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紙媒的生存空間受到越來越大的擠壓。在新媒體背景下,行業新聞采寫發生了諸多變化。文章采用文本研讀、實例分析、對比研究的方法,從《中國貿易報》近年來刊登的報道、制作的優秀版面入手,分析行業新聞在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方面的變化,得出部分行業報通過對原有的采寫加以改進、行業報呈現新氣象新面貌的結論。文章認為,新媒體改變了媒體與受眾的關系,改變了媒體的話語方式,當前環境對行業報提出了較高要求,從業者只有改進報道寫作方法,才能適應當前的變化。文章提出行業報應當做到“獨家認識和表現”、密切關注企業動作和行業動態、精心制作特色行業報新聞標題、適應受眾的閱讀習慣等建議,旨在為行業報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一些思路,高效傳播行業特色新聞。
關鍵詞:新媒體;行業新聞;創新;融合;新聞采寫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155-03
越來越多的受眾通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獲取信息,紙媒的生存不容樂觀。行業報以特定行業讀者為受眾,具有專而精的特點。作為中國報業體系的重要類別,行業報也面臨著困境,其中之一就是閱讀率下降。面對惡劣的環境,部分從業者開始思考未來,對原有的采寫加以改進。
《中國貿易報》創刊于1987年1月,主管單位為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是致力于貿易推廣的專業媒體平臺。該報秉承為我國走出去的企業服務的宗旨,依托貿促會業務優勢,積極報道中外經貿領域重大新聞和產經資訊,是中國企業了解國際市場、海外商界了解我國經貿產業市場的重要窗口。
30多年來,《中國貿易報》既保留了行業媒體的特色,又在摸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本文以《中國貿易報》為例,結合筆者自身的采編經驗,分析在新媒體背景下行業新聞采寫的幾點變化,以期為行業報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一些思路。
(一)更加注重深度新聞,開掘更深
新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1]。它的一大突出特點是傳播與更新速度快。與之相反,行業報傳播與更新速度比較慢。
《中國貿易報》每周出版兩期,分別是周二和周四。行業報從業者有一大優勢,即熟悉行業專業知識。為凸顯優勢,行業報越來越注重內容。《中國貿易報》每期8個版面,設置要聞、商貿、投資、法律、代言工商、會展等版面,通過發布政策解讀、案例剖析、報告解說、人物專訪、數據分析等,使受眾全方位了解新聞事實。受眾可以從深度新聞中獲取更多知識、掌握更加全面的資訊,新聞事實不再是干巴巴的消息,對生產生活更具指導性。
媒介是現實世界的替代品,是一個由或真或假的影像組成的擬態世界。深度報道所提供的信息完整且具有指導意義,它從兩個方面來揭示事實本質:一方面,將新聞從一個小背景置換到大背景,從而通過聯系獲得更大的真實性;另一方面,通過挖掘新聞內幕、分析新聞成因來向受眾揭示新聞的意義。
《中國貿易報》2022年4月12日刊登的《廣州南沙著力吸引全球航運巨頭入駐——通江達海 貨通全球暢通內外循環》一文就體現了深度報道的功能。該文通過重點介紹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在廣州市南沙區的入駐情況,結合南沙的產業政策體系和外貿進出口情況,梳理廣州市南沙區在航運物流企業招引和航運物流做強方面的脈絡,使讀者對廣州南沙的企業動態、產業發展狀況和政策走向有了全方位的掌握。
(二)加強行業新聞互動,產生反饋
相對于數字媒介,紙質媒介容納的信息量少,版面設計相對簡單,需要受眾更多的互動和更深層的思考。行業報的文字和設計比較樸素簡潔,盡管信息量有限,卻讓讀者易于與文字產生互動,這是行業報的優勢。《中國貿易報》正在發揮這一優勢,精心取舍版面文字,為受眾帶來更高參與度和更多深入解讀。
行業新聞的表達手法陳舊老套,如報道某行業會議經常是“幾月幾日,某會議在某地召開,某人出席,會議主題是......”,受眾閱讀這些信息味同嚼蠟。近年來,《中國貿易報》正改變這種單一化、模式化的表現手法,通過采訪與新聞事件相關的人或事,創造條件增加互動環節,讓受眾參與到新聞活動中,縮短受眾與新聞事件的距離感。
例如,為配合2020年迪拜世博會的宣傳,在報紙版面設置了“一起看世博”欄目,報道了海爾、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等與迪拜世博會相關的中方企業和機構。其中,《花西子出海:向世界展示中國美》一文從介紹中國美妝品牌花西子的展品——“傣族印象”在迪拜世博會受到關注入手,講述了花西子拓展海外市場的故事,揭示了該品牌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借鑒。
(三)改進報道寫作方法,適應變化
過去的新聞寫作方法越來越不適用于當前環境。各類新媒體不斷改變表現形式和風格,越來越多的受眾對帶有網絡語調和靈動語言的報道產生興趣,渴望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更多有效的信息。受大量冗余信息干擾以及互聯網“標題黨”誤導的影響,受眾越來越習慣于“抓標題”。在“讀題時代”,標題在新聞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行業報的新聞標題既有報紙新聞標題的傳統,又兼具行業新聞標題的特色,比較中規中矩。然而,這類標題在當前越發不能適應受眾的閱讀習慣。總體來看,行業新聞報道的標題逐漸走向靈動。
《中國貿易報》的新聞標題呈現三大特點:一是嚴肅有余,活潑不足;二是專業有余,通俗不足;三是個別標題令人耳目一新。具體來說,標題字數較多,多為雙行標題,如《財稅合規明確責任方能暢行五洲 商業貿促會與東莞市貿促會為跨境電商解析經營風險》等,標題中常用“穩中向好”“精準施策”“成果豐碩”“助企解燃眉”“打造合作新樣板”等詞句,一些行業內縮寫詞的習慣化運用增加了行業外受眾的閱讀難度。可喜的是,該報近年來出現了《中歐不是對手,而是伙伴》《來了,循環經濟沖擊波》《電商,是大山對遠方的承諾》這類簡潔明了的題目。
(一)行業報要做好深度新聞策劃和報道,應該做到“獨家認識和表現”,提升新聞信息的價值
行業報依賴行業,行業新聞專業性強、時效性欠缺、受眾面較窄,因此,新聞選題策劃十分關鍵[2]。從業者在策劃行業新聞時要注重技巧,善于“嫁接”社會熱點。
例如,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發現兩家公司在啤酒及蘇打酒產品上使用標識“TESILA”,對其提起了商標侵權訴訟。該案件于2022年6月23日在上海知識產權法院開庭。《中國貿易報》記者在6月16日的報紙版面上刊發報道,請專業律師就這一案件做深入分析,幫助讀者了解我國的馳名商標保護制度。
新聞策劃主要是提煉新聞點,由點帶面,進而產生強烈的社會效應。行業報從業者要善于利用社會熱點開展“二次聚焦”。
例如,俄烏沖突使國內部分外貿企業受到影響,記者刊發的《俄烏沖突困擾慈溪部分外貿企業》一文通過采訪兩家慈溪企業、解讀全球化智庫(CCG)發布的《烏克蘭危機對全球供應鏈和中國經濟的影響》報告,使讀者感受到“來自國際市場的陣陣涼意”。再如,2022年上半年上海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外資企業面臨諸多嚴峻挑戰,記者刊發的《“我們的姿態、動作至少與政策同等重要” 合理應對上海疫情對外商投資的影響》一文,通過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前副司長、上海市外商投資協會會長黃峰的介紹,闡明了“在當前階段企業外遷的影響整體可控,部分產業的外遷符合經濟規律,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當中的地位依然是穩固的”。
《中國貿易報》近年來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報道經驗,即“社會新聞,貿促視角”。根據實踐經驗,根據社會新聞成功策劃一篇相關報道,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社會新聞具有足夠的熱度;二是從業者要能敏銳地意識到社會熱點背后的“貿促影子”;三是具備“嫁接技術”,能讓受眾通過社會熱點了解更多貿促動態,引發更多思考。
例如,2022年6月14日2版的《中德企業國際創新合作在沈開新篇》一文,從6月8日第八屆德國企業沈陽行暨中德企業國際創新孵化中心啟動儀式在沈陽舉行這一消息入手,介紹了中德(沈陽)高端裝備產業園的基本情況及其在對外開放和對德合作方面的作用,又引出了遼寧省貿促會、遼寧省國際商會與中德(沈陽)高端裝備產業園攜手為德國企業提供幫助和服務,詳細介紹了沈陽貿促機構促進沈陽與德國企業多領域開展經貿合作的情況。通過閱讀該文,讀者可以對貿促會在促進國際貿易中扮演的角色有直觀認識。
(二)密切關注企業動作和行業動態,與受眾互動,是《中國貿易報》的一些報道與讀者產生共鳴的重要原因
行業報必須適應新媒體時代受眾體驗、習慣、偏好的變化,改變“我寫你看”的單向信息傳播方式,由“傳播者本位”轉向“受眾本位”。“行業管窺”欄目的《塑編之鄉試水期貨保供穩價見效》一文很快引起大連期貨市場的關注。大連方面向作者反饋,選的典型很好,編輯附加的編后語特別到位。
《中國貿易報》發在微博上點擊量較多的內容,絕大部分是來自企業一線的報道。根據2021年12月的統計,《線下蓄力 杭州跨境電商瞄準實現三年倍增》的微博閱讀量達2.8萬次,《美國資本市場監管收緊 中概股回歸將成優選》微博閱讀量達2.3萬次,《攻堅克難 中國鐵設獻力架起友誼橋》微博閱讀量達1萬次。
《中國貿易報》在加強互動方面的創新還有許多。例如,精心策劃設計《2019中國對外經貿說文解字》,請經濟學專家評說2019年的經濟狀態,用深、優、一、慶、穩、擴、質、通八個字概括對外經貿全年形勢。這種創意方式達成了受眾參與、知情、融合的統一,使受眾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拓寬了報道的廣度,增加了報道的深度,拓展了報道的維度。再如,在報紙版面“經貿會客廳”欄目推出有文章詳細內容的二維碼,強化了服務性。再如,2022年6月7日4版用整版報道了海外園區的情況,堪稱全面細致。該版面有三篇文章:一篇是《專精特新:海外園區未來發展新趨勢》,從“海外園區是中國經濟增長經驗的展示窗”“海外園區將迎來大發展和大洗牌”“在此,我們借用‘專精特新這四個字來表述這些新的趨勢”三個方面勾勒了海外園區的狀況;一篇是《海外園區發展十大案例》,經過專家學者評比,選出了具有 “專精特新”特征的10個園區,還說明了中企選擇海外園區入駐的四大要點;一篇是《以海外園區為平臺 構建由中企引領的全球價值鏈》,該文是一篇約稿,請業界專家就海外園區建設提出看法。整版既有新聞又有評論,既有呈現又有分析,圖片、文字、微信二維碼的結合,可與觀眾產生互動。整版報道一經推出,就引起讀者好評。
(三)精心制作特色行業報新聞標題,成為行業報應對新媒體沖擊、吸引受眾注意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內容為王”的必經之路[3]
特色行業報新聞標題應該適度使用網絡語言,采用多種修辭,用更加通俗的語言高效傳播行業特色新聞[4]。《中國貿易報》近年持續推進版面改革,在特色標題的制作上做了許多嘗試。
1.合理使用流行元素,引發讀者共鳴
例如,《“惡名市場”名單:被保護主義的幽靈附體》(2018年3月15日4版)、《那些影響歷史進程的蝴蝶、藥與泡沫》(2017年11月2日8版)、《我們不當麥霸不等于不要麥克風》(2019年7月16日4版)、《當唯品匯撞臉唯品會》(2021年7月29日6版),這類標題巧妙運用流行語言和因素,可以吸引大量讀者。
2.巧用多種修辭
活用各種修辭格是實現新聞標題個性化的有效途徑。常用修辭手法有比擬、雙關、借代、協韻、排偶等。《中國貿易報》對修辭的運用較為成熟,如《特別的春節,忙碌的2月》(2021年2月25日4版)、《共赴“櫻花之約” 共享發展機遇》(2021年3月30日1版)、《英聯糖業深耕“甜蜜機遇”》(2021年5月27日7版)、《中國造天文相機:幫你留住牽牛織女星》(2021年3月25日3版)、《競爭力源于品牌力 品牌力來自創新力》(2021年6月24日3版)、《“蘇州自貿片區永遠是企業的樂園!”》(2021年8月26日4版)等。
3.豐富標題詞性
用描述人的詞來描述新聞事件,會讓新聞標題“動起來”,有助于增強感染力、渲染氣氛。例如,《劈開中小企業全球化的格爾迪奧斯繩結》(2021年1月28日4版)、《“數字文明”從千年烏鎮駛向未來》(2021年9月30日3版)這兩個標題形象生動。
4.善用通俗語言
在標題中使用通俗語言,將專業晦澀的行業術語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可增強報紙的親切感。例如,《中國表示剛開始低碳轉型是謙虛了》(2021年3月25日4版)、《2021年儲能產業的風起來了!》(2021年4月22日4版)、《優進優出的變與不變》(2021年2月4日3版)、《你好,十四五》(2021年3月11日4版)等,這些標題接地氣,很多行業外受眾也容易看懂。
行業報從業者應當借鑒互聯網新媒體標題,綜合語用、美學、心理學等學科,制作更多特色新聞標題。
新媒體來勢洶洶,加快了傳播速度,改變了媒體與受眾的關系和媒體的話語方式。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媒體轉型的重要選擇,這給行業報帶來了機遇,也對行業報從業者提出了較高要求。面對這種處境,一些行業報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新聞采寫方式的變化是其中一種重要嘗試。“奮然為之,亦未必難”,行業報從業者要跟著新媒體學新思路和新手段,發揮多年積累的行業和專業優勢,在傳播新形態下提升新聞作品的影響力。傳播渠道只是形式,“內容為王”并不過時。行業報要準確定位受眾群,盡可能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具體來說,要挖掘新聞事件的深層次內容,通過各種方式與受眾加強互動,用更有魔力的語言傳播行業特色新聞。
參考文獻:
[1] 安國政.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做好服務新聞的途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8):82.
[2] 吳代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采寫的轉型策略[J].記者觀察,2018(5):28.
[3] 馮宇杰.報紙新聞標題功能解析及創作特色[J].中國報業,2018(4):50-51.
[4] 劉杰,孫健.讀題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報紙新聞標題[J].新聞研究導刊,2018(1):182.
作者簡介 謝雷鳴,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