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晗
花主題課程是我校校本課程之一,開課以來一直以實踐體驗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價值觀為重要使命。將紅色文化融入花主題課程實踐教學中,可以豐富和充實現有課程教學內容,課程育人的指向性也更明顯,可以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代文化使命的詮釋。
一、紅色文化融入花主題課程教學的意義
(一)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拓展實踐育人渠道
在育人方式變革的背景下,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教學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打破邊界,也進一步要求課程形態要具有融合性、廣域性、自主性。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是新時代教育必須關注的重要資源。將紅色文化融入花主題課程實踐教學中,不僅可以促進紅色文化傳承,還可以豐富和充實現有課程教學內容,課程育人的指向性也更明顯。同時也為課程教學發展注入時代力量和時代情感,隨時代與時俱進,以新時代內涵拓展、升華紅色文化,呈現教學新角度,是新時代文化使命的詮釋,也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創新實踐。
(二)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在全黨全國人民中樹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是時代的主旋律。花主題課程教學中原來就有傳承傳統文化的課程目標,這是由于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人們寄托理想、情趣、追求的載體。如“花中四君子”“歲寒三友”等,花文化因此也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花文化和紅色文化都是傳統文化的優質內容,具有深厚的內涵。各種花展現的精神,各種花背后的故事,與紅色文化有很多相似點。這些精神和故事成為花主題課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載體。在花主題教學中潛移默化激活紅色基因,學生不僅享受到自然的美麗,更受到心靈和精神的洗禮,進而激發出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升華愛國思想。
(三)增強感知和認同,厚植學生愛國情懷
在當今世界文化多樣化的大背景下,一些人對中國的文化存在一些不自信的表現。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學階段學生的品德、行為正處于“拔節孕穗期”,正確引導青少年感知和認同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引導新時代青年追求進步、站穩立場、提升品德,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花的民族,花卉成為廣大華夏兒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紐帶。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花城”廣州,種花業也可追溯到千年之前。迎春花市源遠流長,廣州市花——木棉花,素有“英雄花”之美稱,象征著廣州務實求真、開放創新的城市精神。這些構成了廣州獨一無二的歷史記憶與城市標志,不僅是嶺南民俗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也是紅色文化推陳出新的寫照。
通過將紅色文化和花文化教學結合起來,可以在青年人心中播下紅色火種,點燃理想信念的青春之火,汲取紅色文化的營養,使其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花卉教學融入紅色文化必將是建立學生良好品德、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優良教育資源。
二、我校花主題課程介紹
我校地處嶺南廣州,學校很早就已開設花卉栽培課程,充分發揮花城資源優勢,將“花”的獨特育人價值引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并專門配置百花園,用于學生現場賞花、識花。除了掌握識花、賞花的基本知識,也安排學生親身實踐體驗種花,以達到感受美、欣賞美、呵護美的目的。隨著時代發展,結合國家提出的“深化素質教育”要求,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作為學科課程歸宿,立足學校實際,漸漸確立了今天“花樣生活主題課程”,課程打破時空、內容,突破學生思維和學習方式邊界,使學生實現了對世界的整體認知和思考。從分散到集中,從簡單到復雜,日漸科學并成體系。
三、紅色文化融入花主題課程教學的實踐
(一)加強園地硬軟件配置,強化紅色文化現場教學場景
我校的百花園為學校的重要現場教學場地,一直承載著花主題課程戶外教學的功能。該園地根據各種植物對于季節和光照的不同需求,分區域種植著特定的四季花卉植物。如水生花卉區、陰生花卉區、藤本花卉區等。一年四季,各種色彩交相輝映,各種花朵斗艷爭奇。置身花園里,無論是上課還是課后散步,享受各季節的迷人氣息,欣賞生氣勃勃的花草,都成為一種享受。
為更好地將紅色文化融入園地,使之具有傳承歷史、精神和文化的時代特征,學校對百花園進行有效規劃和整合,花卉課程小組對園類植物進行重新配置和運用。加強對具有革命意義的花卉種類的種植和展示,如桂花、含笑、朱槿、杜鵑、鳳凰木等。同時,還加大對嶺南特色鄉土植物的引入,如野牡丹、崗稔等。除了硬件升級,軟件方面,如設置花與紅色文化長廊,營造顯性文化氛圍;增加園地紅色文化與植物解說牌,方便學生自我學習;加強教師導賞能力的培訓,保障帶學生導賞時的教學質量。
用這些有革命寓意的植物來營造景觀,使紅色文化的意象得以體現,更好地強化了學生來此進行學習時的場所認同感。學生在這里,通過觀察和互動的方式,不僅有親近自然、賞花品美的機會,也可在了解紅色文化花卉、鄉土花卉中感受到紅色文化精神的鼓舞和激勵。對于學校來說,用園藝的語言弘揚紅色精神,更能幫助學校園地進行資源整合,將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真正實現處處是景,處處是教育的夢想。
(二)深挖主題素材,豐富紅色文化課程教學內容
今天的青少年成長環境與以前有很大不同,對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可能會有距離感,為更好調動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在教學內容上,我們深挖與花主題課程教學相關的紅色文化內容,講好“花”故事,潛移默化激活紅色基因,以最大化發揮其育人和價值引領潛能。
根據園地種植的傳統紅色文化花卉,我們在教學中設計了戶外紅色文化花卉戶外導賞活動,如“花中四君子”“歲寒三友”“英雄木棉”等。這些花不僅色彩、姿態動人,也因它們具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的品格,同樣象征了革命先輩堅貞不屈的革命意志。
在課程講解中,穿插講解“偉人與花”的故事。如“花詩人”“花政治家”——毛澤東,周恩來與海棠花,朱德與蘭花,等等。聯系以花草作比喻的革命詩文,如戰地黃花、風雨紅梅等。甚至與花相關的黨的一些方針政策用語,如用“百花齊放”形容黨的繁榮文藝、開放政治的方針等。
廣州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蘊藏著博大厚重的紅色文化,這些也是講好花城故事豐富而生動的素材。如象征英雄精神的廣州市花——木棉花。在課堂里,還可以播放《花開廣州,盛放世界》等影像資料,向學生推薦《廣州·花時間》等書籍。
這些紅色精神和故事構成了花主題課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載體,學生不僅享受自然的美麗,更受到心靈和精神的洗禮。
(三)拓展教育形式,設計紅色壓花活動實踐
面對當代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時代要求,要使青年學生理解并認同紅色文化,讓紅色文化走進課堂,必須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入學生的視野。因此,我們在課程教育形式上盡可能拓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創新性、挑戰性。壓花是我校花主題課程教學中一項具有較強實踐性、藝術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活動。課堂中,學生參與到戶外識花、賞花、花材采集、花材壓制、花材創作、花材密封、裝裱等各項實踐體驗活動中,最后創造出一幅幅精美壓花作品,令人賞心悅目。
在考慮紅色文化如何與壓花教學結合時,課程小組開發設計了“青春心向黨”紅色壓花活動。該活動以花為載體,以“青春心向黨”為創作主題,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呈現于自然的壓花花材中,用壓花作品來生動呈現紅色文化。現已先后開展“特區精神”“井岡山精神”“鐵人精神”“紅船精神”“大國重器”等十余個主題,學生踴躍參加,積極查找資料了解背后的故事,團結合作、分工明確,通過教師指導和修改,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展現在大家面前。用藝術形式促進思想引領,用生動活潑的作品致敬紅色文化,堅定紅色信仰,弘揚當代價值觀念,展現當代學生與中國共產黨同行、與祖國同行、與夢想同行的理想信念與青春風采。
(四)科學設計,打造紅色文化研學旅行
我校作為廣東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營地,為更好推進研學實踐教育課程的發展,已開發出數條成熟的并適合高中生的研學線路。其中,花卉研學小組數次組織學生展開了“廣州花城有我”研學活動。在研學活動中,我們將紅色文化與了解花卉新品種(小嬌紅掌)研發歷程進行結合。通過現場聆聽花卉研究中心的教授講授小嬌紅掌的研發故事,通過與教授面對面的提問及談話,學生了解了廣州花卉產業在近代和新中國的發展史,感受先輩創造性勞動對如小嬌紅掌等一批花卉產業的發展及對美好生活的推動;同時也讓學生了解科研工作的艱辛,了解科研人員不懈的意志和開拓進取的執著和勇氣,讓學生了解日常繽紛的花朵背后蘊藏著科研人員多少努力和汗水。這種實地探訪和聆聽研發故事的方式,不僅幫助學生了解花城故事,也讓研發者身上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責任感更加生動、直觀地表現出來,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并逐漸在情感上引起他們的共鳴,最終促使學生將這種民族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感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自覺。
課程育人是中學生紅色價值觀養成的主要途徑,我們以課程為主要抓手,推進課程育人,將紅色文化教育內容細化落實到花主題課程的教學目標中,通過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推動育人目標的實現,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摸索出一套花主題紅色文化系列課程,為課堂教學與紅色文化的有效融合打開新的契機,不僅是一種創新嘗試,更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