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松
(彝良縣種子管理站,云南 彝良 657600)
彝良縣土地面積約2800km,地理位置處于滇川黔三省結合部,下轄16個鄉鎮街道,155個村(居)委會,3131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63.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6萬人,城鎮率為22.8%,是革命老區縣和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1566元。因此,對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
近年來,彝良縣的農村經濟水平穩步提升,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通過大力推廣規范化種植、科學化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方式,逐年提高了糧食產量,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產業結構調整也不斷落實推進,加大天麻、馬鈴薯、蔬菜、核桃等作物的批量種植,取得了顯著成效。天麻科技示范園、天麻國際交易中心順利建成,彝良天麻入選全省綠色食品“十大名品”,榮獲“天麻之鄉”“世界天麻原產地”稱號;累計建成以花椒、核桃、竹子為主的林產業基地6.33萬hm。彝良成功創建為國家級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但由于基礎薄弱,投入有限,人員水平不高導致經濟發展緩慢。
彝良縣屬于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最低海拔524m,最高海拔2780m,山高谷深坡陡湍急,屬中山切割侵蝕地貌,地形零星破碎,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瘠,耕種田地不平整,以山坡地為主,占耕總的面積的96%,大于25度的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40%,耕種難度較大,無法使用大型農用機械進行耕種,只能依靠人畜進行。全縣面積2804km,耕地面積 5.52萬hm,其中水田3866.67hm,旱地5.12萬hm,林地6.99萬hm,園地0.08萬hm。立體氣候突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南干北濕,干、雨季分明,四季分明;農業災害性天氣較多,春旱、伏旱、夏旱較為突出,低溫冷澇,特別是兩頭低溫時有發生。年平均氣溫17~9.3℃,大于10℃有效積溫600~3100℃,因為地勢起伏較大,海拔差異明顯,導致南北氣候迥異,南面氣溫高,雨水少,日照多;北面氣溫低,雨水多,日照少。立體氣候和立體農業較為典型,隨海拔上升形成河谷中亞熱帶、矮二半山北亞熱帶、一般山南溫帶、高二半山中溫帶、高寒山區北溫帶五個氣候類型區。地形地貌、立體氣候、土壤條件和農業災害性天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種植品種選擇困難,種植結構調整和技術指導難度很大,一個鄉鎮往往具有多種氣候類型,需要選擇多個品種以及多項技術措施才行。加上農民基礎差,文化不高,導致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困難,增加了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難度。
由于彝良縣財政收入較低,雖然對農田水利設施、交通設施等基礎建設的投入每年逐步增加,但是仍然無法滿足目前農業發展的需要,全縣的水利設施脆弱,嚴重制約了種植業的發展。
由于經濟落后,信息閉塞,農民整體素質不高,長此以往進行傳統的耕種勞作,耕種水平落后,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難以接受新的栽培播種技術,需要反復進行推廣和指導。
由于受到地勢和氣候原因影響,適合彝良縣耕種的種子品種就不多,而且農民受傳統思想影響,熱衷于耕種糧食,對經濟作物不太重視,而且土地比較分散,加上個體意識因素,影響新品種子大面積推廣播種。
目前農業種植產品及農業深加工產品種類不多,而且規模較小,沒有形成品牌效應,市場占有率也比較低。加上缺乏產品流通和營銷渠道,導致農產品市場需求信息獲取不及時,每年的種植產品的商品轉化率較低,出現產量增長但收入不漲的現象。因而,迫切需要開發農產品附加值并開拓市場渠道,發揮產業優勢,提升農民收入。
我縣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9294萬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31398萬元,財政支出是財政收入的8.75倍;農林水支出107239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24.8%。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資金投入有限,導致種植業結構方式單一,缺乏靈活手段,主要依靠政府部門按計劃進行規劃調整。
農業基礎建設是提升耕種水平的基礎條件,是保障種子存活、高產的前提,但是目前農業基礎建設落后,水利建設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業整體的生產水平低下,嚴重制約著種植業的發展壯大。因此,必須著重加強農田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引水灌溉措施,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同時,深化農村經營體制建設,建立農業生產基地,著重培育和引進適應我縣生態條件的新品種,加強新品種的推廣力度,建立"市場+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調動農戶積極性,形成規模化和專業化種植區域。加大加強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和中低產量田地的改造工作,推廣微型機械使用,減少農戶在坡地的耕種強度,改善農業生產耕種條件,提升農業耕種水平,為種子批量播種創造條件。
優良的種子是種植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培育出優質高產的種子,才能進一步提升農業產量,才有可能調整種植業結構。因此,有必要加強與育種單位合作,進一步加強育種和引種工作,引進更優良的品種,并進行試種推廣。首先,需要增加投入力度,加快加強本地化育種研制工作,培育出適合本地耕種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優良種子;然后,需要從環境相似且已經有成熟品種的地方,引進更先進更優良的品種,進行試驗比較,選取更適合的品種;最后,在反復試驗選取優良高產的品種后,還需要進行審定,避免出現引用不合格種子,調用不合格品種的情形出現,影響種子推廣,審定合格的種子要大力進行推廣,讓新品種盡快用于種植生產,擴大耕種面積,提高作物畝產量。
嚴謹合理的管理,是種子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保障。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后,需要制定符合本地種植業結構調整需要的種子產銷管理計劃,保障供需平衡。進行種子生產和銷售的單位都必須有經營許可證,對沒有許可證,不符合規定進行繁殖,培育種子的行為要堅決進行制止和打擊,規范種子生產和銷售行為。確保市場可以提供高產優質的品種,可以滿足種植需求,確保種子市場穩定健康運行,不影響農民播種耕種。
合格的高質量的種子是種植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種子培育到播種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嚴格控制質量,以提高種子品質為最終目標。只有培育出高質量的優質的種子,才能確保種植業結構合理調整。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在種子培育方面,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首先要加強品種培育和引進的定制化,與品種培育單位和生產單位合作,按照本地生態條件和生產市場要求定制培育適應自然條件和生產市場要求的新品種,使種子的培育和生產趨于規范化、專業化和市場化。
(2)在質量管理體系方面,需要在各個環節加強種子管理工作,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在種子管理部門需要設立職能相對獨立的種子品質檢測檢驗機構,負責本區域內的種子品質檢測和檢驗工作,嚴把種子的質量關,保證種子品質符合要求。要求種子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都要設立質量管理和質量監督責任制,明確各方的權利和責任,各自對種子的質量負責。質量檢測人員要嚴格控制種子品質檢測流程,對不合格的種子進行一票否決。
(3)在質量檢測方面,種子管理部門、種子品質檢測檢驗機構以及從事種子生產經營的單位要建立合規的、完善的、先進的、現代的種子品質檢測實驗室。同時,要對從事種子品質檢測的工作人員進行全面的、多維度的技能培訓,培養他們種子檢測的專業性,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為接下來的種子品質檢測做好保障。還需要按照國家頒發的種子品質檢驗和檢測標準,規范種子品質檢測制度,嚴格按照標準要求劃分和評定種子品質級別,篩選高質量的優質的種子,淘汰處理不合格的品質低劣的種子。
(4)在質量監督方面,及時曝光銷售假冒偽劣種子的違法行為,鼓勵群眾進行積極舉報并給予獎勵。同時,加強種子品質的監管力度,社會上各個相關的職能部門需要聯合起來,共同監督種子市場,經常性或突擊性地檢查,防止假劣種子進入市場,保證市場的種子優質合格,進而保障種植業健康合規發展。
(5)在種子銷售方面,要進行質量保障,規范種子的包裝和商標,實行三包政策。同時,要做好售后保障和咨詢服務。
由于目前種子市場管理水平和種子市場發展不相匹配,根據《種子法》相關規定,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完善種子管理體系,規范種子市場行為,打擊非法種子經營活動,凈化種子市場環境,保障農民合法利益。同時,運用國家提供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建立合規的種子交易市場,扶持銷售規范的商戶形成品牌效應,進一步種子違法生產、銷售行為,提升種子品質標準。
在保障種子品質合格的基礎上,需要不斷調整種植業結構,促進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與典型特色的種子企業的合作,幫助他們解決品種研制過程中存在困難及融資問題,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發展。同時鼓勵他們采取更加惠民的措施,適當降低良種的價格,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最終推動種植業的發展。
(2)加強技術指導,抽調一批技術過硬的技術人員深入基層,加快示范基地建設進度,通過示范效應,帶動企業、合作社、農戶一同參與本地特色品種天麻、馬鈴薯、核桃等的種植,做出品牌,做大做強。
(3)加大農產品深加工,增加產業鏈,著力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比如核桃種植就可以引申出做核桃仁、核桃酥、核桃飲料、核桃油的產業鏈。這樣,不但可以讓附近村子里的閑散勞動力得到轉移,而且可以提高大家的經濟收入。
(4)實施品牌戰略。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把本地的種植產品和深加工產品推向各地市場,創立知名品牌,拉動經濟,提高收入。
(5)加強作物管護。對已經播種成苗的田間要加強管理,制定責任制,落實到人,確保規模化產出。
為了保障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順利進行,必須加大投入力度,需要確保對農業產品的開發財政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做好種植產業招商引資工作,充分利用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從招商引資項目中吸收更多的資金用于種植業的結構調整,把定向扶貧和農業開發的資金相融合,便于獲得更多的效益。有了資金的支持,可以促進新品種的研發,新技術的推廣,新器械的使用。可以全面提升全縣的農業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副產品和深加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度。堅定不移地走企業加基地加農戶的合作模式,引導和鼓勵企業在農村建立生產基地,通過合作共贏方式,與農戶形成穩定的供求關系和利益關系。
在整個種植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始終占據主體地位,他們在承受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風險的同時,也直接享有結構調整的收益。必須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不斷加強引導,改變他們的態度,提升他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確保產業結構調整的順利進行。尊重他們的各項權益,把他們的自身利益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大局統一起來,通過多方面的引導,促使他們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把他們的態度從消極不接受轉變為積極主動配合,把他們的目標從為了滿足生存需要轉變為積極推廣新品種發展經濟需要,把他們的技能由粗放型改變為規模化,促使整個種植業由落后的、傳統的模式轉變為先進的、現代的模式。在具體推行時還需要考慮到市場環境因素,需要科學合理地規劃種植業結構調整,不能輕易以市場價格來確定種植品種,因為市場價格受產品數量影響,常常因為產量的波動而導致價格波動劇烈,應該充分分析本縣的資源優勢和產品特色,圍繞天麻、馬鈴薯、花椒、蔬菜、油料等特色產品進行推廣,有目的、有機會地擴張和占領外地市場。
首先通過生產示范、遠程教育等方式著力提升農業從業者的基本素質,為種植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然后加大玉米、馬鈴薯、特色蔬菜等作物的開發培育力度,以不斷提高產品的品質,提高產品的競爭力,為本縣的糧食持續增產增收提供保障。最后通過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挖掘種植業的發展潛力。同時探索發展本縣的特色農產品,扶持本縣龍頭企業,帶動整體發展,切實提高農民收入,通過打造品牌方式,推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要解決彝良縣目前存在的種植業結構不合理現狀,推進種植業結構健康有序發展,就必須以加強種子管理為基礎,為種植業提供優良高質的種子,保障種植業健康發展;同時不斷增加投入力度,發揮主體作用,加大品牌推廣,進而促進種植業產業結構朝著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