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雙減”政策的實施,對政府、學校、校長、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都是一個考驗,特別是對校長的考驗。因為“雙減”政策如何落地,如何落實,如何實現“提質減負”這個目標,很大程度上考驗校長的領導力。
一、考驗校長頓悟力
國家出臺“雙減”政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此校長必須要了解政策的背景,領悟政策的內涵。
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快速提升,人民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
由于區域發展、行業發展、個人發展的不均衡,造成人民擁有的財富和資源差距拉大,影響社會主義的目標——共同富裕的實現。
教育也面臨類似的問題,由于經濟地位占據優勢在教育中便能獲得更多、更優質的資源,加之資本過渡涌入教育培訓行業,為追本逐利,惡意宣傳,加重社會焦慮,違規經營,加重家長經濟負擔,嚴重影響教育正常發展,使教育偏離本質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在這種背景條件下,國家出臺“雙減”政策,就是要讓教育回歸育人本質,讓國家發展與人的發展、個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
二、考驗校長洞察力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長要對“雙減”政策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要洞察其內涵。
義務教育階段“雙減”的直接目標有兩個:一是在校內,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學校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二是在校外,使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業全面規范,亂象消除,熱度降溫,收費合理,不影響學校教育。
要落實義務教育階段“雙減”政策,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家庭統一認識、協調合作、各司其職。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一定要做到深刻理解、堅定執行。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是實現“雙減”目標的最直接基層單位,對國家“雙減”政策能否落地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深刻理解“雙減”政策的內涵。
一是要從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去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而不是貧富分化,形成固化的對立階層。二是要從教育本身的發展規律去理解。教育要“樹人育才”“修業鑄魂”,必須遵循教育發展規律,讓學生健康成長。三是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層面去理解。“雙減”不是簡單的“減量”,而是在“減負”的情況下,提高質量。“減負”是手段,“提質”是目的。四是要從改革的思想去理解。要“減負提質”,就必須改革,要采取更科學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實現“減負提質”的目標。
只有我們在準確、深刻理解“雙減”內涵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統一認識、積聚力量、勇往直前,堅定執行“雙減”政策。
三、考驗校長的執行力
要執行“雙減”政策,實現“減負提質”,校長就必須下定決心改革,要認真查找問題,深入分析原因,審慎研究對策,制訂實施方案。我認為應從相對的高度、實際的寬度、發展的廣度和教育的深度去思考,實現對學校教育空間的科學重構。
(一)從相對的高度理解,需重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在教育中的角色關系
教育是系統工程,是一項整體事業,事關政府、學校、社會、家庭的責任。過去它們的關系是:學校主導、家庭主體、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在“雙減”政策下,他們之間的關系應重新明確,正確認識他們之間的角色關系。
政府是教育的統領者。教育是立國之本,政府對教育的職責,不僅僅是支持,各級政府要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理念,對教育進行系統規劃、持續投入、協調各部門統領教育發展,因此政府應該是國家教育的統領者。
學校是教育的實施者。學校按照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研究“立德樹人”“為國育才”的策略和方法,落實國家對教育的要求,因此學校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實施者。
家長是教育的奠基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育兒的基礎場所,家庭教育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起重要作用。由于家長的教育專業能力參差不齊,家庭教育并不是教育的主體,因此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奠基者。
社會是教育的影響者。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現象和各種各樣的信息會影響學生的認知和觀念的形成,正面的現象和信息對教育有積極作用,負面的現象和信息對教育會產生消極作用,因此社會教育是教育的影響者。
(二)從實際的寬度理解,需重構學校教育的物理空間
“雙減”政策,要求是“減負提質”。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從課時、課程、課后服務三方面進行改革重構。
首先是課時,在課時安排上,我們遵循減少“靜態”學時量,增加“動態”學時量,將文化課原來的每節45分鐘改為40分鐘,使“靜態學時量”減少35分鐘/天,每周減少175分鐘。每天減少的靜態學時量,改為科技、體育、美術、音樂、勞動學習時間,每周增加175分鐘,還有每天17:00~18:00為體育運動時間,先集體跑操,后自由活動。其次是課程,我們將課程由每天7節調為8節后,每天多出一節課安排校本課程,學校共開設28門校本課程,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學習平臺,也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課后服務,我們主要以體育、美育為主,以激發學生興趣、鍛煉學生身心、培養學生美感為目標,讓學生的學習生活多姿多彩,讓學生的身心健康陽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從發展的廣度理解,需重構學校教育教學理念
教是為了更好地學。要想實現“減負提質”,就必須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強,才會主動積極學習,學習效果才會好。以前雖然不少教師認真細致地教,但始終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學,強行灌輸自己的經驗,導致學生被動接受、機械記憶、重復訓練。在實施“雙減”后,我校明確提出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為目標,即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科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四)從教育的深度去理解,需重構教育培養目標
學生的成長是人生的成長,是生命的成長。成長有千萬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激情,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從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轉變為促進學生生命成長。
“減負”有兩層意義,一是表象性的減輕“數量”,二是真正地減輕內心的“負擔”。
其實真正的“減負”就是減去學生的心理負擔。人對于感興趣的事情,數量不一定是主要負擔,而對于不感興趣的事情,小數量也是負擔。厘清了“減負”的本質后,我們就可以找到落實“減負”的針對性策略和方法,就會明白促進學生生命成長才是教育的真諦,促進學生生命成長才是教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