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石磊 周 珂
自黨的十八大確立“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后,教育部委托北京師范大學研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并組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專家組,研究“學科核心素養”;《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次提出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然而核心素養導向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一體化建設在實踐中仍面臨挑戰。抽象、寬泛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轉化成具體、可見的體育與健康學科課程和教學實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本研究通過探討素養導向下應實現什么樣的教學互動、素養如何在課堂中生成以及素養目標如何嵌入教學過程,從而說明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實現框架。
教育目標也稱教育目的,是培養受教育者的總目標,它指向個體的社會發展。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標是“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聚焦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是“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學科核心素養是教學互動過程中“三維目標”的整合與提升,是學科育人目標的認知升級。
課程目標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是學生通過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習在相應學科領域內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的被期望程度。這種期望與學生的特點、社會的需求、學科的發展緊密聯系,因此,課程目標也被認為是在學科的邏輯體系內,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的和諧狀態。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程改革實踐,課程是實現學生素養發展的腳手架,課程目標指向教育目標,同時又統領教學目標。在《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課程目標處于概念上位,屬于對學生培養的整體期待和宏觀要求,其是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有機統一。

圖1 教學目標、課程目標、教育目標的關系
教學目標即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教學的互動目標,一般來說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學目標將教學過程對學生的影響結果具體化,可以理解為是課程目標的分解與細化,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參照物,教學活動圍繞實現教學目標有序推進。教學互動的設計以課程目標為導向,教學目標是學生對教學互動感知程度的參照,同時,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也是衡量教師對課程實施質量的評價依據。
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自上而下不斷具體化,自下而上不斷抽象化,構成了個體核心素養發展的完整框架(圖1)。核心素養既是個體隨時調用的心智狀態,又不斷卷入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發展過程。
素養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知識、能力和品質的綜合表現,是一種供個體隨時調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心智自由的狀態。從現象學的角度來看,素養隨著個體與外界環境互動的深入而不斷發展,在個體對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內化過程中逐漸養成(圖2)。有意義的學習是決定互動效果、內化程度的關鍵,也是素養生成的關鍵。
“情境”不僅僅是物理的客觀環境,而是承載情感體驗的個體世界與外部環境的互通交融。素養是與特定情境依存的,脫離情境的素養是不存在的。社會文化情境在人們認知的發展中起到關鍵的促進作用,小環境中的實踐行為無法脫離社會文化的大環境。情境化的教學內容設計賦予知識在真實環境中的經驗意義,它不僅僅是人類思維表征的符號,而是將知識放還到“類似經驗”下的真實場景,使學生更容易將知識學習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
知識的情境化容易引發學生關于知識與經驗的思維沖突,比如在籃球技能學習中,情境化教學設計便于學生建立起“會技能,不會比賽”的思維沖突,這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技能學習的自我反思。知識情境化為學生創造了“真正學習”的機會,模擬、創造與技能應用相似的學習情境,學生對技能應用獲得了相對真實的學習體驗,這種體驗與反思相互作用將學生推向更深的學習層次。真實情境的創設與還原為體育教學的具體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也為運動技能的學練和最終比賽的應用架起了橋梁。在體育運動技能教學中,要實現“教會、勤練、常賽”,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情境化的教學內容設計必不可少。

圖2 素養在教學互動中的實現框架
學習規則是師生在課堂互動中共同的心智習慣,它不是死板的“行為規定,課堂規矩”,而是師生共創、多方默許的行為準則和心理認同。學習規則推動情境學習,又在情境學習中得以塑造。比如在探究式教學中,師生共同的課堂期待和心智習慣是:學生和教師是平等的,學生可以提出質疑、積極交流,對同伴的觀點進行有依據的回應等。低效的學習規則“捆住了學生的手腳,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捆住了學生的心靈”。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規則的制定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本體感受,很難從形式和內在對學生的學習參與起到雙重激勵的作用。
學習規則的設計絕不是條條框框的規矩,而是提升師生互動品質的方法,達成教學目標的行為條件。學習規則創設的目的是讓學生主動承擔學習的責任,在課堂互動中主動發展,進而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在教學互動中,教師應準確把握“指導者”和“學習規則守護者”之間的角色差異,在教學互動中“認識學生、解讀學生、發展學生”,做到恰當反饋、適時引導,將學生學習的意義延伸至課堂之外。教師在學習規則的設計和應用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靈活切換學習規則。比如,對一些簡單的教學內容,教師巡回指導即可,無須集中探討,以免形成“重形式、輕效果”的局面;對一些重點教學內容,不能放任“合作”形式,以免造成“重活動、輕內容”的局面等。
學習工具的介入能夠促使學生掌握學習的策略和方法,學習工具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思維的外顯化,也是學生和教師共同搭建課程“腳手架”的途徑和方法。學習工具幫助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知識、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聯系,學生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親歷知識現場,化知識的“授受”思維為學習的“實踐”思維。恰當、適時地利用學習工具,能夠有效地激活課堂的教學互動,實現“教的活動”向“學的活動”的轉變。
學習工具和學習規則、知識情境對促進素養在課堂中生成的本質是相通的,都是為了讓深度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發生,但是表現形式有別,學習工具的介入注重學習過程的可視化、策略化以及促進學生未來的學習。學生不僅通過學習工具促進與外界環境的互動,而且通過學習工具監控、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在體育教學中,一些具有學科特色的學習工具,如比賽戰術板、比賽記錄表的使用都可以促進學生學習;但是一些通用學習工具,如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化工具往往被教師忽視,這些工具強調學習的社會性和交互性,也同樣可以作為思維的支架。
綜上所述,教學目標即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教學的互動目標,可以理解為是課程目標的分解與細化。知識的情境化、學習規則的制定和學習工具的介入是促進素養在課堂中生成的關鍵元素。因此,教學的三維目標應緊緊圍繞情境、規則和工具展開,從而達成素養在教學目標中的實現。
真實情境的創設與還原為體育教學的具體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也為運動技能的學練和比賽的應用架起了橋梁。在情境中展開運動教學避免了對運動技能相對孤立、抽象的教授,拉近了學生學習過程中運動技能和生活經驗的距離,有利于促進教學實踐中的練習體驗和比賽體驗的融合統一。因此,在教學目標中對于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要求一定也無法脫離情境。教學目標的表述應避免對學科知識和技能進行單一的、抽象的符號化表述,比如“初步掌握”“基本了解”等,應具體到知識和技能應用的情境,比如對籃球項目中傳球這項技能的教學目標應為“在有防守的情況下,學生能夠將球轉移至內線”。
素養在課堂中的生成需要“真學習”的發生,關鍵在于學生在教學互動中主動發展的動機水平。教師應準確把握課程內容,在教學實踐中調用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對不同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并加以調控,比如自主學習、團隊協作、展示生成或是探究反思等。教學結構流程需要伴隨教學情境的深入恰時而變,對教學互動的預設和切換不應局限于“模式”之表面,應更重視課堂學習規則的構建。另外,教學互動中關于過程與方法的目標也應注意與學習工具的有效結合,一方面促進學生學習過程的外顯化和學習結果的個性化表達。另一方面,在教學互動中融入學習工具也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的策略和方法,讓“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個體的主動發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具有抽象、泛化的特點,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往往由于難以具象化和實施評價而流于表面。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知識、技能等具體化、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一樣,均是在教學互動中,學生通過與教師、課程內容、環境的互動而生成的,而學習規則的塑造、教學方法的實施、學習工具的介入有利于促進“真學習”的發生,將教學互動推向更深的層次。關于教學互動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教師應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教師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的情境化設計、教學方法的實施、學習工具的介入做好預設工作,但是如何為學生的學習增值,則體現了教師對教學互動的指引、學習資源的利用等駕馭課堂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建立在學生與環境互動的初始水平之上,并在學生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教學活動中教師關注學生與環境互動的過程,就是在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素養是在個體與外在環境互動過程中生成,是個體能夠隨時調動,以適應新環境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它是個體心智自由的自然表達。素養在教學互動中的實現需要從三個角度切入:情境——知識意義的經驗放還;規則——師生共同的課堂期待;工具——課程知識的應用促進。素養在教學目標中的實現也應緊緊圍繞情境、規則和工具展開,知識和技能應以生活體驗為基礎,指向生活的應用和實踐;過程和方法不應局限于“模式”之表面,應更重視課堂學習規則的構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生成的,關注學生“真學習”的發生就是在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目標中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