燈戲中經典的人物形象、演出道具、伴奏樂器“胖筒筒”等制成玩偶模型或紀念品等,還可以制成明信片、記事本、文具、杯墊、冰箱貼等,如今大多年輕人都喜歡精美別致的文創產品,觀眾觀賞完燈戲表演后,也會想看一看相關文創商品,這對于傳播燈戲也提供了更多的途徑。
川北燈戲是川北地區家喻戶曉的戲曲品種,亦是川北地區勞動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現和財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以南充為代表的川北人民樂觀質樸、詼諧幽默,孕育出了川北燈戲這一具有濃厚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觀賞性與人文價值兼具。川北燈戲在近百年間經歷了變革、發展、低迷、飛躍等階段,但它仍飽含著南充市的人文精神與文化特色,是川北地區以及四川省代表性的劇種,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和探討。筆者希望通過對南充市川北燈戲傳承現狀的研究,為南充市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弘揚獻一份綿薄之力,讓更多南充市以外的人能夠了解這一優秀的音樂文化,以及川北這個區域人民勤懇、善良、智慧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