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我國的媒體格局,網絡新聞編輯正在由新媒向智媒轉變。文章分析智媒時代的特征,主要有海量信息即時分享、個性化推薦和機器智能化三點。在此基礎上,文章探討在智媒時代網絡新聞編輯面對的智媒運作催生海量同質信息、私人化定制促使權利讓渡以及人工智能提升編輯工作難度三個挑戰。文章認為,新技術發展必然會對從業人員素質提出新要求,從轉換思維、專注社群和駕馭算法三個方面提出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完成轉型升級的路徑,包括提升人機協作能力、提升用戶服務意識和提升科技倫理素養,旨在為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的轉型升級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智媒時代;網絡新聞編輯;新媒體;轉型;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143-03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技術(AI)在互聯網信息生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媒體格局。既有網絡新聞編輯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智媒時代的要求,在新媒體蓬勃發展、智媒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網絡新聞編輯的工作模式也必然要隨之進行轉型創新。智媒時代具有哪些特征?智媒時代對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提出了什么樣的挑戰?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又該如何完成轉型升級?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詳細論述。
(一)海量信息即時分享
智媒時代是一個“萬物皆媒”的泛媒化時代,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信息的連接已經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互聯網信息連接的維度開始擴張,從物理世界到心理世界的連接,從現實世界到虛擬世界的連接。智媒體擁有更加高效的信息處理速度,能夠承載海量的信息內容,在泛媒化的連接網絡支持下,實現了信息的即時分享。海量信息的即時分享意味著巨量數據的產生與處理,而數據正是智媒體的核心要素,如今的媒體智能化發展是以大數據技術來驅動的,智媒體的技術基礎便是對數據進行有效利用,充分發揮數據在媒體傳播領域的應用價值。未來的媒體必然是智慧媒體,智慧媒體必然是以大數據為引擎??偠灾瑪祿球寗游磥砻襟w產生新的生產與傳播模式的根基。
(二)個性化推薦
智媒體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能夠精準描摹用戶畫像,實現個性化推薦的分發模式。智媒體通過大數據技術對不同場景數據進行采集、分析,選擇適配的傳播內容和傳播入口,再運用算法推薦進行信息的精準投放,將信息流、服務流和情感流融為一體。以微博新聞的傳播為例,每一位受眾(平臺用戶)閱覽了哪篇新聞、關注了哪個賬號、點贊了哪篇報道、發表了什么樣的評論等,都會實時生成數據日志,平臺會根據這些數據對用戶偏好進行分析,然后把用戶可能感興趣的新聞推送給他?!爸敲襟w采用的是信息互動傳播,知識信息的生產者不僅向客戶端傳播推廣知識產品,同時也可以隨時得到寶貴的讀者反饋”[1]。個性化推薦的基礎是用戶畫像的精準描摹,以此為基礎可以實現傳受兩方的有效互動,受眾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傳播者可以提供更加精準的信息服務。
(三)機器智能化
智媒時代采用人工智能技術重構信息生產與傳播,人的智力不斷灌入機器上,機器延展了人的智力,擁有了更強的智能性。早在2012年,《華盛頓郵報》就著手研發了名為“Truth Teller”的實時新聞核查項目,它能全程審閱新聞稿件中的所有語言文字信息,再將這些數據內容和專設的打假數據庫進行核查對比。從2015年開始,國外的知名媒體便開始使用Blossom、Heliograf、Quakebot、Wordsmith等AI寫稿機器人。再來看國內的情況,騰訊2015年時開發了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新華社于2017年便進行了基于媒體大腦的MGC(機器生產內容)視頻新聞自動化生產,為新聞領域的智能化媒體內容生產打開了局面,新華社還在2018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展示了自己在智媒技術上的最新成果——全球首個AI合成主播??偟膩碚f,人工智能機器人已經開始了智能媒體時代的媒體實踐,并且正在重塑整個泛內容媒體生產線的全鏈組織形式和媒體機制。
在媒體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新聞編輯也經歷了從傳統媒體編輯向新媒體編輯的過渡。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一般負責官方微博號、微信號、抖音號、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的網絡新聞的采編、運營與維護。新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對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素質提出新要求,如今網絡新聞編輯正在由新媒向智媒轉變,編輯工作者需要有新的技能和觀念才能適應發展形勢。
(一)智媒運作催生海量同質信息
智媒時代,新聞媒體紛紛引進了智能編輯部,將人工智能引入新聞全鏈路,著力采集、生產、分發端的智能化升級,打造“素材采集—生產加工—新聞產品—內容審核—傳播—受眾反饋”的全流程、全智能AI新聞業務鏈。比如對2018年世界杯的報道,新華社充分依托自己的智能編輯部系統,歷時31天的時間里,制作了短視頻新聞3.7萬條,耗時最短的一條新聞僅用6秒,充分展現了智媒時代新聞產品的強大產能。對于媒體機構來說,只需要付出一定量的資金,就可以獲得相應的人工智能技術成果,然而算法是沒有智慧的,它只是機械地執行代碼程序,這導致生產出了大量相似的同質化信息,尤其是那些使用了同一種智媒產品的媒體,這種現象更為嚴重。今天很多媒體都使用了寫作機器人,寫作機器人可以隨時抓取全球媒體資訊,只要搞出一個大新聞,這個機器人就會四處查資料,生成一個新聞短訊。這種自動生成的文章雖然速度快,但是依托算法的文字加工模式必然催生大量同質化信息,嚴重損害新聞的豐富性、多樣性。
(二)私人化定制促使權利讓渡
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的業務主要分為兩類:第一,網絡新聞的采編,負責內容的生產,包括新聞選題、信息采集、信息加工、稿源組織、內容修改等,主要扮演內容生產者的角色;第二,管理、運營和維護各種新媒體平臺,掌握每種傳播平臺的特點,能夠準確研判不同平臺適合投放什么樣的新聞產品,做好相應的內容策劃??傮w而言,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遵循的是私人化定制的用戶中心原則,而智媒技術加重了編輯的權利讓渡現象。比如對一個連續發生多日的新聞事件做專題,通過人工智能就能夠將重要節點自動分析出來,并且在這些節點上自動生成一個子事件標題。根據人工智能做出來的關鍵節點,正是基于人工智能對用戶需求和偏好的分析,甚至可以針對不同的用戶推送不同節點上的新聞內容?!疤貏e是在搜索、歸納、分類原始新聞素材方面,可以同步實施用戶分析,根據算法為用戶提供相關搜索內容”[2]。智媒時代新聞從生產端就開始對接受眾需求,提供更加個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務。這就導致原來需要編輯人工分析的內容現在逐步移交給了人工智能,形成“權利讓渡”。
(三)人工智能提升編輯工作難度
人工智能引入新聞編輯業務流程中,在采集環節利用智能監測系統能夠超早期記錄突發事件、發現新聞熱點,應用智能采集系統隨時發起現場新聞直播,而且可以同步傳輸文字、語音、照片、短視頻等各種形態的媒體素材;在生產環節,使用智能化工具和平臺對新聞素材進行自動分類和標引,智能化生產文字、圖片、AI主播視頻、短視頻、地圖新聞、數據新聞、衛星新聞、VR、AR等全媒體產品;在分發環節,基于用戶畫像技術實現對象化精準推送,比如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采用智能編輯部的“媒體大腦”推出《一杯茶的工夫讀完6年政府工作報告,AI看出了啥奧妙》,通過AI將跨度6年時間的政府工作報告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進行自動化對比解析,得出精確的分析報告。雖然目前人工智能對語言文字和對知識的理解推理上還有所不足,但是對于一般性的新聞寫作來說,人工智能都可以解決。由此看出,“新聞編輯如若想要繼續在這一行業長久地生存并發展下去,就需要與人工智能共同進步,轉向更加高深的新聞生產專業化領域”[3]。所以,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需要轉換新聞創作的思維方式,媒體智能化最終是為人賦能。
在某種意義上,對于網絡編輯來說,媒體智能化發展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機遇,因為人工智能技術替代的是編輯工作流程中那些機械化、重復性的工作環節,這種替代節省出了更多的人力,從而讓人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來做更有意義的工作內容。網絡新聞編輯要適應這種媒體生態的變化,不斷探索網絡新聞的發展趨勢,重新定位自己。
(一)轉換思維:提升人機協作能力
智能媒體時代,人工智能產生的同質化內容會加重用戶的信息繭房困境,因此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必須凸顯自己的主體作用,強化新聞內容的深度與專業性,側重于調查性報道、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人工智能主要在信息媒體領域發揮作用,那么編輯就應該在意義媒體層面彰顯力量。網絡新聞編輯必須提升自己的人機協作能力,轉向內容層面的深度開發。
首先,向智能思維轉換。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應從思想上融入智媒時代,在工作中充分掌握并利用智能技術,優化新聞編輯業務流程中的各個環節,提高新聞的質量水平和時效性。比如尋找新聞熱點,人工智能可以對全網進行搜索、統計和追蹤,但是無法預判和聚焦,而編輯則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作出判斷。
其次,向質疑思維轉換。對于人工智能既要重視又要質疑,目前智能媒體的運作還不具備百分之百的可靠性。當然只有先理解才能后質疑,作為一名新聞編輯必須在深度了解智能技術的基礎上,以合理的質疑精神來檢視網絡新聞編輯的各項業務活動。
最后,向數據思維轉換。智媒時代,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要實現與人工智能的協同,“數據思維”是必須具備的。對于新聞編輯而言,各行各業的資訊信息中存在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但是依靠人工來采集和分析是效率很低的,利用人工智能輔助編輯實現信息數據的自動化采集并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些數據可以有效指導新聞的生產與傳播。
(二)專注社群:提升用戶服務意識
在新媒體傳播中存在一個典型的現象,那就是以內容為媒激發圈層聚集?!斑@就需要網絡新聞單位通過點對點方式開展好新聞定制服務,為不同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新聞信息服務,讓其獲得差異化的新聞瀏覽體驗”[4]。那網絡新聞的發展方向之一便是為社群受眾提供專業的服務,新聞內容的針對性會越來越高,網絡新聞編輯在智媒時代必須以內容為媒探索全新領域,激發社群的形成。智能媒體在此過程中所提供的關鍵性資源是關系資源,能夠利用智能傳播整合多方資源,進而形成特定圈層的聚集,這些圈層往往有著不同的政治、商業、文化、教育等屬性標簽,體現出千行百業的不同受眾的價值訴求。智媒的應用技術要服務于這樣一種關系的匹配,網絡新聞編輯必須適應這種社群關系的傳播條件,提升自己的用戶服務意識。
在關系媒體中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人的作用,新聞編輯應在社群維護中發揮主導作用,這就意味著編輯不僅僅是內容生產者,還要做好傳播活動的組織管理,為用戶提供專業的信息服務。比如人民日報在2020年1月到3月新媒體用戶增長4855萬,因為其在抗疫報道中高度體現服務意識,人民日報新媒體精準把握公眾的信息需求,根據新媒體用戶的信息焦慮反饋情況,第一時間發布新聞信息,及時為他們疏解焦慮。與此同時,人民日報新媒體還專門設置了“征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求助者信息”平臺,以此來接受群眾的網上求助,用媒體的力量為大眾排憂解難,得到廣泛肯定。因此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在智媒時代要提升服務意識,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把握某一圈層受眾的新聞需求,分析、整合當下的新聞熱點,做好與社群受眾的互動,接受他們的反饋。
(三)駕馭算法:提升科技倫理素養
國內外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開始使用人工智能開展新聞編輯工作,特別是在關于重大自然災害報道、社會熱點報道中,可以在數分鐘內實現新聞信息的整理與編輯,人只需要負責審核和分發。但是必須強調的是,智媒時代的人機協作中居于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人。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業務必須強化人的把關作用,將正確導向融入算法,讓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成為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的得力工具。
在媒體智能化的推進過程中,編輯要樹立以人為主導、機為輔助、算法也有導向的思維意識,編輯要發揮自己的把關作用,防止技術至上論的錯誤認識。媒體從業人員要建立算法素養,把控基于算法的種種社會價值與價值模式。首先要明確“我為決策者”,即意味著“我”駕馭算法。人工智能的運行規則由程序設計師主導,新聞內容的價值判斷由編輯主導。然后,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要提升自我的專業能力,實現工作轉型。從業人員必須明白,凡是能被機器替代的工作內容,對人而言便不再具有提升的價值。新聞編輯必須主動探索新技能,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創造性的工作,把最寶貴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充分利用各種工作和學習機會,打造自己的多維度競爭力。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升級推動下,我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步入了智媒化階段,這預示著誰在智能化領域占得先機,誰就能掌握媒體變革的主動權。面對這樣的變化和挑戰,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必須完成自我升級與轉型,適應現代化網絡新聞編輯業務的發展形勢。
參考文獻:
[1] 劉江霞,朱瑩.智媒時代科技期刊編輯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編輯學報,2021(6):620-624.
[2] 關秀峰.智媒趨勢下新聞編輯思維的轉向與拓展[J].傳媒論壇,2018(22):32-33.
[3] 宋恒蕊,張合斌.智媒趨勢下新媒體網絡新聞編輯的轉型[J].新聞愛好者,2020(4):75-77.
[4] 何菲菲.新媒體背景下網絡新聞編輯的創新策略分析[J].記者搖籃,2021(9):16-17.
作者簡介 劉宇琳,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