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海俠 聶君芝
理解了新時代的育人需求,明確了問題法是課堂教學轉型的關鍵,那么,將問題法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問題該如何表達與回應才能最大化地發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呢?本文將從“問什么”“怎么問”“如何回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提問更多的是關心答案,更注重技術動作的指導,而關于練習方法層面的問題很少過問,這類問題的設計指向練習的目的、意義,為的是引發學生對更多問題的深度思考、持續探究和新的理解,專家思維恰恰體現在“不斷提出問題,問題引出答案,答案又引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最好的問題是指向和突出大概念的,是形成能力,而不是僅僅教知識。據此,依據核心任務、大概念、關鍵問題、目標、學習情境等設計基本問題,依據基本問題再設計具體問題。而具體問題總結為以下五類。
問題主要指向動作的要點、規律、身體感受等,重在讓學生理解動作方法與動作原理。
問題主要指向練習的目的、意義,學生理解為什么練、解決什么問題。學生通過體驗來獲得經驗,能在多變的學習情境或生活中做出選擇,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主要指向運用的時機、方法、策略,在什么情境下用什么方法,發展學生決策思維,在實踐中懂遷移、會運用。
問題主要指向相互合作、分工、如何提高效率、如何看待輸贏等方面,學生明白合作、人際交往的意義,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問題主要指向答案的總結、升華與激勵。著重關注學生的不同差異,使學生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
以本次“雙新”活動中聶君芝老師《墊球技術及運用練習方法3:四人合作隔網墊球》一課為例,將本課在磨課過程中的問題設計和最后的設計做對比分析,以此加深理解問題該如何表達。
本課重點在于合作墊球,引出進攻的概念以及球的特征,理出關鍵問題是:墊高和墊準。
導入時,原基本問題:如何將球墊高、墊準?問題指向的是動作要點。比如,夾緊手臂、蹬地發力等。而直接提出墊高、墊準等于告知了本課的關鍵問題,學生沒有思考為什么要那樣做,不能基于比賽情境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和進攻意識。如何問,才指向高階思維和大概念呢?可調整問題為:為什么要合作墊球?怎樣才能達成有效的合作呢?問題指向目的(攻防)。學生思考合作墊球是為同伴制造機會進攻得分,而“舒服”的球(高和準)才能有更多時間判斷、移動、執行,激發學生想嘗試體驗:怎樣才能合作好?這樣的球是否有利得分?問題從由教動作轉為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和激發探究的興趣。
單一練習時,原問題1:怎樣才能讓同伴接到穩定、舒服的來球?問題指向動作層面:怎樣墊出舒服的球。問題調整為:什么樣的球有利于二次處理?問題指向合作、攻防這樣的大概念?!岸翁幚怼钡母拍钜l學生思考第一次球是給同伴的,需要達成有效合作,此外,還引發學生延伸思考“球去哪”(進攻)。為實現更好的進攻,不只需要技術上的合作,還體現在如何分工、如何交往、如何評價對方、如何看待比賽輸贏等方面,更大的意義在于育人。問題指向大概念,引發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組合練習時,原問題2:增加了距離和上手擊球的情境下,墊高、墊準有什么作用?根據學情,“增加距離”的因素不可控,所以建議去掉,更改為:增加了上手擊球的情境下,墊高、墊準有什么作用?上手擊球的情境,與前面的二次處理球形成呼應,直接指向項目特征——攻防,進攻得分就要合作墊好球,防守要將有難度的球墊高、墊準,攻防都緊扣本課關鍵問題,與前面的基本問題相呼應,形成結構化的問題串,教師再在學練指導中追問為什么這樣做和怎么做的問題。問題更具導向性,學生在解決新問題過程中提升能力。
比賽時,原問題3:在特定規則的情境下,怎樣用所學方法贏得比賽? 比賽積分的規則是用本課合作墊球的方法得高分,一般方法得低分。該問題指向贏得比賽,學生為贏得比賽可不用本課所學方法。將問題調整為:怎樣利用合作墊球獲得更多積分?問題更有針對性,學生會在真實情境下把握時機、做出選擇,發展學生決策思維,同時評估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會用。
教學中,教師會經常提出問題和學生達成互動,但看似思考后熱鬧的互動問答卻是淺層和低效的。課堂上教師提問的深度、精準性、時機把握等決定著學生思考的深度、方向以及主動性,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率。了解了問題的種類,還要厘清問題設計的目的以及提問方式和時機等,真正做到讓問題法落實到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大概念、發展思維與遷移運用能力,達成目標。
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的問題只停留在技術指導層面,教的過程就只是在教學生完成動作,沒有深入的追問,沒有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么練、解決什么問題。指向學生思維層面的問題是發展學生能力、落實核心素養的關鍵。所以,問題設計不從大概念的視角出發,不整理出核心任務、關鍵問題,就很難設計出讓學生探究合作的任務,難以將這個動作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相結合,進行新學習任務的思考與新問題的解決。所以問題設計要體現“專家思維”。
依據基本問題,結合學練情境設計出結構化的問題串(圖1),引發學生的思考,但問題的目的不僅僅是發展學生的思維,還要結合子問題追問等方式讓學生發展思維的同時理解動作背后所蘊含的原理性知識和方法,明白練習的目的、意義,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在生活中懂遷移,會運用,從而達成目標。

圖1 結構化問題的進階關系
課堂教學通過任務解決關鍵問題達成目標,所以問題要結合任務來提。可以是先提問題再布置任務和學練標準,也可以是先布置任務和學練標準再提問題。
前一練習結束會產生新的問題時,根據問題的指引設計什么活動或任務才能解決問題,學練標準如何,此時先提問題,讓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專家思維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在不斷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能力。在某一練習結束總結歸納后,直接進階練習時,先布置任務和學練標準,再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在練習中思考、探究、體驗,得出結論。
提出問題的時機也是引發學生深度思維的關鍵,過早則啟而不發;過遲則問題已經解決。只有抓住時機,才能最大化發揮問題的功效。
導入時將課的基本問題安排在導入部分,能夠快速有效地將學生帶入課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練習進階時提出更高階的問題會不斷挑戰學生原有的觀點,構建更完整、更深入的觀點和新的思維模式等,促進遷移;學生疑難、困惑時通過追問、轉問等方式,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引導學生自己找到答案,著重關注學生的差異化;學生面對成敗時可以抓住社會性和教育性問題的契機,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歸納總結時呼應基本問題,深化問題答案,或提出互動問題,激發學生對高層次學習的渴望和激勵學生持續學習。
教師所設計的問題絕不可能一成不變地應用下來,需要教師根據課堂生成的情況有見機行事的教學機智。
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可以檢驗、判斷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合適、有效。教師根據學生的反應做出恰當的回應從而優化課堂問題,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對問題的反應是積極的,說明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合適的。學生對問題表現出茫然、疑慮,可能是問題難度太大,不符合學生認知,也可能是問題表達抽象、深奧、不精準,還可能是學生知識欠缺、理解存在偏差等。
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反應應予以肯定和激勵;針對學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教師要調整問題難度或改變表達方式,可以改變提問角度,或化解為小問題等,要注意措辭清晰、明確,使學生易于理解;針對學生表現出疑慮的,教師要通過追問和轉問的方式,為學生搭建適切的“腳手架”,啟發思維。注意緊跟學生的反饋,鼓勵學生提問,對于有深入思考和反饋的,還可以繼續追問,了解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對于理解困難,追問仍不能理解的,教師還可以提供答案線索或直接糾正,注意提問時要保護學生的興趣,不要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
問題的表達與回應是一種互動關系,承載著是否能激發學生持久的思考和探究,是否能持續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力。核心素養不是直接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問題情境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培育起來的,所以將問題法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還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