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龍旭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 提出了體育學科三大核心素養,它是體育學科育人價值的高度凝練,由于一線教師難以理解核心素養與教學目標的關系,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容易出現以下偏差:一是直接套用“三大核心素養” 或“四大領域目標”作為教學目標設計維度;二是教學目標設計與模塊內容、教學提示和學業評價脫節;三是教學目標的設計太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糾正這些偏差,需要深度理解核心素養的內在聯系,需要明晰核心素養與教學目標的對接路徑,明確教學目標的設計思路。
《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核心素養歸納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將三者定位為平行并列關系,并指出三個方面的素養聯系密切、相互影響,盡管三方面素養是平行關系,但是就體育學科來說,其側重點卻有所不同。
首先,運動能力素養是體育學科最本位的核心素養。從體育教學的本質來分析,體育教學的本質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體育教學最重要的目標是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如果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那么無論學生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培養有多好,都不能稱之為合格的體育教學。體育教學應該以運動技能和體能練習為主,融合健康行為教育和體育品德教育,全面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圖1 體育學科素養與體育教學目標關系
其次,健康行為素養指向人的生存能力,是體育學科重要的核心素養。健康行為包含的范圍很廣,不局限于體育學科,體育學科對學生健康行為養成的重點是課內外積極鍛煉的習慣、健康知識的習得、運動中的情緒調控能力、快速適應運動環境的能力等。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健康行為的教育可以通過室內理論課進行,但主要還是通過室外實踐課進行,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行為素養實際上是運動能力素養向生活方式方面的拓展與延伸。以前體育教學的認知目標主要以運動技術的方法、項目規則、裁判法為主,現在《課程標準(2017年版)》凝練出健康行為素養后,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要充分融合健康行為的相關目標。
再其次,體育品德素養指向人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是體育學科“立德樹人”的價值體現。體育品德是指在體育活動中應該遵循的正確的行為規范以及個人展現出的個人品質和道德風范,體育品德素養實質是運動能力素養向育人方向的深化與升華。
三者聯系緊密、相互影響,運動能力素養是三者的關鍵,體育學科各級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要牢牢把握住學生運動能力的培養和體能的提升,這是體育學科立身之本以及存在的核心價值,離開運動能力的提升和體能的增強,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將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學科核心素養統領課程目標、內容、方法與評價,可見,課程目標屬于核心素養的下位概念;課程目標包含各個學段課程分目標,課程分目標又屬于課程目標的下位概念。核心素養闡明的“是什么”“包含哪些內容”以及“具體表現形式”,課程分目標描述的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后重點要發展哪些能力,學生能夠“做什么”“獲得什么”“養成什么”以及“具備什么”等。核心素養和課程分目標的表述雖然都是從三個相同的方面展開,但是含義是不同的。
教育目標體系包含總體教育目標(教育目的)—學科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三種層次,把整體教育目標或學科教育目標直接拿來作為課堂教學目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僵化、形式化和標簽化的現象。所以,直接套用“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作為體育教學目標是不合適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作為領域目標的維度,許多一線教師直接套用過來作為課堂教學目標進行細化描述也是不合適的?,F在課時目標描述使用頻率最多的仍然是“認知目標、運動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也稱“三維目標”。《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課程內容中的體能、健康教育和運動技能系列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平行關系,“體能”被提到了與“運動技能”同等的地位,顯而易見,學生的體能單靠一個模塊的體能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課程標準解讀中也明確提出“每節課應有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既然體能是每節體育實踐課必須要設計的教學內容,那么就不能“無的放矢”,要做到“有的放矢”就應將“體能”列為教學目標之一。
將教學目標與學科素養對接,還需要中間連接的“橋梁”(圖1),這個“橋梁”實質是教師的新課程思維能力,是教師將學科核心素養向實際教學轉化的能力,具體體現在教師對核心素養內涵的理解,對學科素養一、二級指標的歸納與細化以及對學段分目標重點的把握等。
如表1所示,健康行為主要指向體育課時的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行為的產生需要認知引導和情感的內化;運動能力主要指向體育課時的運動技能目標、體能目標和情感目標,運動能力的提升需要運動認知的提高、需要體能作為支撐以及情感上的傾向;體育品德主要指向體育課時的情感目標,它是學生在體育課上表現出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為體育學科育人指明了方向與重點。
《課程標準(2017年版)》雖然沒有對各級教學目標進行闡述,但是對“學段教學計劃、模塊教學計劃和課時教學計劃”給出了明確的建議并提出了基本要求。因此,體育教學目標的分層制定應遵循“學段目標—模塊目標—課時教學目標”的基本流程。
《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分目標中,對高中學段應重點發展的核心素養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為教學目標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墩n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內容部分,從“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學業要求”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描述:“內容要求”對必修必學的體能和健康教育、必修選學的六類運動進行了示例說明,規定了本學段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教學提示”從技戰術教學策略、教學組織形式、專項體能練習方法等層面進行了引導;“學業要求”闡述了完成模塊學習后學生應具有的素養表現。三者分別對應的是“學什么”“怎么學”“學得怎樣”,直接引導著體育課教學的“學、練、賽、評”各個教學環節。

表1 高中足球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示例
課時教學目標的制定不能機械地羅列三大核心素養的描述,這樣會造成“空而不實”,難以引導“學、練、賽、評”各教學環節的設計,甚至還會出現“目標高高在上”“驢唇不對馬嘴”的現象。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首先要理解學科素養的內涵,其次要緊密結合模塊的“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和“學業要求”,整體性地去理解與設計,最終還需要發掘教材本身所具備的特質,并結合本校學生的學情和實際的場地器材(圖2)。
在教學目標表達上,有的教師習慣采用“使學生了解……”“培養學生……”“使85%的學生能夠……”的表述方式,這樣表述主體是教師,表明的是教師的愿望與期望,存在主體倒置的現象。教學目標預設的是通過學習活動后,學生能夠得到哪些運動技能、體能、認知和情感的變化,是學生通過學習后,能夠做到什么,在表述上應該使用“(學生)能解釋……”“(學生)能做出……”來進行描述,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體育教學還存在著很多“去情境化”的現象,特別是在初中學段,為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優秀率以及中考的滿分率,很多學校體育教學成為體能達標課,球類教學也是圍繞單一的技能進行強化,如足球繞桿、籃球繞桿、排球自墊球等。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復雜情境下的深度學習,單一枯燥、脫離真實比賽情景的教學會令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注重創設運動技能運用于復雜比賽的真實情境,如“在一攻一防情境下……”“在3v3對抗中……”“籃球運球繞桿后投籃接搶籃板球”等,則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教學目標設計應力爭做到可測評化,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地選用“行為動詞”,精選可觀察、可操作、可檢驗的動詞來描述。例如,認知類動詞少用“了解”“知道”“初步明確”等籠統的動詞,多用“說出”“描述”“解釋”“說明”“分析”等;運動技能類動詞少用“基本掌握”,多用“做出”“運用”“跨越”“鉆(繞)過”等。另外,要科學地表達“表現程度”,運動技能和體能目標多采用定量指標,如“……搶斷球達到3次以上”“……傳球準確率達80%以上”等。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多采用定性的語言,如“敢于” “主動”“克服”“調控”“觀察并說出”“體驗并敘述出”等。
現以一節高一足球課時目標設計為例來進行探討(表1)。高一足球模塊1運球與搶斷球單元的第二次課,教學內容為足球側面搶斷球接運球的組合技術,體能練習為雙人合作的仰臥兩頭起和俯臥撐。上述教學目標的設計能呈現教學的主要畫面,能夠為后續的課堂教學評價提供參照,設計上具備情境化、可操作性和可測評性。
教學目標的制定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環節,決定著學科核心素養能否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機融合,但教學目標的設定恰恰是最容易被教師忽視和形式化的環節。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總體要求如何精妙地融入到教學目標設計中,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圖2 基于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學目標設計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