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鋒 陶鴻斌
依據《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單元構建的方法能夠從根本上防止“教教材”現象的發生,在增強教學趣味性的同時,也具有提高教學效果的意義。高中階段是學生成長、成形的關鍵階段,體育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采取“單元教學”思路來引導學生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體育與健康實踐中的問題。在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正地理解技術并熟練掌握與鞏固。以持球突破組合技術及運用單元為例,持球突破技術分交叉步持球突破和同側步持球突破,在該單元中設置了兩個課時的技術新授課(表1),設計了單一身體練習的原地交叉步突破(無防守過渡到有防守)、原地同側步突破(無防守過渡到有防守)、一攻一防(消極防守過渡到積極防守,多次持球突破存在丟球現象過渡到一次持球后能接投籃)等教學手段,解決了低重心持球、持球突破時的步伐、突破后加速運球等重難點問題。
依據新課標中以教師為主導,體現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要求,教師應采取有組織、多樣化的方法,啟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及運動興趣,從而達到夯實技術基礎、提高動作質量的效果,進一步將所學技術轉變成技能為比賽打好堅實的基礎。
依據《綱要》了解本模塊高中的整體規劃,依據學情、環境來設定單元課次(技術課時、體能課時、運用課時的分配),單元內容制定(收集多種技術課時、體能課時、運用課時中所運用的單一、組合、比賽方式的練習方法)。這樣在設計課時過程中可以依據學生的學情制定目標,參照收集的練習方法有層次化地由易到難進行設計。在課中落實“學”單一身體練習的有效性,這樣能夠讓學生真
學中帶練,依據學生的學情以及外部環境,從指定單元計劃收集的多種組合練習方法中選擇合理有效、由簡單到難、層次化的組合教學方法,以學為核,拓展各種組合技術,較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技術學習效率,符合《綱要》提出的單一身體練習,從而也能完美地融合到其他身體練習中,以練促學,事半功倍。

表1 持球突破組合技術的技術方法

表2 持球突破組合技術的練習方法

表3 持球突破組合技術的運用方法
在持球突破組合技術及運用單元的練習方法課時中(表2),將三威脅、傳球、投籃等其他技術與持球突破技術有效組合,在三個練習方法課中設計了三威脅后接持球突破(無防守過渡到有防守)、持球突破接三步上籃(無防守過渡到有防守)、持球突破后分球給無球隊員(運用掩護、擋拆等基礎配合)、跳步接球后接持球突破等組合練習,能表現出持球突破的隱蔽、變化、連貫、穩定及組合動作的流暢與實效,提升學生的興趣,學會有意識地選擇合理的突破方式與各組合動作的銜接方式。多種組合練習的設置符合《綱要》中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能夠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合作學習互幫互助,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設快樂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多樣化的組合練習,勇于表現自我,展現能力。
比賽是考查學生學習情況、行為與表現、學習目標達成度的重要方式,從而判斷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進而改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日常教學任務。首先,要綜合評價,從情感態度、運動技能、體質健康等方面體現學生個體差異,培養與提高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強化運動技能評價,這需要通過多元的內容、多樣的方式來檢驗學生學習狀況,并且形成一套以所傳授的運動技能為突破口的全面的評價體系。
在持球突破組合技術及綜合運用單元的運用課時中(表3),設計3對3比賽(半場過渡到全場,運用掩護,擋拆等基礎配合)、4對4比賽(半場過渡到全場,運用掩護、擋拆等基礎配合)、5對5比賽(半場過渡到全場,運用掩護、擋拆等基礎配合)等活動。依照核心素養的要求,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對學生技能掌握、專項體能、思想品德(不同學生情況有不同要求)進行有效考核。通過分層、動態的評價,全面了解學生詳細的學習情況,促使教師更好地分析教學預期情況,從而科學有效地安排學生的后續學習,發揮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
綜上所述,在《綱要》的框架下,以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實施“學、練、賽”一體化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練。教師把多種技術組合練習運用到比賽中去,讓學生真正把一門技術學到實處,用到實處。我們追求的是讓學生享受體育課,讓學生在比賽中學會技術,在比賽中真正地掌握技能,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目標,最終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