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秋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更新繼續教育觀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由此可見國家對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的提倡與鼓勵,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鼓勵每個人都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2019 年 2 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中提出了七大方面二十項政策措施。這七大個方面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由此,國家把培訓提升到與學歷教育并重的地位。伴隨著生產力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發展形勢的日益變化給社會成員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知識與技術挑戰,迫切要求他們接受更多專業技能和知識的提高培訓。因此,發展繼續教育、學習終身化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
非學歷繼續教育是繼續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環節,也是職業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的重要形式。目前,我國職業院校的非學歷繼續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辦學定位不清晰、辦學質量難以保證、培訓項目同質化、師資和管理隊伍不專業、市場開拓進展緩慢等問題。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職業本科高校非學歷教育以及教育機構需要展開相關的教育,為社會人才培養奠定基礎。非學歷教育是當前社會進一步發展必須要實施的重要舉措,能夠實現終身學習的目的,同時職業本科高校也能夠把學歷教育和多元化的非學歷教育相結合,使其更符合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高質量的人才。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為了能夠實現終身學習、全民教育的局面,我們必須要科學合理的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為就業、從業人員未來發展指明方向。非學歷教育可以為已就業人員進行專業的技能培訓,職業本科高校需要真正認識、了解非學歷教育,并將它的價值和作用發揮出來,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同時提高教育行業的培訓質量和效率,幫助更多的人實現終身學習的目的。
非學歷教育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最開始它叫作傳統成人學歷教育,之后慢慢演變成包含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教學模式結構。通過對一些職業本科高校教學情況和辦學的檢查,可以看出大多數學校都是以本校優勢為基礎,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延伸的,但基本上都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速度并不快,規模也偏小,有的甚至才剛剛開始,尤其是在教學管理模式、后勤保障、教學設施、品牌樹立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尚未解決。長此以往,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調查發現,大多數職業本科高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科,發展非學歷教育需要將其集合起來,進行統一化管理,并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體系。但是大多數職業本科高校并未做到,甚至連非學歷教育的管理職能都沒有制定,無法發揮對口管理的作用,所制定的規章制度也如同虛設。
職業本科高校在教學中并未主動了解市場的實際需求,再加上與培訓客戶之間毫無交流和溝通,不能及時有效地把握人才市場的真正需求。一方面,由于部分職業本科高校缺少業務水平高、管理能力好的教學服務團隊,也沒有聘請專業的培訓人員,導致培訓目標模糊不清,課程設計不夠合理,不僅教學形式單一、無趣,而且內容毫無特色,不能吸引學生前來學習。另外一方面,由于教學資源和跨學科資源沒有相結合,非學歷教育的課程設計大多都是根據教師自身的經驗拼湊而成,培訓效果不佳。
當前大多數職業本科高校在非學歷教學中并沒有將自身的整體作用表現出來,更沒有組建一支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師團隊。管理部門和教師團隊既沒有任何的有效溝通,也沒有相互配合,教師的授課內容全都是自己憑經驗來制定。課程體系未經科學設計,教學內容也缺乏合理的安排,導致重點不明顯,難以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思路,對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毫無幫助。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要讓管理團隊和教師有效溝通,共同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制度體系,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日常教學,為其就業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要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中脫穎而出,職業本科高校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建設具有特色的品牌課程,但由于部分職業本科高校受辦學體制、理念、模式等方面的影響,其非學歷培訓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缺乏正確的市場意識、經營理念,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和時間,使得其非學歷教育難以取得社會的認可,沒有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品牌。
1.對于證書的培訓需求
證書類培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強自身的職業水平,進而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比如政法系統,在這個領域中便有急救員、消防設施操作員、保安員三種職業資格證書,通過司法考試取得。因此,政法類職業院校可以借助本科學院的優勢,調動充沛的教師資源來完成相關的資格證書培訓工作。《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也已經在職業本科高校以及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了試點工作,以此來鼓勵職業本科高校主動參與各資格證書考試。
2.提升職業水平方面的培訓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員工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專業水平成為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職業本科高校的定位在于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依靠的是豐富的經驗、科學的規章制度,以及規范化的培訓和學習。職業化規范包含職業化語言、動作、禮儀、思想等,職業本科高校應當積極與企業單位等展開聯系和溝通,并深入調研,了解行業所需的基本能力和人才發展規劃,并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和課程,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就業和發展,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
3.就業、轉崗需求類培訓
根據單位的實際需求培養針對性的人才,目的是讓學員獲得就業上崗的能力。另外,就業能力還包含創業能力、就業技能以及應變能力。非學歷教育通過培訓促進就業、再就業,為學員提供教育機會。
4.加強職業道德方面的培訓
職業道德素養是人們從事工作必須要具備的能力,如職業尊容感、道德情操等。非學歷教育類培訓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也能加強他們的職業道德意識和尊容感,使他們能夠在工作中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提升自我。
當前大多數職業本科高校的辦學形式越來越豐富,如企業辦學、社會力量辦學,等等,但是部分職業本科高校的非學歷培訓質量并不理想,只是走走形式,浮于表面。對此,我們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模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調整學習規劃,實現自主學習。
首先,職業本科高校要積極和事業單位、企業單位等聯系、溝通,一同制訂適合的培訓方案、課程體系,并對每個行業的職業要求、實際水平、等級等進行劃分,從多個層次、方面來制訂培訓項目和課程。另外,職業本科高校應結合不同企業、單位對于崗位能力的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案,打造個性化服務,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
其次,職業本科高校可以與有條件的企業單位進行合作,在人才培養、就業創業等方面,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相應的培訓基地,與企業形成長期有效的合作關系,建立多元化的教學格局,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實現共同育人的教學目的。同時行業企業也能派遣一線工作人員到校指導,推動職業本科高校強化學科建設、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最后,職業本科高校和企業單位的共同合作,不僅能夠培養適合社會發展、勝任工作崗位的人才,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另外,培訓基地的建設能給企業員工提供提升專業水平的訓練場所,還能打造就業培訓一體化的教學服務,從而實現培訓即招工,招工即就業。
職業本科高校非學歷教育不僅要借助現代化教學技術,還需要強化管理質量和教學效率,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內容和課程,促進職業本科高校的教學水平,打造個性化的專業特色,以此來確保非學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而想要實現上述目標,首先需要具備高質量的教師團隊。職業本科高校要組建教學經驗豐富、專業素養過硬的師資隊伍。一般來說,非學歷學員并不是普通學生,大多已經參加工作,他們渴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希望通過繼續教育來學習全新的知識和技能,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這也就需要一支專業化的師資隊伍來幫助他們完成夢想。職業本科高校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充實自我,學校也要想培養上下功夫,比如邀請其他教學機構、企業單位的專業人士、技術過硬的專家等前來講課、交流,打造有特色、多樣化、高水平的師資團隊,全面提升教育培訓質量。
其次是建立高效率的管理隊伍。職業本科高校非學歷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實踐性、專業性為一體的工作,唯有經驗豐富、專業過硬、適合的人才能做好服務、管理工作。通過制定完善的職業崗位規劃,職業本科高校應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考核需求,從業績水平、成立歷程、研究成果等方面來考慮考核情況,延伸非學歷教育工作人員的職業發展方向,考核情況將和職務晉升、個人獎勵、工資等方面有直接的關系。學校可以借助獎懲制度來激發從業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使其能夠更快更好地成長,從而吸引大量高素質教師投入非學歷教育,組建一支年齡、專業、學歷合理分工的教學管理團隊。
職業本科高校要打造職業本科高校非學歷品牌,凸顯自身的優勢和作用,加強辦學質量和效率,形成獨具一格的職業本科高校非學歷特色品牌。首先,學校需要和其他學科、專業相結合,使非學歷教育能夠二次開發學校較好的課程,將其打造成自主、獨立的教學課程體系,以此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和興趣。其次,學校應加強已經存在的非學歷教學課程體系的質量和檔次,把項目、教師、課程、品牌等加以整合,同時深挖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對職業本科教育存在的教學研究成果、文化建設、科研等進行整合,并加強推廣和宣傳,擴大知名度,以此來提高職業本科非學歷教育的品牌宣傳力。
總而言之,非學歷教育是職業本科高校終生學習的橋梁,雖然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但為了能夠使其更好地發展,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職業本科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針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制訂科學合理的對策,讓非學歷教育有更好的發展前景,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技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