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揚 洛陽廣播電視大學
“立德樹人”這一概念是在2018年度人選的十大流行語之一,立德指的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教育以引導、激勵、感化的方式營造正面的形象;樹人指的是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立德樹人”理念,學校是主要陣地,因此一支綜合素質高的教師團隊是發展前提。學校承擔著我國教育發展的責任,如何才能順應教育的發展需求,是學校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也要加強學生的內在涵養,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能力,使學生更加具有使命感與責任感,為我國打造高精尖人才奠定基礎。
為了在體育課程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就需要明確實踐的意義,選擇合適的方法為國家培養高精尖人才,明確了根本問題,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融入這一教學理念。在信息技術與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交流日益密切,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就要絕對堅持黨提出的政策及方針,將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使教育不再是單純教書育人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擔當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大任的有效方式。因此,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從頭到尾融入思政建設的理念,為社會及國家培養品德高尚的接班人。
培養人才離不開教師,要想在根本上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就需要對教師提出更高的素質要求,保證教師擁有良好的三觀、教學能力、專業技能,以此為前提,為我國培養人才。教師首先要明確德行的重要性,以身作則,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帶動學生的思想文化建設,引領學生選擇正確的道路,發揮出教師的引領作用。因此,在打造師資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對招聘的教師提出一定的要求,保證其政治能力及專業能力,對在校任職的教師以培訓及鼓勵教師自學的方式,提高教師隊伍的活力,從而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能力。
在教育過程中,“立德樹人”離不開文化建設、思想道德與社會實踐,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傳授“立德樹人”理念的主要課程是思政課程,其他學科在教授過程中要注重配合思政教育,從而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體育教師要有善于發現體育課程中隱藏的思政教育資源,順應教育發展變革趨勢,考慮未來的變化規律,讓學生明確社會及世界的發展形勢,明確了解自身肩負的責任與使命,為學生制定理想目標,培養學生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培養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與制度自信,為我國民族振興打下基礎。在體育教學中通過體育運動規則,反映出體育精神,打造一個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分享奧運會中運動員的拼搏精神的方式,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立德樹人”是要引導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立德樹人”的學理要義具有豐富性與多樣性,在體育課程中建設思政教育,就需要明確立德的具體方向與主要任務,為了保證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中,融入“立德樹人”的思想,就需要建設并完善相應的制度與體系。以“立德樹人”理念為前提,落實體育課思政教育建設,一方面對形式謀劃、邏輯層次提出了設計要求,另一方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有理論訴求。就目前發展情況來看,我國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理論前提是“教育性教學”理論,這一理論的主要觀念是教育的過程,首先來源于興趣,隨后是依靠行為落實教育,最后形成意志品質。這一理論同樣符合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特點,因此以教育性教學為理論性指導,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思考并探索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要義,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理論問題。
育體與鑄魂二者相輔相成,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也為體育教學提供了戰略方向與戰略目標,體育課程教會了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與此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思想道德。在體育課程教學中,讓學生打造一種勇于探索不畏困難的體育精神,使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充分融入“立德樹人”的理念。在學校教學課程中,越來越重視“立德樹人”的重要性,體育課程作為學習的載體,可以在學生塑造強健體魄及樹立正確的三觀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過育體與鑄魂了解學理起點,離不開將課程內容與性質融合在一起,讓學生明確體育教學可以促進身心健康,但是主要目的是為國家及社會服務。
思政教育的靈魂是德育,以學習的方式豐富學生的知識,但是缺少相應的德行相匹配,非但不利于國家的發展,還會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我國重視到了這一點, 將體育品德列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在體育教學中磨煉學生的意志、完善學生的人格。“立德樹人”不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也為培養人才制定了戰略目標。立德與樹人是一個整體,立德是體育教學的目標,也是制定計劃的核心依據,樹人是以立德為前提,通過具體的舉措實施體育教學活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隱藏的優質資源,包括了學習并掌握體育知識、練習與提升體育技能,錘煉意志品質,塑造高尚人格、培育社會能力等內容,這些內容構成了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學理框架。體育教學與品德教學互不干擾又彼此滲透,形成了獨特的學理框架,讓學生在豐富體育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明確了體育精神,學生在體育課程中通過自修的方式,參加俱樂部及社團豐富自己的體育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突破自我、磨煉意志、約束舉止、互幫互助。
要立德首先要明德,學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的重任,體育課程作為重要載體,是學校培養學生明德的重要環節之一。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以明德精技作為學理主線,主要內容是以學習體育技能的方法,讓學生在無形間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為學生打造不畏艱險的精神。讓學生在自身與他人、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之間交往過程中形成自己的三觀,以永不言敗的精神及高尚的道德品質面對出現的問題。將明德與精技相融合,提高學生的自治力,在交往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
想要實現“立德樹人”的任務,就離不開將其落實到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學校以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相融合的方式,推動學生正確認識道德理念與道德行為,做到言行一致。體育課程作為室外課程,實踐比理論內容更多,具有學段長內容豐富的明顯特點,這就為學生將道德知識轉換為道德行為,提供了優質的實踐環境,也間接反映出了體育課程獨特的教育模式,學習體育課程將學生的道德認知直觀反映在體育學習的行為中,這不僅可以有效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學理支撐。
體育課程離不開教學實踐,貫徹落實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要以構建踐行向度為前提,學校是培育主體,體育教師是落實主體,這二者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有十分明顯的影響。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與氛圍構建離不開體育教師的專業教育能力和責任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反映出了學校的管理水平。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做到授業,要以傳道為主要任務,而傳道正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體育教師在落實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明確自身的責任與使命,以積極負責的工作態度,承擔起應盡的責任。
完善并落實制度就需要學校從中協調,在教學過程中,讓體育課程教學與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共同發展,雙管齊下讓體育教師明確自身的教學任務與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明確“立德樹人”與自身教學的關系,由學校管理層教研組監督、教師個人的自覺全方位管控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制度是否落實,并優化思政教育在體育課程中的表達方式。在落實制度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選擇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與人工智能手段,使學校、體育教師、學生與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完美結合。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體育教學與思政建設的完美融合,而不是在體育教學中生硬的植入思政教育的內容,碎片化的引導方式非但無法起到促進作用,還會帶來反面影響,為了保證落實思政建設的質量,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例如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明確取體育規則與技能,互幫互助營造一個良好的實踐氛圍,這種方式可以解決體育教師思政教育能力匱乏的問題。學校落實體育教學制度需要以課程方案為前提,其中包括了標準目標、教學內容、方式方法、具體過程,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充分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充分為思政教育提供實踐與學理支持。
體育課程是學校的課程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課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豐富,屬于系統工程,離不開與學校內部其他課程相互配合,所有課程在傳授課程中,需要統一思政教育的內容。對于體育教師來說,接受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任務,需要主動與思政教師溝通配合,做好“立德樹人”的工作,與溝通交流的方式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落實質量。
落實體育課程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教學要求,一方面要實現育人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要使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共同配合,構建完善的制度。二者的完美融合,需要以實踐為前提,建立常態化的交流機制,通過這種方式,體育教師可以直觀明確的掌握學生的思想與專業技能,根據評估結果加以引導,在更加準確及適合的時機,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因素,以此來實現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的互補。
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建設的內容,要以改革體育課程為前提,以體育課程中包含的體育教育資源為主要內容。就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學校落實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按照國家的政策及方針執行的。在具體落實計劃、方案及標準的過程中,要保證功能可以有效整合,收獲良好的整體效果,需要明確“立德樹人”的要求與價值,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中心工作,保證思政教育貫穿全過程,實現全方位、全員、全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使其落實到各個環節體育教學中。
由此可見,我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立德樹人”,一方面是在體育課程中融入學理要義,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與強健體魄,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遇到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從容不迫的解決與應對,打造學生堅韌不拔的品質;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踐行向度,需要在體育課程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方式,充分發揮出思政教育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使體育課與其他學科的思政教育思想保持高度一致。雙管齊下以多元化的方式,推動體育課的建設,從而滿足教育在體育課程思政教育中融入“立德樹人”理念的變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