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菲(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十四五”規劃綱要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進一步明確完善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審計監督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實現審計監督的價值,離不開審計整改工作質效的提升。審計整改不僅是審計監督的終點也代表著新的起點,通過持續不斷的監督,促進單位內部不斷自我完善和提升,逐步提升單位治理效能。2020年教育部出臺的《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要求單位建立健全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機制,明確整改第一責任人,完善整改相關制度,推動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2021年6月,中央審計委員會辦公室、審計署印發的《“十四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強調,督促審計查出問題的全面整改落實,推動審計整改長效機制的建立健全。2022年正式實施的新《審計法》更是從法律層面對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工作及其監督、運用進行了要求,突出了審計整改工作的重要性。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業務日趨多元化、復雜化,上級巡視巡察、審計工作的外在壓力以及內在改革發展、治理提升的迫切需求,都對高校內部審計整改工作的質效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當前高校內部審計整改工作還面臨一系列問題,因此,有效發揮內部審計“治已病、防未病”功能,探索如何提高高校內部審計整改工作質效具有重要意義。
1.整改站位不高。審計署審計長侯凱在2021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把審計發現的問題放在改革發展大局下審視,從體制機制制度層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議”。然而目前高校實務中,被審計單位在審計整改落實中缺乏“釘釘子”精神,僅實現點對點整改,沒有對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進行挖掘分析,導致整改工作層次低、不徹底,難以達到徹底堵塞漏洞、防范風險的效果。
2.整改意愿不強。被審計單位作為審計整改的實際執行者,直接關系到整個審計整改工作的成敗。但是,當前被審計單位仍然存在推卸責任、拖延整改等問題,究其原因:一是被審計單位為了防止產生內部矛盾而回避問題,采取避重就輕的措施,或者一度拖延整改;二是重大項目涉及多個部門協調配合,由于管理責任、監督責任權限模糊,溝通渠道不暢通,推諉扯皮現象時有發生;三是在現有的高校考核激勵體系中,沒有將審計整改的效果與個人績效考核充分有效銜接,導致責任人整改意愿不強。
3.整改力度不足。根據調查,高校內審人員一般是按教職工總數的2‰這一最低配比設置,而隨著審計全覆蓋的要求越來越高,審計項目數量、范圍不斷擴大,加上日常工作,審計人力資源不足,對審計整改工作的投入難以滿足需求。此外,我國高校審計信息化建設普遍滯后、內部審計機構的處罰權限有限、審計人員專業結構單一等因素也導致了審計問題整改不力。
審計報告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審計整改質效。不論是高校自行出具還是委托第三方出具的審計報告,都會受到審計人員的知識水平、業務能力以及對高校實際運行情況了解程度的影響,可能導致報告中審計揭示的問題籠統表面,未能從體制、機制等深層次方面挖掘原因;或者提出的審計建議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以上情形無疑會造成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報告的認同缺失,而以此為基礎進行的審計整改,勢必會出現敷衍塞責等現象,從而影響審計監督效能。
1.審計整改工作評價缺乏標準。新《審計法》中雖然對審計部門的跟蹤檢查職責作出了明確的要求,但由于缺少細化的標準,很難對被審計單位的整改結果進行有效的監督評價。目前,高校內審人員的跟蹤檢查是以對上報的整改報告和佐證資料進行復核為主,多依靠審計人員的經驗來判斷審計整改的完成情況,僅限于定性分析,較難形成有效的整改結果認定機制,無法充分確保整改成果的有效性及跟進評價的公正客觀,難以讓校內教職工信服。
2.審計整改工作監督缺乏合力。2020年出臺的《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指出,單位應當加強內部審計機構、紀檢監察、巡視巡察、組織人事等內部監督力量的協作配合,建立重要事項共同實施、整改問責共同落實等工作機制。然而,當前高校內部審計整改實踐中,呈現出“各自為政”的現象,如:其他部門認為內部審計發現問題整改的監督工作只是內審部門的職責,沒有對整改事項涉及自身管理職責領域的問題作出積極回應,也沒有指導、協調相關部門及時采取措施;內審部門與其他歸口職能部門之間缺乏聯動機制,未能形成高校整改監督的“最強合力”。
3.審計整改結果公開存在缺陷。《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強調,單位應建立健全審計整改情況在一定范圍內公開的制度。目前高校雖然逐步加大了審計公開力度,借助校內辦公系統、會議等,將后續跟蹤審計報告、整改結果情況進行披露,但是審計整改結果公開制度仍不健全,對于公開的范圍、內容、形式、頻率等均無具體的操作指南,不能及時、全面地公開審計整改結果,不利于保障高校師生的知情權及審計監督的權威性。
PDCA循環理論,最初由“統計質量控制之父”休哈特博士提出,后來美國學者戴明進行完善和推廣,被廣泛應用在質量管理中。該理論將質量管理改進過程分為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四個步驟,具有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特點,在檢查環節中發現的未能滿足計劃目標的事項,在處置環節中為其重新制定一個循環去解決,形成閉合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螺旋上升的鏈條,確保整體目標質量的實現。
1.壓實審計整改主體責任,推動整改工作有序進行。高校內部審計整改工作是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特點的復雜事項,涵蓋高校經濟管理活動的方方面面,為此,可以依托PDCA循環理論的計劃環節,將整改總體目標和任務進行科學合理分解,具體審計問題具體分析,分類施策,避免“一刀切”影響整改質效;在此基礎上厘清問題權責,合理籌劃和安排,壓實各方整改主體責任,防止推脫責任、拖延整改的情況發生,從而推動整改工作有序進行,實現促進高校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2.構建健康可持續的審計整改運作模式,形成長效機制。PDCA循環理論可以將審計整改工作置于環環相扣、螺旋上升的閉合鏈條中,將審計發現問題中存在的體制性障礙、機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進行往復循環整改,直至解決問題,有效防范風險,堵塞漏洞,破解“屢審屢犯”難題,從而構建健康可持續的內部審計整改運作模式,由治標多治本少轉向標本兼治,促進整改工作常態化、深度化,形成審計整改長效機制,穩步提升高校治理效能。
3.強化審計整改結果運用,保障整改工作內生動力和權威性。審計整改結果的運用是高校內部審計監督重要的價值輸出點。通過PDCA循環理論的處理環節,內審部門對于拒不整改、虛假整改的部門或個人提請紀檢或組織人事部門進行責任追究,把整改情況作為干部任免和部門績效考核的重要參考,從良好的制約機制層面產生整改的內生動力,保障審計整改工作的權威性。
“十四五”時期是高校全面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新形勢下審計工作肩負著新的職責使命,然而內部審計整改工作面臨多重困境,高校可以探索運用PDCA循環理論,循序漸進推動整改工作朝著制度化、常態化、深度化、高效化的方向提質增效、增值賦能。
1.提高政治站位,健全機制體制。高校應做好頂層設計,組建高校黨委審計委員會,強化黨對審計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政治站位,更好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作用。內部審計整改作為審計工作的重要內容,審計委員會可以立足高校發展“一盤棋”,將審計整改工作與高校事業發展的重大部署、規劃決策緊密結合,為其把方向、謀大局,確定有利于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整改思路,克服“治標不治本”的短視整改行為,由“堵漏洞”轉向“促發展”。而且,審計委員會對整改工作的部署,可以從源頭上強化其嚴肅性及威懾力,提升被審計單位整改的自覺意識和重視程度,為整改工作的推進奠定堅實基礎。
2.問題分類管理,合理制定整改要求。對于查出的問題,內審部門需要進行“深加工”,采取分類整改與精確整改相結合的方式,編制詳細、清晰的問題清單,并分別提出科學合理的整改要求,以此為審計整改質效提供保障。對于能做到即刻整改的問題,提出標準統一、明確具體、可落實的整改要求;對于涉及學校政策規定不健全、滯后的問題或者涉及機制體制、歷史問題的事項,提出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意見,并督促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研究和完善。
3.明確責任,厘清三方邊界。根據問題清單,明確責任部門和人員,強化審計整改三方責任落實。首先是被審計單位的主體責任,其主要負責人是審計整改第一責任人。被審計單位應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遵循整改要求,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可行的整改方案并落實,直至徹底解決問題。其次是內審部門的監督責任,在整改過程中,內審部門應對整改情況持續跟蹤督促,檢查整改結果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再次是職能部門的管理責任,對于涉及職責范圍內的問題,職能部門要指導、協助被審計單位個性問題整改,并進行自我梳理和排查,加強自身共性問題整改。
1.健全審計整改聯動機制。內審部門應加強與紀檢、組織、人事、財務、國資等職能部門的溝通,主動梳理、完善、創新聯動模式;召開審計整改工作聯席會議,研討整改工作中的痛點、難點、堵點,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各職能部門從不同專業的角度出謀劃策,現場進行責任分配,相關職能部門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重要、重大以及跨部門整改事項的順利進行,提升審計整改質效。
2.健全審計整改報告機制。一方面,被審計單位遵循整改要求和整改時限,向內審部門報送審計整改報告及必要的佐證材料,報告包含自述已整改事項采取的措施情況、正在整改事項已采取的措施和進度、下一步計劃及預計完成時間、尚未整改事項的主要原因、擬采取措施和預計完成時間,有助于內審部門把握督促檢查工作的整體節奏和重點方向;另一方面,內審部門定期向審計委員會匯報審計整改的整體情況及遇到的問題,審計委員會可以從高校整體層面加強統籌協調,幫助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學校機制體制層面的障礙等。
3.健全審計整改信息化管理機制。構建審計整改信息化管理平臺,遵循“流程管事、過程可溯、風險可控”原則,將審計整改通知傳達、整改方案提交與審核、整改結果報告提交與審核、后續跟蹤審計報告傳達等流程固化至系統,可設置完成時限、自動提醒,以技術支持持續監控、定期通報,以及從不同維度快速精準統計分析各類整改工作情況。加強審計整改信息化建設,實現整改責任部門實時反饋和內審部門實時核查,讓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將服務融入審計整改工作。
1.細化評價標準,落實審計整改銷號機制。高校應進一步分類細化評價標準,減少審計人員的主觀判斷,讓歸口職能部門從專業、規范的角度加入核查,使核查結果更具有客觀性和說服力。通過信息化建設,內審部門高效建立審計整改工作臺賬,將“問題清單”“整改清單”“銷號清單”對接,經核查確認已整改到位的問題,予以對賬銷號,對于未整改到位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將其置于新的循環,直至銷號。而且,對于一些重點問題的整改情況,內審部門要積極組織“回頭看”行動,防止虛假整改、屢審屢犯。
2.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完善審計整改公開機制。根據信息披露的要求,高校應有序推進內部審計整改結果的公開,通過校園網站、辦公系統、會議、紙質公告等途徑,公布審計整改對賬銷號情況,報道先進典型的整改措施和方法,曝光拒不整改、屢審屢犯的部門和個人,規范統一的公開格式,合理安排公開頻率,回應師生關切的重點問題,使問題解決過程在“陽光下運行”,起到審計教育警示作用,利用輿論監督,敦促被審計單位及時認真整改。
1.創新整改成果運用,挖掘多元價值。新形勢下高校應鼓勵大膽創新,拓寬審計整改成果運用的廣度與深度,實現內部審計價值增值。一是防范風險,依靠信息化管理平臺,提取數據形成審計問題庫、整改案例庫,在此基礎上內審部門利用系統數據分析和專業經驗,編制審計建議書或審計專報向師生公開,提醒不同業務開展過程中易存在的風險點并提供專業建議,發揮“防未病”的功能;二是精準審計,根據整改情況,把握下一次審計重點,為審計計劃編制、審計方案制訂提供方向,對重大、重要風險快速出擊,最大化利用審計資源,提升審計效率和效果;三是提供決策支持,內審部門應以簡單直觀的形式向高校領導層提供審計成果和整改成果,為其規劃決策提供支持,實現審計價值與高校治理同頻共振。
2.強化審計整改對被審計單位的“硬約束”,落實追責問責機制。首先,高校應當明確責任追究的情形,對虛假整改、拒不整改、敷衍整改的情形列出認定標準。其次,明確責任追究的方式和程序。可以采取審計約談、移送處理等方式。在移送處理前,內審部門應聽取并記錄責任人的陳述,采納合理意見,然后提出處理建議,提請紀委、組織人事部門研究處理;若追責事項復雜、性質嚴重或涉及多個部門,內部審計部門應當將其書面報告給審計委員會,經研究決定后,提請相關部門進行處理。再次,將審計整改工作與個人利益掛鉤,支持責任人員擔當作為,保護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審計整改結果可以與年度黨建考核、干部任免、預算管理、資源分配等相結合,但是要制定清晰的標準,并結合高校自身發展情況進行明確。
提升內部審計整改工作的質效,不僅關乎高校內部審計價值的實現,也關乎高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升。高校應從頂層設計開始,對審計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加工”,壓實整改主體責任,健全各項機制,創新審計整改結果的運用,使審計整改工作有效助推高校穩步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