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雯宇
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孩子;有什么樣的孩子,就有什么樣的未來。我認為教育回歸本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識提升,更要滋養他們的靈魂,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之余,我比較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性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情緒的表達、情感的調控、理解他人的能力、自我意識的建立等。我始終認為,學生之間發生沖突不能一味靠老師調解,他們需要學會溝通,尋求彼此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學會和諧共處。
2021年9月,我成了一群一年級學生的班主任,成了一(4)班的“管家”。開學第一天,我就帶領孩子們一起制定班級公約,強調了很多同學之間相處的要求,比如要講禮貌、注意說話的語氣、寬容、不亂動別人東西、有話好好說、不能動手打人,等等。孩子們一開始都很聽話,努力地遵守約定,期盼做個優秀的小學生。但有時,他們也是很沖動、很情緒化的,一塊小小的橡皮擦、一句隨口說出的話,都可能使他們情緒爆發,大哭不止,甚至動手打人。
在這群“易燃易爆”的一年級小朋友里,最讓我頭疼的是小辰。小辰個子較小,愛撒嬌,也愛發脾氣,比較自我。排隊時,他想站第一個,同學不讓他插隊,他要生氣打人;上課時,后桌同學提醒他不要講話、專心聽課,他要生氣打人……和同學發生不愉快,他總是用“生氣打人”這一招來處理問題。要是讓他不高興的是老師呢?那他就會“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嘟嘟小嘴,鴨子步小跑,嗚嗚哭著跑出教室,但也不敢跑遠,就在教室門口轉角處一邊皺著臉哭,一邊偷偷張望老師有沒有追過來哄他。
很明顯小辰在家里是被哄著捧著長大的,完全接受不了批評,希望老師和同學也能哄著他、讓著他。老師們都很頭疼他一言不合跑出教室、愛動手打人的壞毛病。我從來不哄,也從來不發脾氣。面對這樣一個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只會用拳頭來表達不滿的孩子,我的方針是擺事實、講道理,態度是溫和而堅定。
一次美術課上,小辰把同桌小歡弄哭了,美術老師請我幫忙把他們帶到辦公室處理問題。我先安撫哭泣的小歡,遞紙巾、擦眼淚、問問有沒有受傷,然后讓她深呼吸、緩吐氣,平復情緒。倆孩子冷靜得差不多了,我才開始了解事情經過。
原來,美術課上小辰找不到橡皮擦,他看到同桌小歡的桌上有一塊橡皮擦,直接就拿過來用了。小歡見了,不高興地說:“把橡皮擦還給我!”被指責的小辰馬上生氣了,很重地拍了一下小歡的肩膀,小歡又疼又氣,立刻就委屈地哭了。大概清楚事情的經過后,我問小辰:“在這件事中,你覺得自己有做錯的地方嗎?如果重來一遍,再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覺得怎樣處理比較好?”這時候,冷靜下來的小辰也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一臉羞赧,低著頭支支吾吾地說:“我不應該沒經過小歡允許就拿她的東西,也不應該動手打人。”我轉頭看向小歡,說:“小歡,你有想對他說的話嗎?”她點點頭,但是不知道該怎么說,于是我引導她表達自己的感受:“剛才你沒經過我的允許就拿我的橡皮擦,還動手打我,我心里很不舒服,希望你下次不要再這樣做了!”我問小辰:“那你現在應該怎么做,需不需要跟小歡道歉?”小辰點點頭,一臉愧疚地對小歡說:“對不起,我不該拿你的橡皮擦,也不該打你,我下次不會這么做了,請你原諒我。”小歡點點頭,勉為其難地說:“好,不過我還要再觀察觀察你的表現,再決定要不要原諒你!”把小歡送回教室后,我語重心長地提醒小辰,以后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再犯同樣的錯。
一開始,小辰還總想試探我的包容度,后來發現我不會讓他“渾水摸魚”,慢慢地,他也就學會遵守紀律了。一個學期過去了,小辰漸漸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再生氣打人,也不再跑出教室,開始懂得講道理了。
在處理學生矛盾時,比起判斷是非對錯,我更注重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體會他人的心情,寬容他人的無心之失。在日復一日耐心的引導下,這群一年級的小學生也慢慢明白,有時候只需要把話好好說清楚,很快就能解決問題,不需要動手。
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所以大海浩瀚無涯;一個班集體包容每一個學生,才能煥發應有的精彩。在后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也將繼續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社會情感能力教育,使學生形成對自我的合理認知,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的社會性能力,引導他們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獲得人生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