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英
語文教學除了要向學生傳授必要的語文知識,更需要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思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當前作業設計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常常被忽視,如果盲目地布置大量質量較低的作業以及機械性的作業,會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這將會直接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因此,研究個性化作業設計與應用,可逐步完善與提升學生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達到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
一、因人而異,分層作業,激發自主性
教師要明確作業是學生個性與能力綜合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要因人而異設立目標,實施分層作業。初一入學不久,筆者就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興趣以及學習優勢和需求,如:你喜歡語文學科嗎?你覺得哪些方面最困難?……通過分析,我精準地掌握學情,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期中考后,我讓學生根據學科目標設計自己的“個性化成長計劃”,其中包括“六個精準”:學習目標定位精準、學習計劃安排精準、時間管理控制精準、改進措施落實精準、結對幫扶戰術精準、提升學習成效精準。學生完成設計方案后提交小組討論審批,再通過充分的討論,把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大組:A火箭組(綜合學習能力較強)、B奮進組(綜合學習能力中等)、C進步組(綜合學習能力一般)。8個小組內的6名成員包含上述三個層次的學生,將作業設計成超市商品一樣,學生根據學力和需求去“選購”完成。通過協作分層的方式,每個層級間簽訂合約,團體全部完成,作業方面才能獲得當天的學分,否則,整組要“薪火相傳”——如C重新將今天所學的知識展示給B,B再展示給A。反之,A將今天所學的知識展示給B看,B再傳遞給C。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作業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實現由“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的過渡。
二、形式靈活,自主探究,提高趣味性
聯系實際可知,在常規語文作業布置的過程中如未充分注重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大量的題海訓練,則效率較低,更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對語文作業進行個性化設計,促使其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創意性,內容聯系實際,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筆者不僅對作業的形式、種類、難度進行靈活設計,還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進行選擇探究,以此激發他們對作業的興趣,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提升他們自主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三、創新思維,跨科融合,加強綜合性
跨科融合的語文作業,有利于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融合身邊的教育資源,積極開展跨學科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創新能力。如學習完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民俗文化”主題的文章后,我組織學生開展PBL項目化學習,有如下任務單:用相機記錄家鄉民間活動的盛況,用你最擅長的方式介紹你的家鄉,再制作成圖文并茂的旅游文化手冊;為你熟知的一個家鄉事物設計一段廣告詞、設計鄉土文化系列繪本等。這種跨科融合的綜合性學習,既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了教師從“教書匠”向“課程設計師”的蛻變,更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四、學以致用,理解傳承,凸顯實踐性
基于語文素養提升的個性化作業設計立足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升,引導學生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成果,突出“生活即語文”的特色。我經常會結合重大節日,設計一系列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感受語文的無窮魅力,增強文化自信。例如,學完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華美德”主題課文后,我設計了“孝親敬老,從我做起”作業:1. 搜集名人孝親故事和名言進行課堂展示;2. 傾聽父母的成長故事,記錄自己的感想;3. 愛心行動——為家庭做一件事;4. 制作小報,對家風以及孝道文化進行詮釋。
五、課外延伸,拓展時空,設計開放性
教師要善于將語文課程融合再造,將山川風物、文物古跡、風俗民情以及生活熱點話題等活化為課程資源,使學生能隨時隨地自發研學教師的資源寶庫,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語文素養。學習新聞主題的過程中,同樣可以優化作業布置:設計“我來當主播”的作業,學生收聽收看廣播、電視臺等的新聞,記錄自己最關注的要點,輪流上臺進行新聞播報,評選年度、月度最佳主播。學習名著《紅星照耀中國》時,我設計了“小作家養成記”作業:學生觀看《紅星照耀中國》紀錄片、電影等,學寫影評并曬朋友圈;制作思維導圖,分析人物形象,舉辦歷史人物故事大會;等等。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從學過的課文和名著中找到各科知識之間的聯系,為拓展學習搭建了橋梁,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對學生思維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注:本文系珠海市斗門區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基于語文素養下的作業設計與應用研究”(課題編號JKY202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