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技能成才,技能報國”成為關注焦點。在“一帶一路”“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的指導下,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大數據,逐漸成為物流行業的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中職學生物流競賽以“現代物流綜合作業”為重點賽項,為提高專業人才的市場匹配度、綜合展示參賽選手的職業素養、增加中職物流教育的社會認可度,校企之間高度融合,在物流中心現場準確、規范、安全及文明作業等方面向參賽選手提出了要求。本文重點探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該賽項之現場實操項目參賽訓練方法與育人心得。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簡要闡述
(一)三大觀念: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說明學習者只能通過自身的建構來學習知識,以自身的經驗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在理解新知識的同時,也要學會分析、檢驗新知識。學習觀指出學習者是主動建構意義,根據自身經驗背景,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外部信息從而獲得自身的意義,而非被動接收信息的刺激。教學觀則強調應該重視學習者自身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并思考學習者看法,引導學習者豐富或調整自身的解釋。在此過程中,教師并不是知識的呈現者和權威象征者。
(二)兩種框架:情境性框架和整體性框架
情境性教學框架中,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構成理想的學習環境。情境有助于學習者建構所學內容的意義;協作即通過師生協作、生生協作來貫穿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交流則促進協作學習;意義建構是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
整體性教學框架要求教學要呈現整體性的任務,讓學習者嘗試去解決問題。在教學中對問題的設置,首先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出發,同時提供工具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在讓學習者單個或小組探索的過程中,去發現解決問題所需的基本知識技能,掌握這些知識技能,解決問題。
二、現場實操項目介紹與訓練
(一)基本內容
“現代物流綜合作業”賽項是一個比參賽選手綜合職業素養的團隊賽項。現場實操作為項目之一,占據55%-65%的分值比重,占比最高、難度最大、對團隊組織應變要求最高,對指導教師和參賽選手都是一個大考驗。現場提供物流中心場地與平臺,由四名選手組成,分別對應四個崗位:叉車司機、信息員、取派司機與站場操作員、倉管員。叉車司機崗位專門負責叉車操作,并由參賽隊自行指定。其余三名參賽選手現場抽取一名信息員,負責信息處理操作。作業任務包含兩大模塊:倉儲作業模塊、運輸作業模塊,由4名參賽選手協同完成。具體包括:信息處理、出入庫作業、補貨作業、移庫作業、揀選作業、盤點作業、配送與運輸作業等(圖1)。
(二)訓練方法
現場實操項目要求參賽選手具備較高的核心執行能力。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參賽選手需要強化訓練實操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操作流程和作業規范,提升心理素質、異常處理能力與創新能力,團隊磨合,養成團隊意識、服務意識、安全意識、質量意識,靈活使用各種設施設備。
1.集隊與進/退場
要求參賽選手在聽到指令后,迅速整理隊伍,步伐整齊進入或退出教師的視線范圍,充分體現團隊整體精神風貌。此環節的訓練,讓參賽選手快速進入物流操作情境,團隊協作完成,有效提升選手的自律意識與執行力,是現場實操開展的關鍵。
2.作業系統
(1)現代物流綜合作業系統
作為信息傳遞中樞,在日常訓練中,將題目導入系統中,便可自動生成后臺數據。注意題目的多樣化和相關性,多幾套數據,便可多幾種考驗。
(2)RF手持系統
與現代物流綜合作業系統配套使用,完成信息流與實體流的無縫對接。每個工作崗位配置一臺RF手持設備,探索并熟練界面操作。
(3)電子標簽監控系統
在出庫環節中,需要及時打開該系統的實時監控功能,快速分揀,最終按下亮燈的報警按鈕,完成操作。步驟簡單,出錯率低。
3.現場實操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境性框架和整體性框架指引,以及熟悉競賽規程的前提下,要求參賽選手對物流中心實操步驟、場地布局與區域功能具備整體性認知和自身意義建構。在給定題目后,意味著情境創設完畢,訓練參賽選手協作分析題目,明確各步驟之間的關聯程度,交流作戰順序和策略。在實操過程中,各崗位相互協助,緊密溝通。信息員進行信息錄入、單據打印、工作任務調度、線路優化作業,統籌全局。倉管員進行單據交接、工作組織與協調、作業任務優化。取派司機與場站操作員進行配送裝車、貨物運輸、貨物配送、單據交接作業。倉管員、取派司機與場站操作員可共同完成貨物驗收、托盤堆碼、RF組托和搬運作業。叉車司機則完成入庫上架、出庫下架、補貨下架、返庫上架作業。
4.評分標準
(1)作業內容評分參考(表1)
(2)作業規范評分參考(表2)
三、參賽育人心得
(一)循序漸進,尊重參賽選手認知規律
自2018年至今,筆者具備四年“現代物流綜合作業”賽項帶賽經驗。
在確定參賽選手隊伍后,會羅列出一系列現場實操備賽計劃。起初會將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進行填鴨式訓練,取得的效果卻不盡人意。因為忽略了參賽選手的認知規律和接受能力,當達不到預期目標時,選手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備賽過程是一個知己知彼的過程,要尊重參賽選手的認知規律和接受能力。在后期的帶賽中,筆者以此為鑒,結合參賽選手的認知規律,由前期的強度較大的基本功訓練,到中后期剛柔并濟的實操技能訓練與策略運用,循序漸進,逐步內化。每天設定恰當的目標,不要求面面俱到。從熟知規程開始,到熟知整體框架、功能區域、操作流程、操作規范、系統界面、流程策略、團隊配合等,循序漸進讓參賽選手進行意義建構,當達到目標后再逐步提高要求。通過訓練的循序漸進,參賽選手不會產生抵觸心理,不會因為操作內容較多產生習得性無助感,也不會因為達不到要求而自信心不足。
(二)立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樹立正確“三觀”
統籌整個現場實操訓練,不能自亂陣腳漫無目的,不能忽略理論的指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符合備賽的理念和初衷。樹立正確的知識觀,需要結合原有的實操知識經驗,指導參賽選手接受并理解新的備賽知識與實操技能要求,進行分析整合,形成現場實操新的認知。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需要激發參賽選手的學習動機,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團隊之間主動研討實操策略,對獲得的題目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建構自己和團隊的意義。樹立正確的教學觀,需要指導教師重視參賽選手對現場實操相關內容的理解,不能以自己為權威,而是以參賽選手為主體,適當調整備賽策略,傾聽參賽選手看法。以參賽選手視角尋找現場實操中存在的問題、細節失誤和臨場策略,避免當局者迷。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