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新聞傳播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文章結合我國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背景,采用訪談分析法,了解智媒時代媒體行業的需求和配置。采用調查問卷分析法了解新聞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實踐平臺建設四個方面的現狀和問題,梳理新聞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需求脫節的原因,得出需根據媒體需求制定校本人才培養目標,構建“新聞+擅長領域”課程體系,打造立體化新聞教育實踐平臺的結論,旨在幫助高校及時把握行業動態,根據各自特點與優勢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縮小學界與業界之間的距離,進而緩解供需矛盾,培養傳媒行業真正需要的人才,為架構符合智媒時代需求,適應行業發展大勢的新聞傳播人才校本培養模式提供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新聞傳播人才;媒體需求;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02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湖南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智媒時代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A18
智媒是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等技術與傳媒業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型媒體形態,即數字媒體。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新聞傳播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架構符合智媒時代需求,適應行業發展大勢的新聞傳播人才校本培養模式成為新聞院校的當務之急。
根據媒體對新聞傳播人才提出的共性化需求,制作問卷調查表,對湖南工業大學新聞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問卷結果如下。
(一)技術需求
學生對“新聞工作者所需的技術”的熟悉程度調查顯示為:對“Premiere視頻剪輯技術”不熟悉為32.5%,非常不熟悉為46.1%;對“數據可視化技術”不熟悉為38.2%,非常不熟悉為39.8%;對“數據挖掘技術”不熟悉為38.7%,非常不熟悉為22.8%。由調查數據可知,對于這三項技術大多數學生的熟悉程度都非常低,因為它們都是新技術,很多高校所開的數據庫技術基礎課程都是純粹講授理論知識,許多授課教師自己也沒有實操經驗。這兩年H5、人工智能、無人機航拍等技術也在媒體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大型媒體已經將這些技術融入了日常工作中。因此,媒體招聘往往更青睞計算機或者人工智能專業的學生。一般高校新聞專業都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一是沒有實踐操作的師資力量,二是沒有機器和實驗設備。懂這些技術的學生都是在實習時接觸過或者向實習單位的前輩請教學習過,說明新聞教育在技術方面與媒體行業的發展要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而“網頁制作技術”與前面三項技術指標存在較大反差。因為很多學校都開設了網頁制作技術這門課程,教這門課的教師也都實踐操作過,專業實習時很多學生都在新媒體學習了一段時間,所以對這方面的知識非常熟悉。
(二)技能需求
學生對“新聞工作者所需技能”的熟悉程度調查顯示,新聞寫作能力只有51%的人熟悉,因為新聞寫作能力和寫論文不一樣,新聞寫作除了要保證真實性,還要突出趣味性,能吸引受眾,這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高校開設的新聞寫作課程主要教學生一些新聞體裁的寫作技巧,新聞采訪技能則需要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生對“攝影和視頻拍攝”技能掌握得比較好,基礎的攝影和視頻技巧都在新聞攝影這門課程有所涉獵,但要想制作出技術含量高的攝影和視頻作品還需要不斷摸索和操練。學生對“倫理判斷能力”“新聞策劃技能”“活動執行技能”這幾項也比較自信,畢竟經過專業訓練的他們相對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還是占有一定優勢的。
(三)擅長領域
新聞內容豐富多彩,新聞專業的學生不一定擅長每個領域的新聞報道。比如對經濟新聞的報道,大多數學生很擅長經濟消息和通訊方面的報道,但對經濟調查報告和經濟時事評論則不那么得心應手。調查顯示對“經濟新聞”不熟悉的學生為19.7%,非常不熟悉為15%。另外一個原因是,新聞媒體“以招收新聞專業畢業生為主”的慣例已經完全被打破了。2020年12月2日,人民日報發布2021年應屆高校畢業生校園招聘公告,在采編業務和綜合管理這兩類崗位上設置了85個崗位,擬招聘85名工作人員 [1],其中采編業務崗位共招聘56名工作人員,有14個崗位不限專業,42個崗位有專業要求。其中一個采編崗位只要求是文藝學、古代漢語或者現代漢語的碩士專業的學生,其他41個崗位幾乎每個崗位都可以是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但也可以是其他專業的人,比如中國語言文學類、經濟學類、理工類、金融學類等專業,沒有一個采編業務崗位是只招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不過涉及新聞傳播學類和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的采編崗位最多,新聞傳播類專業的最大人數是43人,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的最大人數也是43人,說明學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的學生和學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學生在這次招聘中受歡迎的程度是一樣的。其次是經濟學類,受歡迎程度只是略小于新聞傳播學類和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的學生。在社會招聘中,深度報道記者、報紙編輯記者、資深視頻編輯、記者崗位,也不是僅限新聞專業的學生。從2021年人民日報的招聘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校園招聘還是社會招聘,新聞媒體“以招收新聞專業畢業生為主”的慣例已經完全被打破了。所以建議高校構建分類模塊課程教學模式,以“新聞+擅長領域”的模式進行分類教學。
根據社會需求制定符合自身定位并且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湖南工業大學培養新聞人才的第一步。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相統一
智媒時代新聞報道衍生的新傳播形式有:無人機航拍新聞素材,機器人撰寫新聞,傳感器獲得數據信息,VR全景式新聞報道等,與這些新興技術相關的工作,人民日報都是通過綜合管理崗位的人工智能和計算機類專業的工作人員完成的,而不是采編崗位的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工作人員。根據采編崗位職責,新聞傳播學類學生主要需要掌握:新媒體、融媒體、版面編輯、新聞策劃、新聞采寫、視頻剪輯、圖片制作、新聞評論等技能。從人民日報招聘采編人員的職責和要求來看,借鑒美國的經驗以實務訓練為本位,注重業務技能的訓練,采、寫、編、評等基礎業務課程,來完善湖南工業大學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體系應該是大有裨益的。培養滿足業界需要的新聞從業人員,為傳媒事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是湖南工業大學新聞教育的首要任務。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中,應明確目標定位,凸顯與社會需求同步的辦學理念,保持人才培養與傳媒市場需求的“適銷對路”。
(二)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辦學特色
湖南工業大學是省屬高校,坐落于美麗的湖南株洲。雖然新聞專業辦學歷史不長,但包裝設計專業歷史悠久,聞名全國。湖南工業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計算機、人工智能、法律等學科在省內優勢明顯,所以湖南工業大學可以充分依托這些學科優勢,實現新聞學與包裝設計、漢語言文學、計算機、人工智能和法律等學科的融合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側重培養學生掌握新聞傳播學、文學、人工智能或法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以新聞學為核心,培養兼有其他專業知識的復合型新聞人才。人才培養目標不是模仿和攀比,只有結合自身實際,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專業課程體系可以看出所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基本情況,也可以看出專業教育特色。若想培養的新聞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及促進新聞傳媒業的發展,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是關鍵。湖南工業大學新聞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如下。
(一)通識教育課程
湖南工業大學新聞專業通識教育課程共計34個學分,占總學分的19.99%,其中必修課28個學分,選修課6個學分。必修課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體育和大學英語等課程。與思想道德教育相關的課程開了6個學期,大學英語和體育各開了4個學期,這些課程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新聞傳播后備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專業教育
專業教育是指讓大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的教育。湖南工業大學新聞專業開設了13門學科基礎課,25門專業課,其中19門是專業必修課,6門是專業選修課,學生從6門課程中選學3門即可。課程有三個特點:第一,與新媒體相關的課程設置過少,只占總課程的7%;第二,專業理論課程學分比專業實踐課程高出41.18%,專業課程趨于理論化的趨勢明顯;第三,必修課占比過高。湖南工業大學新聞教育課程體系中必修課的學分比率為92.94%,比例過高的必修課使得學生教育背景相似,無法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個人學習規劃,實現個體的差異化發展。
(三)實踐課
實踐類課程比例偏低,僅占總課時的29.41%,導致新聞教育與媒體需求存在一定的距離。比如學生對數字媒體技術的熟練程度僅為21%。甚至還有2.7%的學生覺得自己對于采訪與撰寫很不熟悉,進入媒體工作時不能及時上手。如果能夠適量增加新聞專業的實踐課時,這些問題說不定能迎刃而解。
(四)合理構建新聞教育課程體系
1.調整理論和實踐類課程比例
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業務實踐能力對于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必備的。但目前,湖南工業大學新聞專業培養的人才與媒體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不強,因此很有必要適當減少理論類課程,增加實踐類課程。比如增加Premiere視頻剪輯技術、H5技術和可視化技術等相關課程。
2.構建分類模塊課程教學
目前湖南工業大學新聞專業的學生總共開設了57門課程,兼顧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教學內容大而全。但有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是過分貪大求全,結果學生什么也學不精,處理小而淺的采訪還可以,但是一遇到專題性專業報道就露怯。二是比例過高的必修課使得學生教育背景相似,無法實現差異化發展。智媒時代需要多元化的新聞人才,推進新聞學與其他專業的融合進行模塊課程教學很有必要。湖南工業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計算機、人工智能、法律、財經、體育、包裝設計等學科在省內外有明顯優勢,尤其是包裝設計和人工智能專業可以依托學校的這些學科優勢,實現新聞學與包裝設計、漢語言文學、計算機、人工智能和法律等專業的融合。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愛好和未來發展方向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塊進行學習。比如,以后希望從事與新媒體相關的工作,對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新聞+計算機或人工智能模塊的課程;以后希望從事文字工作或記者編輯之類的工作,對漢語言文學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新聞+漢語言文學模塊的課程;對財經感興趣,并且希望自己在這方面有所建樹的學生,可以選擇新聞+財經模塊的課程等等。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和興趣選擇自己擅長的模塊進行學習,能夠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和積極性,更易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型記者,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既有差異化特色又符合時代需求,也彰顯了學校特色。
新聞學專業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學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了解自己是否掌握了書本知識。湖南工業大學的實踐教育平臺有校內和校外兩大平臺。
校內創辦了湖南工業大學報刊,開辦了校內廣播電臺、微信微博等校園媒體,近兩年也花重金建設了一個多功能演播廳。希望以后能在校內開展工作坊教學模式,以案例教學和小組研討的形式組織學生生產新聞作品,提高學生的媒介實務能力。
校外不僅加強了與株洲日報、株洲晚報和株洲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的合作,也加強了與新媒體的合作。每年都會派一部分學生到新媒體單位實習,也把實踐課程開到了有智能編輯部的媒體單位,在媒體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讓學生實戰實練,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另外,還開展校企合作,與那些生產機器人、無人機、傳感器的企業合作。對于這些高科技產品,一般情況下作為未來記者的學生只需懂得如何操作,實現人機合作即可,比如無人機航拍新聞素材、機器人撰寫新聞等。因為這些新的傳播工具涉及的相關工作一般都是由人工智能和計算機類專業的媒體工作人員負責,而采編崗位的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工作人員一般情況下只需懂得如何操作這些機器,促進人機合作。人機合作是智媒時代的發展趨勢[2]。
湖南工業大學新聞系有專業教師11名,其中博士3名,教授3名,副教授3名,具有媒體從業經歷的教師2名。在講授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如新聞學原理等,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或者教授更有優勢[3]。但新聞教育是多元的,既需要理論基礎扎實的高水平教師,又需要擁有豐富媒體實踐經驗的教師完成新聞策劃、新聞采訪、新聞攝影等實踐課程的教學任務。所以聘用新聞媒體從業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到新聞系上實踐課是科學建設新聞專業師資隊伍的第一步。其次,在校內組建模塊課程教學團隊。跨學科模塊課程的構建,至少需要涉及兩個學院的專業教師共同組建。例如,人工智能專業模塊,新聞類專業知識的課程由本學院教師負責,而人工智能專業知識則需要聘請人工智能學院的教師來授課,因此,需要在校內組建模塊課程教學團隊,與其他學院開展互動交流,獲取師資支持。
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只有充分了解智媒時代的媒體需求,科學建設新聞專業師資隊伍,根據需求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新聞+擅長領域”課程體系,打造立體化新聞教育實踐平臺,保持與業界的同步發展,才能使培養出來的新聞傳播人才更好地適應新聞傳媒業的要求,促進新聞傳媒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人民日報社2021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公開招聘[EB/OL].人民日報社公開招聘系統-校園招聘,http://hr.peopledaily.com.cn/Recruitment/site/index.html,2020-12-02.
[2] 潘曉婷.未來已來:智媒時代需要怎樣的新聞傳播人才[J].中國編輯,2018(4):46.
[3] 宋東強,梁雨萌,楊浩.媒介融合時代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采寫編,2019(3):19.
作者簡介 賀文峰,博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