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璇 黃麗 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建設“雙一流”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我國從2017年開始全面施行“雙一流”建設政策,到現在已經有5年的時間,截止到目前,國內“雙一流”高校建設已經初具規模,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這次名單不僅公布了高校和學科的建設名單,也公布了一些在第一輪進入了“雙一流”名單但是沒有達到預期從而公開警示和撤銷其建設名額的高校以及學科。這一舉措意味著高校教育躋身“雙一流”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想要抓住“雙一流”這一戰略發展重大機遇,必須明確“雙一流”建設的要求,樹立自己的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教學人才培養標準,將培養一大批體育領域的尖端人才作為己任,將創新一大批體育教育成果作為目標,為國際體育產業做出屬于中國的貢獻,從而更好提高我國體育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建設體育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雙一流”建設提出由來已久,對于評選標準,一直以來許多專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見解,通過對眾專家觀點的研究,筆者將“雙一流”建設的要求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要求教育成績的排名和比較優勢。要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世界一流大學,首先要求高校具有非常優秀的教育成果和教學成績。只有一流的學科成績和滿滿的教育碩果,畢業生們都能被國內外優秀企業青睞和認可,才能稱得上是世界一流的學科和大學;二是“雙一流”要求特色,但不絕對要求綜合實力,世界一流的大學一定會有許多世界一流的學科,擁有世界一流學科卻并不一定是世界一流的大學,這就啟示各大高校要發揮自己的特色學科,組建一流的學科教育團隊,從建設單一的一流特色學科開始,逐步完善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學特征;三是綜合要求教學實力、貢獻和國際榮譽,“雙一流”要求的世界范圍內的綜合評價優勢,不僅需要高校擁有一流的教學實力,更要發揮學校教授、學生等各方團隊的力量,培養頂尖人才,創新頂尖科研成果,為國際相關行業和學科做出自己的貢獻,收獲國際社會榮譽。
“雙一流”建設強調特色發展,要求一流的教育教學成績和創新成果,要求特色的人才培養和綜合的評價優勢,這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也帶來了機遇。以往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培育目標也僅僅是單純的體育教師,老師對于學生的培養不夠重視,導致學生畢業以后除了從事中小學體育教師以外,別無他選。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能夠從上而下的促使各高校推動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發展,從建設“一流”學科開始,落實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世界一流大學。同時,“雙一流”建設能夠推動各高校學習國際一流大學的教學經驗,為各高校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提供保障條件和外部環境,提高人才教育水平。
高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發展,是“雙一流”建設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創新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提高各高校人才培養的能力,提升各高校的教學教育能力,全面促進頂尖人才在高校教育階段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的發展,提高學校體育競技能力,提高高校在區域范圍內、在全國乃至在世界的優勢地位和影響力,使中國形象、中國聲音能夠通過高校體育專業頂尖人才通過國際體育舞臺得到傳播和展示,因此,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發展,能夠促進國家“雙一流”的建設進程。
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是各高校體育教育進行“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手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改革創新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提高各高校體育教育的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頂尖的專業人才,為各高校取得世界一流的體育成績提供人才基礎,為世界體育人才市場做出重要貢獻。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現在的高校體育生在畢業后就業渠道更加廣泛,他們可以是優秀的健身私教,可以是社會體育活動家,可以開創減肥塑形訓練營,可以是全民運動直播推廣員,可以是健身器材和健身服裝品牌創立者……,因此,改革創新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有創新的人才培育目標。改變那些體育教育的培育目標只能是體育教師的傳統思想,高校要積極探索不同的、豐富的、創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時代發展和學生個人意向選擇以及潛力,進行定向培養,打造多行業的就業人才。例如體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展示不同行業的體育應用方式,以及需要學習的相關體育技能與體育知識,讓學生自主選擇發展方向和目標,指導學生進行相關方向學習。創新人才培育目標強調要因材施教,要求相關教育者要看到體育行業的蓬勃發展,積極探索行業的創新邊界,結合人才的自身水平素質,為其打造專屬的學習目標和就業方向,
進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要優化教學福利,引進“一流”教師團隊,建立導師責任制。由于體育專業門檻不高,各個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對于體育教育課堂實踐不夠重視,對于體育教育訓練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有意識到現階段的教育培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體育競技能力和畢業就業能力。優化教學體系,引進“一流”教師團隊,建立導師責任制可以增強老師的教學水平,加強老師與學生的聯系,強化教師的責任感和授課意識,使老師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發展情況,能夠有機會看到學生的發展潛力,盡到教育學生的責任,通過對學生的針對性訓練,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培育方向,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為此,學校要優化教學福利,通過教師職稱評定和晉升等方式引進“一流”的教師團隊,使自身的教師團隊能都承擔得起時代重任,能夠最主動追蹤最新的世界體育發展趨勢趨勢和研究高水平的教育教學方法, 從而培育一批能夠引領國際體育行業發展的尖端人才。
課堂教學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最主要方式,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是“一流”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因此,進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要緊跟時代發展,創新教學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由于更加廣泛的體育生就業渠道已經更加豐富的體育畢業生就業方式,要求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創新教學課程體系。高校體育教育者要看到這一時代要求,在傳統的體育技能教學與體育教育教學基礎上,創建新的教學課程,增加新興運動技能課程教學、新興體育教學、休閑體育教學、體育的網絡化教學和數字化經營教學、與運動有關的專業拓展結合等課程,完善教學課程體系,為培養體育教育專業對多方面發展人才打好物質基礎。
同時,人才培育需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所在,通過自主選課,自選教師等教學模式,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在課程設置上要更具開放性和現代性,例如開發慕課、直播等新型電子課堂的教學形式,以及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應用競賽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和體育技能水平
從“985”強調影響力和實力到“雙一流”強調中國特色可以得到啟示,進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要創立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人才培養的獨特實力。各高校要梳理自己的辦學歷史,結合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特點,查漏補缺,吐故納新,發展新型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例如:清華大學將自己的體育類學科歸屬于文科領域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群,體現了清華大學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之路,打破了傳統以來大眾對于體育學科的認知,強調了體育學科的文化教學管理屬性。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各個高校都在探索自己的辦學優勢和特色,高等體育院校只有建設特色化辦學,創立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起自己的歷史獨特實力,揚長避短,牢牢把握住自己在本區域或者全國范圍內的,人才培育優勢、競爭優勢,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才能夠在“雙一流”建設中脫穎而出,取得勝利。
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綜合管理的過程,在“雙一流”的建設背景下,各高校的教育工作也要實現尖端化,因此,進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要建立創新的智慧化人才培育體系。在“雙一流”的建設背景下,各高校要協調各類體育教育資源,努力建設完備的體育教育智慧化基礎設施,實現培育體系的一流化,加強人才培育的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教學,各高校要建設并完善高智慧化程度的教學環境,提供各類新型體育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全面、便捷、快速的掌握自己的學習鍛煉數據和狀態,提供及時的練習反饋與練習支持。例如:美國亞麗桑那州立大學,單獨為本校高水平競技體育項目配備了專門的智慧化監控平臺,通過數據收集分析和多方團隊的實時協同合作,為該校頂尖人才的培養和鍛煉提供了強大的后勤支持。
進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各高校要建立完善、動態化的人才評價體系。評價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對于人才的評價體系,能夠激發人才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能夠給各高校體育教育培養尖端專業人才提供重心和方向參考。
新時代下,多元化、動態化的人才評價體系更加符合各高校改革和創新人才培育模式的要求。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是指:在主體上,將教師、學生、學校職工、周邊居民、體育粉絲等多元主體的評價納入評價體系,在內容上,將教師的觀察、同學的評價、智能設備數據的監控、體育人才體能體質的健康檢測等,都納入人才培育和發展的評價體系,從多方面的視角看待體育人才的學習和發展,這樣不僅能全面掌握體育人才的發展狀況,同時也能夠鍛煉競技體育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其堅毅的體育運動品質;動態化的人才評論體系是指:各高校要看到人才培育的發展性,不同的學生通過不同的訓練和學習培育會有不同的發展,達到不一樣的水平,因此不能只看到某一階段的培育成果盲下結論,需要對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進行動態評價,例如:一學年中設立3次教學考核,每次考核后根據學生的成績和能力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培育,最后綜合3次考核成績及平時學習情況,對人才水平和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進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各高校要積極舉辦體育交流和競賽活動,構建人才交流橋梁。人才的進步離不開學生之間互相的交流與探討、競爭與合作,在各大世界一流大學中,體育類的交流活動和合作賽事非常常見,像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賽艇比賽,一直舉辦了長達190多年。在體育交流和賽事活動中,能夠提供給學校體育人才大量的實踐機會,使得不同人才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啟發,使自身的運動能力和眼界知識不斷提高。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各高校要利用好國家提供的平臺和機遇,多多創造和國際體育高校交流和學習的機會,為廣大體育教育專業學子提供交流和學習的橋梁,從而促進專業人才的學習發展。
綜上所述,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各高等院校要將培養一大批尖端體育人才作為最重要的使命,這是高校能夠躋身“一流”學科和“一流”學校的關鍵,也是我解決我國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實現體育強國的根本措施,但是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高校在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優勢中不斷創新人才培育目標、優化教學體系,增加教學福利,引進“一流”教師團隊、創新和完善教學課程,創立起自己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創新智慧化人才培育體系、建立多元、動態化的人才評價體系,把握住“雙一流”建設提供的機遇,積極舉辦體育交流和競賽活動,構建人才交流的橋梁,不斷完善自己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最終實現人才的全面發展,并帶領中國體育領域走向世界,引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