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王俊艦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
“三全育人”即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思政課程的指導方向,能夠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育人優勢;在2019年召開的學校思政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如何辦好思政課程,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的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三個方面入手,即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問題”。
高校擔負著實現與發展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使命,同時又是培養、選拔國家優秀人才的主要前沿陣地。在此過程中,課程體系的優化與完善毋庸置疑是當中最為核心且至關重要的環節。課程思政依托課程所蘊含的價值性,是以課程為手段實現育人的目的。為了能夠充分的利用“三全育人”原則,高職體育專業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于學生特點,加強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運動解剖學是生命科學的一個分支,是在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重點研究運動與人身體形態結構和生長發育的科學,但其自身也具明顯的特點,通過將體育基礎理論課程進行改革,將思政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能夠充發揮“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來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也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新的歷史方位決定了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面的任務與作用。
“課程思政”一詞最早由上海市教委于2014年提出并試點推廣。2017 年 12 月和2018 年4月,教育部先后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和《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在全國高校部署推廣課程思政。當前,課程思政已經成為教育領域改革的重頭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教育領域對課程思政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見解與看法,見仁見智;觀點的不同導致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不可避免的現實性問題。
目前,隨著課程思政的不斷推進,專業課教師的自覺性起到了關鍵作用;教師能自覺地提高立德樹人的意識,并能夠從“經師”到“人師”的自覺轉變。戴世英在《高校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提到“三全育人”的格局已經逐步形成,在信息化教學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面臨挑戰的同時也擁有巨大的機會,對教師的教學過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和寬廣的橫向知識體系外,還要具備一定的道德信念、明確的政治立場、愛崗敬業、時時刻刻以學生為中心等方面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用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從本質上發揮教書育人的根本作用;在相關研究中提到,要有堅定的職業信念,自信來源于對知識的正確認識和客觀規律的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推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的強大動力。只有自覺地將堅定的職業自信運用到思政課程理論建設中,才能更好的發揮課堂思政的作用。
綜上所述,現階段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已經初有成效,但關于運動解剖學的研究相對較少,目前還沒有運動解剖學課程思政的研究;而關于運動解剖學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的研究。在體育專業培養計劃中,運動解剖學課程是體育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是科學訓練、科學鍛煉的理論基礎;所以體育專業課程必然要將最基礎的理論課程作為專業發展的基石,結合人才培養實際,促進體育專業學生專業技能、專業理論的發展。
運動解剖學是體育專業學生必修基礎課程,課程內容以運動系統為主要教學內容;提及運動必然與體育密不可分,而體育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古代有著“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六藝中御(駕車)、射(射箭)就是體育運動的體現;六藝中的御、射就是我國體育的最初雛形,通過對體育歷史文化與運動相融合,能夠體現出我國是體育大國、體育強國、文化古國。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對體育的重視程度日益顯著,在國家大力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體育理念發生改變,運動技能也不斷提高;與之相呼應的體育基礎學科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醫學、運動訓練學、運動解剖學等理論也在高速推進,為體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運動解剖學是結合了體育與基礎醫學的一門獨立學科,既有體育的優勢,又有醫學的支撐;運動與解剖相互影響,互促發展。例如,并不粗壯的骨骼肌在長時間的鍛煉、長時間的刺激下會不斷的發展,使原本纖細的肌纖維變的粗壯、發達;相反,在運動損傷之后,由于長時間的不用此部分肌組織,原本發達的骨骼肌就會逐漸萎縮;因此解剖學與體育運動相結合,能夠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人體形態結構與運動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的關系,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以及運動與人體科學的必然聯系,指導人們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改變身體形態結構、生理指標水平,從而達到如可進行科學鍛煉,如何通過鍛煉促進人們體質改善功效。
傳統的教育方法、手段已經很難滿足現如今的教學需求,將體育思政元素與人體解剖思政元素相結合,融入在運動解剖課程思政當中,能夠使運動解剖課程思政元素更加飽滿豐富,使學生夠好的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更加深刻的理解運動的精髓;同時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等優秀品質;在技能、思想上成為體育專業人才。
在教學中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打破要傳統教學,變革目的相統一,而不是為了課程思政而教學;在固定的目標指引下,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教學評價要結合多媒體手段進行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在運動解剖學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體育大國的團結友愛、公正和平、勇于拼搏、永不放棄精神內涵等體育思政元素,科學嚴謹、辯證唯物主義、四個自信、基層服務意識等解剖學思政元素;將這些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學中,制定運動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在課程結束后,總結學生有哪些方面的改變,思政元素融入到理論知識教學中得到了哪些成果等。
運動解剖學有著獨特的學科特點,與其他體育專業技術教學不同,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制定的思政教學目標,將思政元素有條理系統性的融入在課程內容中。例如,在人體組成結構基礎這一章節中,知識點偏醫學,與運動聯系相對較少,思政內容就要從科學嚴謹、辯證唯物主義、基層服務等元素設置思政要點;第二章運動系統中,是本門課最重要的章節,這一章節中與運動結合十分密切,思政要點就要主要體現與體育相結合,體現公正和平、團結友愛、敢于拼搏永不放棄等精神內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采取適當的方式方法,多種教學方法并存。教師應利用自身淵博的知識結合思政元素創造出生動的課堂氛圍,去感染學生,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運動解剖課程最重要的是要結合實踐,在實踐教學中更好的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實踐課程,提高學生們動手能力,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證明理論;在整個教學中貫穿科學嚴謹、辯證唯物主義、四個自信等思政元素;通過觀看大型體育運動視頻,不僅能夠直觀展現運動技術技能、動作環節,而且能夠通過觀看運動員在賽場上的表現,展現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品質,以及為國爭光的情懷。
運動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十分單一,采用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老師在講臺上發揮著主導作用,而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卻成為被動接受的對象;雖然信息化課堂模式已經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但是并沒有從最基本上解決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課上學生很難參與到新知識的討論當中,很難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因而由于教學模式的單一,很難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
解剖學是較為抽象的學科,例如運動系統骨骼肌這部分,骨骼肌是由中間的肌腹和兩端的肌腱組成,肌腹是由肌纖維構成,肌纖維由肌原纖維構成,肌原纖維由肌小節構成,這樣一層一層的組織結構,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課堂講解就比較抽象,導致學生難以理解。現階段,現存的教學設備不能滿足抽象的教學內容,尤其是高職院校開設體育專業的相對較少,教學設備設施缺失是一亟需解決的問題。
高職院校開設體育專業的較少,師資匱乏,對課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夠深入;專業教師課程思政教學開展時間較短,教學經驗不成熟,沒有形成系統化的模式,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想的目標,導致思政內容與教學內容相容刻板化;另一方面,雖然目前學校提倡將課程思政融入到每門課程中,但是由于傳統的教育習慣特性,導致很多專業課教師很難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
當前課程思政遍地開花,但存在一定的問題,并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相統一;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運動解剖課程評價還是“分數論”以學生的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教學的重點未能正真轉向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未能進入到學生的教學評價當中;運動解剖學課程思政僅存在于表面化、形式化,缺少健全的機制;課程思政需要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融入到學校的每個角落,做到全課程、全職工、全方位、全項目同向同行。
雙“特點”有機結合,高職體育專業學生特點與運動解剖學課程特點有機結合;運動解剖學在教學上,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解讀教材,在教材中尋找“突破口”將思政元素融入期中。在此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了解學生,了解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對思想的認知;結合不同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適當添加思政教育,通過思政教育讓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多“變化”有機結合,以往的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評價隨著課程思政的改革進入了新的時期。在新的形式下,課程思政要利用好多媒體網絡教育,學習強國APP,將教學目標進行改革,成為雙規并重評價體系,不僅僅一張試卷,一次性的評價,德育、智育并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