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冉智淵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不斷深化改革中,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勇挑重擔、敢打頭陣,自覺落實科技創新這一“頭號任務”,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增強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發揮好出題者、攻關者、引領者作用,推動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央企業是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只有把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放在首位,才能使科技創新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同向同行。這要求企業不僅要善于埋頭做題,還要勇于結合國家戰略需求找問題、找方向,補“短板”、補“空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中國建筑緊跟國家政策導向,牽頭開展國家重點科研課題攻堅,將“抗疫”科技作為企業的重點研發方向,打造“抗疫快速建造技術”核心競爭力。有研集團將自身發展同黨和國家事業緊密結合起來,以重大應用需求場景為牽引,系統梳理“必保必爭必跟”的科技領域和方向,還有航天科工自主研發的固體運載火箭及空間技術產品、中廣核與中核聯合設計研發的“華龍一號”……在回應時代需求中,中央企業瞄準前沿科技,優化戰略布局,強化使命擔當。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現代化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基礎,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央企迎難而上,瞄準“卡脖子”難題,加強技術攻關,鑄就硬核科技實力。曾經,全世界僅有個別發達國家企業掌握±800千伏換流變壓器設計制造技術,中國電科院十年磨劍,奮勇突圍,組織建立了該技術全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工藝體系及質量控制規范,促進了我國乃至世界電力科技水平的升級進步。面對千米豎井掘進的世界級難題,中鐵裝備集團成功研制了世界首臺豎井硬巖掘進機并成功應用,首次實現了“打井不下井,智能掘進”的理念,針對高原高寒極端環境施工難題,推出世界首臺雙結構硬巖掘進機和高原高寒型隧道成套化專用設備……一項項耀眼的科技成果,助推著國家在必爭領域里搶占制高點,在核心技術上掌握主動權。
產業是發展的重要載體,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央企要扛起現代產業鏈“鏈長”大旗,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引領高質量發展。中國中化作為首批鏈長單位,肩負起促進大中小種子企業融通發展、種業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協同的歷史使命,戰略性地搭建“種業共創平臺”,實施“中國種業繁榮計劃”,并建立中國種子生產聯盟,推動種業繁榮興盛。中鐵裝備積極構建產業生態圈,與產業鏈上下游500余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兵器裝備集團強化整車和零部件協同發展,推進汽車產業生態圈建設,實現相關企業高質量發展……“雙鏈”融合,不僅增強了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也構建了創新發展新格局。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面對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趕考之路,中央企業要勇擔職責,不辱使命,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交出漂亮答卷,貢獻央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