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梅 凱里學院體育學院
1.成立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加強傳統體育師資隊伍建設
凱里學院體育學院于2011年3月成立了“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該教研室的主要目標為保護、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培養高水平民族傳統體育后備人才和提高民族傳統體育競技和表演水平。為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學校先后建起了珍珠球、陀螺、押加、蹴球、板鞋競速、高腳競速、射弩訓練場,另建有獨竹漂水上訓練中心、民族康復中心和生理生化實驗室,開設有獨竹漂、珍珠球、押加、板鞋競速、高腳競速、射弩、蹴球等七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課程。
2.開辦五年制體育教育專業(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傳承人方向)
在黔東南州政府的支持下,凱里學院從2005年起專門開設了五年制體育教育專業(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傳承人方向),文化傳承班的學費由黔東南州政府全額撥款。五年制體育教育專業(民族民間體育文化傳承人方向)每年面向黔東南州初中畢業生招收五年制大專生40人左右,大多是來自全州各地少數民族村寨的少數民族子女。這些學生年齡普遍偏小、可塑性較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多人從小都受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熏陶,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理解深、接受快、有熱情,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的良好基礎。
3.體育專業課程中開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
在體育專業課程中開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也是凱里學院實施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校園的重要實踐和探索的結果。作為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凱里學院以“地方性、民族性”彰顯特色。依托黔東南州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育學院主動調整和完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列入教學計劃中。其中《民族傳統體育》和《黔東南民族民間體育》兩門課程,作為考查課安排在大三學年度進行學習。
4.面向全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素質公選課
在全校范圍開設文化素質選修課、學生必須修滿3 個學分是凱里學院強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從2008年開始,凱里學院體育學院先后將《民族民間體育》《民間武術》《反排木鼓舞》《三人板鞋》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公共體育選修課中,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對凱里學院而言,體育專業和五年制體育傳承班學生人數畢竟有限,更多的是非體育專業和非五年制體育傳承班的學生。
5.建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培養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
為進一步傳承、弘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凱里學院依托黔東南的文化優勢、地域優勢、資源優勢,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在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建設方面也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經過多年的努力,2008年11月14日,貴州省體育局、省民委、省教育廳授予凱里學院體育學院為“貴州省少數民族體育基地”,至此凱里學院成為貴州省第二批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2017年,貴州省體育局授予凱里學院體育學院為“貴州省獨竹漂運動基地”。近年來,獨竹漂訓練隊代表省、州、學校,在國家級、省級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取得了優異成績。
1.反排木鼓舞與校園返排木鼓健身操
凱里學院是最早將反排木鼓舞納入校本體育教學課程的學校之一,并且獲得了很好教學效果。2008年,由凱里學院體育學院吳萍教授帶頭,田玲、劉文燕、唐麗香、劉強等教師參與,共同創編了凱里學院反排木鼓舞健身操,并在凱里學院慢慢推廣普及開來。凱里學院曾多次舉辦千人“反排木鼓健身操”表演和比賽,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此后,體育學院將反排木鼓舞健身操納入全校公共體育課教學培養計劃中,開始在全校進行試行推廣,并增設為公共體育選項課的內容,其設置與學校培養目標相匹配,同時為選項課教學改革打下了基礎。
2.獨竹漂
獨竹漂在凱里學院是較早引入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凱里學院體育學院在2009年就開展了獨竹漂課外訓練。自09 級民族民間傳承班的胡朝貴、賀壽永于2011年9月在全國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獲得兩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的好成績以來,凱里學院也掀起了獨竹漂熱潮,越來越多的學生熱愛和參與這項運動。
凱里學院的人工湖和下司鎮的清水江河段是凱里學院獨竹漂訓練的主要基地。目前,凱里學院人工湖是貴州省地方本科院校規模最大的人工湖,該湖是根據狹長自然地勢建造而成,長約800m,寬約50m,水深約1.5m,水質清澈,風平浪靜,很適合獨竹漂的學習和訓練。緊鄰人工湖旁邊有一塊田徑場,可以滿足學生和運動員進行陸地基本功訓練的需要。
3.板鞋競速
2012年凱里學院民族民間體育選項課中開始增加板鞋項目,這一趣味性的項目迅速引起學生的興趣,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凱里學院板鞋項目的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效,被學生喜愛和接受。板鞋在體育課中被學生認為是一項游戲項目,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起到了保護和傳承、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作用,因此也受到了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在凱里學院每年一度的校級運動會中,板鞋競速是學生最喜愛看的比賽項目之一。
1.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欠缺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校園,需配置相應的師資和軟硬件教學設施,例如陀螺項目就必定要有陀螺,弓弩項目那就少不了要有弓弩。貴州省設立的10 個綜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凱里學院體育學院是其中之一,但目前仍處在起步建設階段,基地的人員、科研、項目、經費、場地器材和設施等方面的管理都有待完善和加強。
雖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凱里學院已經順利開展起來,但教學過程中,由于場地器材的限制,很多時候都是少數人在練,多數人在看,嚴重會影響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的普及。
2.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師資培養有待加強
目前,凱里學院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專任教師有8人,對完成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校園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把黔東南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大量的引進學校,師資力量還是非常緊缺。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的教師,還有在職的每一位體育教師都可以向民間傳統項目的藝人取經,也可到一些專業培訓機構去培訓。只有加大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師資、教練、裁判等的培訓力度,讓一些豐富經驗的教師來承擔起學校的骨干教師,這樣才能把學校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得更好。
3.學生參與面有待擴大
凱里學院的體育公選課仍然以現代競技類運動項目為主,學生參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人數屈指可數。凱里學院一年一度的校運會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僅有兩三個,高腳競速、板鞋競速或陀螺,設置項目太少,并且參與者僅為體育學院學生,全校性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迄今為止還是空白。
4.教材建設水平有待提高
迄今為止,凱里學院體育學院使用的是吳萍教授主編的《民族高等院校體育教程》教材,是一部反映黔東南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校本體育教材。隨著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民族高等院校體育教程》在體育教學中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因此,編一套具有黔東南本土地域特色的系統性、實用性、全面性教材,雖然任務艱巨,勞力耗材,卻是傳承人培養的重中之重。另外,為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校園中能夠更長遠的發展,必須建立可操作性強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體系和考核體系,除了配備專業性強的師資隊伍和規范教材、教學大綱外,還要建立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管理和評價機制。
5.傳統競技體育項目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擠壓
目前,包括凱里學院在內的大多數高校都存在一種現象,不管是體育專業教學課程設置還是學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設置,課程內容都以現代傳統競技體育項目為主體。加上教育部對學校的體育專業主干課程設置有所要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資源只是在專業方向課中有所體現,因此,從體育專業課程設置很明顯看出,民族傳統體育課所占課時比重太少。
6.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班生源萎縮,優質生源缺乏
2013年體育學院已經暫停了民族傳統體育五年制傳承班的招生,其重要原因還是生源問題。民族傳統體育五年制傳承班的學生學歷低,絕大多數學生為初中畢業,因為參加中考達不到高中錄取線,進入學校民族文化傳承班是他們的出路之一,所以,因為他們文化知識基礎差,在這種情況下又跨越高中階段文化知識學習的斷層,直接接受大學課程,學習很吃力,難免產生厭學等不良情緒。加上他們年紀小,剛進校時都是十五六歲的未成年學生,他們辨別是非能力低,很容易被不良事物誘惑,在行為選擇上容易出現偏差,加上相當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受家長寵愛,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太會自我管理,幼稚、思想不成熟,善模仿,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矯正很困難。這些學生在培養過程很容易知難而退,經不起打擊,很多五年制的學生不能完成學業而輟學。每年招收的傳承班學生,報到率較低,且學生中素質參差不齊,難覓優質生源。
為了更好地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學校得到發展和穩健的茁壯,就必須要得到各級領導和政策的大力支持,這樣才能有一個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方向,這樣學校才有更好的信心開展和挖掘項目。事實證明了凱里學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取得任何成績都離不開領導的重視。
從2007年起開辦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培養班,并且所有傳承班的學生在校期間免收學費,同時對于有特殊困難的學生,學校按國家相關政策減免住宿費并給予一定資助。正是因為各級領導對民族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視,幾年來,體育學院的民族體育傳承班的師生,曾多次代表貴州省、州和學校參加全國、全省或學校的多項賽事并取得了良好成績,受到州委、州政府和校領導的高度贊揚。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既能充實高校體育專業,又可以壯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人。自凱里學院體育學院招收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班學生以來,已經近二百個黔東南籍的少數民族學生在凱里學院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學習,這些傳承班的學生以及民族民間體育選項課的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系統學習民族體育項目,等工作后或回到生源地時,可以繼續傳承給更多的人,由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可以形成良性循環模式。
體教結合是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素質教育重要措施。體教結合在凱里學院的探索,使得民族傳統項目不斷創造出有目共睹的佳績。自升本以來,體育學院在體育教育專業增開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黔東南民族民間體育》兩門課程,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有了新的認識和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省級、州級各類比賽,并取得可喜成績。
凱里學院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良好,離不開精干的合理的師資隊伍。凱里學院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教師雖然不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師,基本都是因為比賽任務而轉型,每位老師對工作敬業、對專業認真,也慢慢對民傳項目的比賽規則、技術、戰術有一定的了解。通過在每一次的比賽中慢慢積累經驗,使得凱里學院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師隊伍越來越優秀,凱里學院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成績也越來越好。
凱里學院通過以賽代練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獨竹漂運動。自2009年王馨平老師接任獨竹漂訓練任務以來,國家級的、省級的、州級的大大小小的比賽、邀請賽或表演賽不下二十次,學生運動員取得的成績可謂不計其數,教師教練獲得的榮譽也創下凱里學院之最。由于王馨平老師在獨竹漂運行項目的杰出貢獻,曾獲得“全國優秀教練員”“省級優秀教練員”“州級拔尖人才”“金牌教練”的榮譽稱號,2017年凱里學院學校設立“獨竹漂金牌教練王馨平工作室”。獨竹漂運動在凱里學院發展風生水起,為其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校園不僅可以豐富校園文化,同樣學校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可以近距離研究,因此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傳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必然會對其挖掘、梳理、改造。2013年8月,凱里學院獲得貴州省民委授予的“貴州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稱號。凱里學院自引進獨竹漂、陀螺、押加、板鞋競速、高腳競速、珍珠球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后,各任課教師或教練員積極探索各項目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并申請相應的課題,撰寫相關文章,在獨竹漂、高腳競速、陀螺進入凱里學院體育教學后,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來探索各個項目進高校的優勢和問題,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起到了巨大作用。
絕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體育運動過程時,總是感覺在學習動作過程中單調枯燥,缺乏趣味性,學生甚至達到反感程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本身就帶有趣味性,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能單單讓學生掌握此項活動,應該通過娛樂、游戲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可以在樂中學,學中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