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雨
湖南花鼓戲《補鍋》中著名的唱段《手拉風箱》,采用“反手洞腔”的唱腔進行演唱,具有鮮明的湖南方言特色。該唱段幽默詼諧、動作夸張,靈活地再現了農村打鐵補鍋的畫面,聞之如身臨其境。本文主要從湖南花鼓戲的起源、發展和表演過程中的藝術特色等方面入手,通過唱段中的唱腔特點、方言特點以及演唱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來分析《補鍋》中《手拉風箱》這個作品的演唱風格。
花鼓戲來自中國民間。起于何時已無從考證。現今在湖南省內的花鼓戲,統稱為湖南花鼓戲。但就語言和色彩來劃分,可分為:長沙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岳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種。雖舞臺語言各異,曲調不同,但從花鼓戲風格上,它們的共性多于個性。
花鼓戲最初經歷了地花鼓、草臺花鼓、職業班社三個歷史階段。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符合某個人物的個性,創造一個曲調讓他演唱,花鼓戲里的專用曲調就是這樣來的。清朝末期花鼓戲已蓬勃發展,在農村出現多處花鼓戲班社,并向省城發展,勢不可擋。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省會正式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和長沙市花鼓戲劇團。這一個時期,花鼓戲走向成熟。各地花鼓戲都排演了大型的反映不同階層人物的現代戲,表現面擴大了,表現手段也豐富了。
靠各自原有的正調小調,在反映當代時代特征時略有局限。于是各種花鼓戲之間相互取長補短,以豐富自己的表演手段。花鼓戲的劇目題材仍以表現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民間歷史傳說為主,創作了一批表現現代題材的劇目。長沙花鼓的舞臺語言大部分是長沙語言,但劇目曲調卻融合了各地花鼓戲的不同風格。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這種創作方法譜寫了多部動人的花鼓戲音樂,形成了湖南省花鼓戲音樂的新思路。
花鼓戲《劉海砍樵》中有一個著名的唱段《比古調》,由主人公“胡大姐”和“劉海哥”對唱。該唱段由一字調改編而成,后在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公演,繼而全國流行。此曲的風格容易掌握,但必須咬準長沙話,才能將此曲唱得特色地道。《洗菜心》既是一首民歌,又是花鼓戲中常用的曲調之一,最早是由花鼓戲藝人楊福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將民歌《花鼓戲》改編成的。后來在傳唱中不斷演變和發展,形成了多種風格。湖南花鼓戲眾多代表作品里,《補鍋》中的唱段《手拉風箱》,很多花鼓戲迷并不陌生,該唱段在演唱的過程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手拉風箱》是《補鍋》中的一個唱段。《補鍋》是湖南花鼓戲的經典名作。雖然它不像《劉海砍樵》風靡海內外,但是對湖南花鼓戲有所了解的人一定都接觸過《補鍋》。在當時,舊社會一些不好的思想仍然殘留,人們找對象都要求門當戶對。為了抨擊舊社會的這種不公平現象,塑造一個個圓滿婚姻結局,改變當時畸形的社會形態。《補鍋》藝術創作應運而生。
“詩言志、歌詠言”,在分析這個唱段的過程中,需要對湖南方言的特點進行解剖。《手拉風箱》歌詞中的方言主要來自湖南長沙。普通話有翹舌zh、ch、sh 和平舌z、c、s 兩套聲母。但是長沙方言中大多無翹舌音,一般將“zh、ch、sh”聲母也讀成“z、c、s”。如知(zhī)道讀作資(zī)道;春(chūn)天讀作村(cūn)天;吮(shǔn)吸讀作筍(sǔn)吸。湖南方言將鼻音“n”發成邊音“l”,如你(nǐ)們讀作里(lǐ)們;那(nà)邊讀作蠟(1à)邊。湖南方言中沒有uo、e 韻的字,常把uo、e 統統讀作O 韻,如:哥哥(gēgē)讀作(gōgō);火(huǒ)讀作(hǒ)。《手拉風箱》中的歌詞如“火爐燒得紅旺旺”中的火(huǒ)爐(lú)讀作(hǒ)樓(lóu);“說不服媽媽娘”中的說(shuō)讀作薛(xuē);“跑馬莫怕山”中的山(shān)讀作三(sān);“幫助我的媽媽娘改造舊思想”中的助(zhù)讀作湊(còu);“教育我的媽媽娘”中的育(yù)讀作幼(yòu)。漢字的發音,大多是以輔音開頭的,字頭就是指聲母發音的開頭部分,在我國傳統民族聲樂中將聲母分為五個發音部位即:“唇、舌、齒、牙、喉”,又稱五音。這五大類的發音時,用力部位也要分明,出口不能含糊。湖南方言中常見的字音不清,很多都是由于聲母錯位發音造成的。聲樂是一門音樂與語言相結合的綜合藝術,是一門技術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因此歌唱語言的準確掌握運用,是歌唱技術的重要訓練課程。
花鼓戲的聲腔可分為“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三大類。其中還分了幾小類,雖然他們在類別上有一些區別,但是曲調結構大致是一樣的。前兩類的旋律特點和聲腔格式較固定。后一類的變化較大,旋律、節奏、調式都有明顯的變化,但又基本上保持著原來的民歌結構。花鼓戲的伴奏樂器都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樂器,因此就更凸顯出了花鼓戲鮮明的地方特色。唱段《手拉風箱》是《補鍋》最具代表、最著名的唱段。它在曲調、聲腔、伴奏樂器等方面都是具有鮮明特色的,花鼓戲味很濃,而且是男女主角的經典對唱。這個唱段采用了湖南花鼓戲里反手洞腔唱法,是“洞腔”風格的代表作,用G調演唱,5 2 弦演奏,稱為“反手洞腔”。在演唱這個唱段時,需要特別注意大量的休止,演唱者除了要有高超的演唱技藝外還要特別注意其音準、節奏,規范唱法。
花鼓戲的題材,大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是非常貼近廣大普通人民的生活的。花鼓戲作為湖南的一種地方戲曲,具有濃郁的湖南風味。劇中,李小聰的吆喝“補——鍋——啊”,就非常地生活化。戲中的臺詞和唱腔也非常具有湖南特色,唱腔簡單,曲調也易于記憶。比如,音樂響起的時候,李小聰挽起袖子,準備補鍋。第一句,“手拉風箱,呼呼響,火爐燒得紅旺旺。”蘭英憑想象,好像前面就有一個灶臺。手上做著拉風箱的動作,一推一回,還要唱詞,臉上顯示出開心的表情。李小聰則在一旁(模仿)撿拾柴火往火爐里送。第二句,“操作要留意(啊),當心手燒傷。”唱到這時,李小聰(假裝)差點被燒到手,然后蘭英慌忙拿起李小聰的手,焦急地看看有沒有受傷。在音樂過門的時候,李小聰做著手拿鐵錘,捶鐵鍋,做補鍋的動作。“(蘭唱)拉呀拉,(聰唱)補呀補,(蘭唱)拉呀拉,(聰唱)補呀補。”蘭英做著拉風箱的動作,李小聰做著補鍋的動作,兩人一唱一和,好不快活。
整個唱段在演唱過程中,道具就只有一個鐵鍋和一個小風箱,其他如拉風箱的桿子、補鍋的錘子、柴火和水等等都是靠演員憑空想象并用身體本身的肢體動作表現出來,可以說要表演出這種嫻熟自然的狀態實屬不易。花鼓戲的語言是直接從生活中提煉加工而成的,因而具有很強的動作性。觀眾在看的過程中,仿佛真的置身于補鍋的情境中。
因為觀眾是通過自己的聽覺和視覺來欣賞表演的。故而需要將情感融入作品。首先,需要充分對角色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只有很好地了解角色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然后,抓住角色在故事中的心理活動特征,將情感融入情節,融入當時的環境,要演出勞動人民的那種樸實,避免只唱不演。
舞臺表演借助道具服裝,通過良好的肢體語言以及豐富的面部表情來創造。這也充分說明了舞臺表演的重要性。
通過對《手拉風箱》的研究,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該劇給人們精神上帶來的現實啟發。湖南花鼓戲博大精深,地方特色鮮明,是湖南文化的重要標志。讓湖南花鼓戲這種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源遠流長是我們的責任。通過對花鼓戲《補鍋》中《手拉風箱》的探究,我們熟悉了在演唱這個唱段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方面。對于湖南本土的戲曲文化,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利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現代人的生活品質,陶冶現代人的性情。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繼續效力于當代,將這些藝術瑰寶繼承和發展創新,是年輕一代需要努力去做的。
[1]川調,或稱正宮調,即弦子調,大筒、嗩吶伴奏,曲調由過門樂句與唱腔樂句組成,調式、旋律變化豐富,是花鼓戲的主要唱腔。
[2]最初,此種曲調僅用鑼鼓伴奏,人聲幫唱尾腔,以此得名為《打鑼腔》。它來源于哼歌子及勞動歌曲。有些曲牌是從人們悲痛哭泣時產生的音調發展起來的,辦喪事時唱的夜歌子、孝歌子、太喪歌,大多與打鑼腔的音調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