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玉祥
揚劇研究所創排了多部藝術性與思想性俱佳的精品劇目,主要演員李政成也成功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白玉蘭主角獎等大獎收入囊中。在人才培養方面,該所多位學員在中國戲曲小梅花獎、“江蘇戲劇獎·紅梅獎”的比拼中斬獲殊榮,成為全省乃至長三角地區戲曲梯隊人才培養工作中的楷模。作為市級地方戲曲院團,揚劇研究所取得如此成績,值得深思。
近20 年來,揚劇及其劇團,在變革中創新,在擔當中作為,為新時代小劇種的發展提供了范式。本文從劇團的精品劇目創作與人才培養縱橫兩個方面論述,研究二者相輔相成的重要關系。
如果說《金龍與蜉蝣》《西楚霸王》《武訓先生》是淮劇名家梁偉平“都市新淮劇”系列三部曲,那么自2004 年至今,《史可法》《縣長與老板》《衣冠風流》《不破之城》《鑒真》等五部作品,可稱為李政成在揚劇藝術發展新時期所呈現的“五重唱”。這五部作品,使揚劇這一劇種的藝術價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五部作品,使揚州市揚劇研究所聲名斐然;這五部作品,也使李政成從舞臺上的稚嫩,迅速成長為頗具儒雅風范的文武全才。這五部作品,除去現代戲《縣長與老板》,另外四部古裝劇都蘊含豐富的揚州元素。
劇目中,主要人物史可法、謝安、鑒真分別在歷史的不同時期與揚州際遇,最終在揚州寫下雖敗猶榮的人間佳話,或留下“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動人傳說,亦或是說出“是為法事何惜身命”的萬丈豪情……總之,他們都是揚州古城燦若星河的歷史記憶里值得銘記和頌揚的先驅。揚劇表現的這些先賢身上優秀的傳統人文品質,在新時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觀導向,值得弘揚和傳承。
戲曲是講究唱念做打的藝術,這一藝術的是通過角兒完成的,所以戲曲又是角兒的藝術。作為地方院團特別是傳統地方戲曲的院團,衡量其水準高低的重要參照便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角兒的藝術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揚劇藝術的領軍人物,梅花獎與白玉蘭獎得主李政成對揚劇精品藝術新劇目的飾演,不斷促成精品劇目的形成,精品劇目又不斷助力角兒李政成的藝術發揮。誠如戲曲大師裴艷玲先生所言:“政成能有今天,要感謝揚州,是揚州這座城市培養和塑造了他。”與之相對應,政成在這些原創精品劇目中所竭力致敬的揚州賢良,或許源自于他對家鄉揚州自然而然的情懷和眷戀,依然還是他作為當今揚劇藝術領軍人物所秉持的那份對家鄉似海恩情的反哺和回報。
在全力創排精品劇目的同時,揚劇研究所也在進行著有效的梯隊人才的培養與建設。2007 年,該所面向蘇中與蘇北地區招收了三十余名學員,在揚州市文化藝術學校進行為期六年的全日制中等教育學習。2014 年,在中國戲曲學院的鼎力支持下,更是首開業界先河,共計選送13位學員經過選拔與考核,取得了當年中國戲曲學院多劇種本科班的錄取通知書。如今,經過四年的北上求學,他們都順利回到了揚州,在揚劇舞臺上寫就屬于他們的青春。這些學員在“京昆打底”的要求下,日復一日地接受著形體和身段的基本功訓練。就揚劇傳統唱腔的學習方面,揚劇研究所的學員們同樣得到了不遺余力的培養。授課的有揚州文化藝術學校老師們,還有葛瑞蓮、孫愛民、王瑞如、趙紫君、王海、汪琴、楊國斌、祝榮娟等眾多揚劇名家。在這批學員的成長道路上,幾代揚劇人都傾注了巨大的心血。揚州文化藝術學校聯合揚劇研究所,與大多數地方劇種的教學內容有所不同,為使學員的天賦得以充分發揮,開設了多門武戲的初、中、高級教學課程。在部分課程里,岳小亭、李政成等名師親自上陣。學員業務能力取得了快速突破。功夫不負有心人,游佳琪、徐夢雪、張藝謹、王紫薇、汪媛等如今都已成長為江蘇省內頗具影響力的后起之秀。他們基本能嫻熟地駕馭《林沖夜奔》《石秀探莊》《三岔口》《白水攤》《艷陽樓》《周瑜歸天》《挑滑車》《通天犀》等武生行當的傳統老戲。他們在第五到第八屆的江蘇戲劇獎·紅梅獎的角逐中相繼收獲了屬于自己的金銀銅獎。在2018年“東方之韻·梨園舞薈——長三角地區中青年戲曲演員武藝展示”活動中,有數人取得了十佳選手獎,贏得業界人士的一致好評。近期,在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的專場展演上,青年演員游佳琪以一段身手不凡的《三江越虎城》征服了在場的觀眾,再一次為揚劇研究所的武戲特色課程增光添彩。
近年來,揚劇研究所不惜重金,與國內高水平的編劇、導演、音樂創作團隊合作,使得揚劇藝術的藝術層次產生質的升華。該所長期聘請范繼信(已故)、黃小午、胡錦芳等京昆老藝術家作為藝術指導,系統提升研究所全體演員的形體、身段及舞臺表現力。揚劇研究所也積極為青年演員尋找角色,創造參演舞臺,眾多演員也積極隨劇組奔赴祖國大江南北進行展演。該所依據重點劇目的投入配置,為青年演員專程創作編排了《七巧環》《追魚》兩臺全本古裝大戲。日常傳統劇目的巡回演出中,本著傳幫帶與以老帶新的初衷,該所復排了《玉蜻蜓》《恩仇記》《王寶釧》等傳統古裝戲,積極安排優秀青年演員與現役國家一級、二級演員在基層一線同臺搭檔。應該說,不論在大城市的劇場演出,還是在田間地頭的匯報演出,揚州市揚劇研究所的青年演員們都得到了充分的成長。揚劇研究所不僅專注于對下一代戲曲演員的培養,而且在樂隊梯隊人才的打造上同樣有著領先同業的作為。該所依托揚州市文化藝術學校已成功招收十余名專業從事器樂演奏的學員,現已能夠按照整套樂隊陣容的規模進行人員的“排兵布陣”。更值得一提的是,為提高梯隊樂師的能力,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揚劇研究所聯合揚州市文化藝術學校,聘請了國際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揚劇二胡及揚劇音樂領域的旗幟人物盧小杰先生擔任客座教授,進行下一代樂師的培訓工作。2019 年,在文旅部公布的“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戲曲類專項扶持計劃中,教師盧小杰、學生王安琦成為江蘇省唯一入選“名家名曲——當代戲曲音樂名家收徒傳藝工程”的師生代表。以王安琦為代表的新一代揚劇樂師們,正在盧小杰先生的悉心指導下茁壯成長!
隨著后起之秀們不斷地成長,古老的揚劇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相信在未來的時光里,揚州市揚劇研究所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突破與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