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江祝娟
每到期末散學典禮,老師們必做的一項工作就是對學生評優評先,常常是以頒發獎狀的方式對優秀學生進行表彰。隨著時代的演進,獎狀的榮譽稱號從“三好學生”到“五好學生”,從“優秀之星”到“進步之星”,從“紀律先鋒”到“書香少年”……稱號形式的豐富多樣,表明學校評價學生的維度日益多元,這毫無疑問是一種進步。但這能對所有學生起到激勵作用嗎?這種評價能為學生的生命成長賦能嗎?
或許,答案值得商榷。與此評價方式不同,筆者所在的學校一直倡導為學生頒發生命獎。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給學生頒發獎狀的用意在于當學生做對、做好某件事時給予一種獎賞和贊許,使其獲得一種自豪感和榮譽感,以后繼續保持某種行為。生命獎則是一種激勵學生發現自身生命獨特閃光點的方式,它超乎物質和泛化的儀式感,讓學生更深切地感悟對生命成長的期待、對生命意義的追問。
覆蓋全體,為成長賦能
在學校二年級“2021,遇見更好的自己”主題散學典禮上,最令學生期待的也最隆重的環節就是頒發生命獎了。學生們聚精會神,生怕錯過一個小細節。當聽到自己的名字和頒獎詞時,有的欣喜不已,有的羞澀微笑,在熱烈的掌聲中,他們的笑容讓人感受到這份特別榮譽的溫度,以及他們對生命的態度。
小W領到的是“玫瑰花獎”,頒獎詞這樣寫:“你是一朵充滿知識的玫瑰花。閱讀把你帶向新的世界,你一定要堅持,加油,小玫瑰花!”簡單的幾行字,讓一個熱愛閱讀、醉心求知的女孩更加光彩照人。
“你像只小蜜蜂一樣忙忙碌碌、勤勤懇懇地學習,相信你以后一定也能像小蜜蜂一樣收獲滿滿的蜂蜜。現頒發‘蜜蜂獎給你,希望你繼續加油努力,迎接甜蜜的未來!”當老師念出小Y的“蜜蜂獎”頒獎詞時,所有學生都會心一笑。是啊,他不就是大家眼中的“小蜜蜂”嗎?
“鳳凰獎”“小魚獎”“猴子獎”“山茶花獎”“靈貓獎”“獵豹獎”“老虎獎”“貝殼獎”……生命獎的名稱,有的是動物,有的是植物,有的是書中的人物,還有學生想象中的事物。這份特別的禮物并不專屬于某個人或某些人,而是覆蓋了班級的全體學生。每一個獎項名稱不是一個單純的標簽,而是意在將學生的生命特質提煉出來,將抽象的精神引領與具體的現實符號進行勾連。
當我們談論頒獎時,我們在談論什么?是將學生劃分等級評出優劣嗎?不,我們試圖以生命獎的方式告訴每個學生,我們彼此不同,而又充滿生命的活力和無限的可能。正如日本詩人金子美鈴在詩歌《我和小鳥和鈴鐺》中所寫——
我伸開雙臂,也不能在天空飛翔;
小鳥會飛,卻不能和我一樣,在地面上奔跑。
我搖晃身子,也搖不出好聽的聲響;
鈴鐺會響,卻不能和我一樣,會唱好多歌曲。
鈴鐺、小鳥,還有我,我們不一樣,我們都很棒。
評價多元,建立生命連接
在我們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中,生命教育不僅包括對自然生命的關注,還包括對社會生命的聚焦,如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而這也正是給學生頒發生命獎的意義所在。
生命獎的設計主體是多元的。有的是教師為學生精心設計的,他們與學生朝夕相處,總是能敏銳地察覺學生的點滴改變與進步。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時,他們便記錄下來,隨著課程教學的推進,當教學資源或課外閱讀出現與這個學生性格相符合的人物形象時,就提取這個人物的名稱,加入學生性格特點的關鍵詞,組成一個生命獎的稱號。
有的是學生為老師設計的,對于學生而言,老師是其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老師的榜樣示范及價值引領對于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正如我們一直所倡導的,教育是師生共享一段生命的旅程,在這個旅程中,師生是彼此陪伴的,也是彼此激蕩的。小貝殼教室的韓老師在散學典禮那天意外收到了兩個學生為她設計的生命獎——“老虎獎”和“白天鵝獎”。學生闡釋說:“韓老師像老虎一樣兇猛厲害,同時又像白天鵝一樣美麗優雅!”一份來自兒童視角的帶著溫度的禮物,讓從教幾十年的韓老師潸然淚下。
小水滴教室的生命獎是同伴間互相設計的。在老師的提示和帶領下,每位小水滴選擇一位自己最了解的小伙伴,通過平時的觀察和相處,為他總結一至兩個最具代表性的關鍵詞,再從平時閱讀或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人物里選擇一個人物形象,組合成生命獎的名稱,最后截取最具代表性的小故事送給這個小伙伴。小學是個體在學校中進行同伴交往的初始階段,是兒童道德培養和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同伴間的交流和相處也是學生生命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部分。讓學生去發現同伴的生命閃光點,這既是一種情感的增進,也能拓展他們的知識面。
也有班級是家長為孩子設計生命獎,還有班級是學生為自己設計生命獎……父母、老師、同伴、自我,我們積極引導學生成長中的有限而關鍵的重要人物參與其生命成長的過程。在一份看似簡單的“生命獎”背后,是一個個生命的緊密相擁,更是一份份情感的真摯流淌。
著眼未來,追求價值實現
我們時常想,一個學生在小學六年里會領到十二次生命獎,當他對這種儀式感到厭倦的時候,設置這個獎項是否還有意義?當老師們年復一年地面對同一群學生,在參與他們生命獎的設計時是否會感到疲憊?
是的,在具體實踐中,這些困難是真實存在的。但我們更加堅信:生命獎是隨著課程推進,和學生的生活與成長相鏈接,隨著生命成長而生長,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豐滿的。因此,生命獎的初衷并不是將外在的榮耀強加給學生,而是依從學生生命中成長出來的優秀特質。
小水滴教室的學生小M,一年級獲得了“小仙子獎”,二年級獲得了“香草獎”,因為每當同學有困難時,她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自己遇上困難也從不輕易掉眼淚,總能想辦法處理問題。當課程進行到《香草女巫》整本書共讀時,師生一致認為她就是堅強善良的“小香草”的化身。在學期末頒發生命獎時,學生們驚喜不已,因為他們對小M的認識又更具體化了,而小M對自己善良堅強的生命特點也有了更堅定的認識,鼓勵著她繼續堅持提升這種優秀的生命特質。在這小小的環節中,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認識自己、肯定自己,進而探求生命的價值和實現,這不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種獨特表達嗎?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或許,沒有人能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當時代和社會將過多的期待附加到教育時,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始終不能忽視的是對生命個體的關注。而在生命教育的田園里,我們應當引導學生關注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發展生命,最終實現人的價值和意義。
當然,將如此重大的教育使命只落腳在“生命獎”上也是不理性的。但這種嘗試,或許可以為生命教育的實施開辟一條芳香小徑。需要注意的是,生命獎在生命教育的實施中也是有待完善的。比如,什么形式更適合各個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如何與其他學科課程有機融合等。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思考,怎樣才能有更多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以便讓每個學生從中獲取更多對生命的認知和成長的力量。
注:本文系東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小學生日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0GH57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