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悅
特應性濕疹為嬰幼兒時期多發病之一,不僅給患兒身體帶來了極大不適,同時影響睡眠和生長發育[1]。目前將嬰幼兒濕疹的病因主要歸為內、外兩大方面,外因主要是過敏原的侵入、接觸性刺激物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內因主要在一定的遺傳背景下,與感染、免疫功能紊亂及腸道功能異常密切相關[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生命早期腸道功能的建立影響著特應性濕疹的發展,濕疹患兒多伴有腹瀉、便秘以及消化不良等胃腸道不適癥狀[3,4]。小兒飲食性質太熱或者太涼、父母喂養不當、營養不足、偏食、食物污染、溫度變化等各種因素均可導致脾胃受損。脾虛不運,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發生問題,濕邪內留,日久不治會產生濕熱,外泛皮膚。鑒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的體質特點,健脾利濕有助于運化五谷精微,從根本上改善腸道免疫功能。因此,本研究通過觀察醒脾養兒顆粒對食物不耐受sIgG誘發的濕疹患兒的治療及干預效果,旨在有效提高嬰幼兒特應性濕疹的臨床療效,改善其生活質量為提供臨床依據,以實現內外同治的目的。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皮膚科就診的濕疹患兒共120例進行觀察研究。 將120例濕疹患兒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60例,平均年齡(18.77±1.19)個月。對照組60例,平均年齡(16.23±1.04)個月。2組患兒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6~36個月;②所有患兒根據病史、皮疹形態及病程進行診斷,均符合《現代兒童皮膚性病學》[5]中關于濕疹的診斷標準;③所有患兒經血清食物sIgG(specific IgG)檢測顯示至少1種陽性食物。排除標準:①2周內曾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劑或抗組織胺藥物者;②1周內有預防接種史者;③患兒父母雙方均有過敏性疾病史;④2個月內血清食物特異性IgE(sIgE)檢測值高于參考值和/或伴有1種以上(含1種)sIgE陽性過敏原。
1.3 方法2組患兒均給予糠酸莫米松乳膏和夫西地酸乳膏治療,適量涂抹于患處,每天1次,2周后改為隔日1次,療程4周。在外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研究組患兒給予醒脾養兒顆??诜委?,用法用量:0~1歲患兒每次2 g,1~3歲患兒每次4 g,2次/d,飯后半小時溫開水沖服,每周服用3 d,連續服用4個月。每2~4周隨診一次,一般用藥后通過門診及電話了解用藥情況,治療總療程為4個月。飲食回避:用藥期間囑患兒及其乳母避免攝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根據血清食物sIgG檢測陽性種類進行飲食回避。
1.4 觀察指標治療前以及治療后2周分別評估并記錄患兒皮損嚴重程度積分,癥狀體征評分按照0~4級評分方法進行評估,各項分值相加即為病情積分,并根據癥狀體征評分進行療效判定分析。治療前對2組濕疹患兒進行14項食物sIgG檢測并記錄評分。 根據吸光度值讀取標本slgG濃度并分級,分級標準:吸光度值<50 U/ml為0級,50~100 U/ml為1級,100~200 U/ml為2級,>200 U/ml為3級。sIgG評分標準:sIgG評分=3級食物過敏原個數×3+2級食物過敏原個數×2+1級食物過敏原個數。

2.1 癥狀體征評分治療前,2組患兒濕疹的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4周研究組癥狀體征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食物不耐受誘發濕疹患兒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分,
2.2 臨床療效研究組患兒治療2周后總有效率達91.7%,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于治療4周后分別比較2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研究組患兒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食物不耐受誘發濕疹患兒治療干預后療效比較 (例,%)
2.3 14種食物sIgG檢測結果分析治療干預前2組患兒sIgG檢測陽性食物種數及 sIgG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兒食物sIgG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3。
目前研究認為大多數嬰幼兒濕疹屬于特應性皮炎,發病與自身抗原、感染和皮膚屏障功能障礙有關,患兒常伴有食物不耐受sIgG陽性過敏原[6]。隨著嬰兒步入輔食添加期,乳類攝入比例降低,輔食種類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動植物蛋白質作為嬰幼兒早期接觸的常見過敏源,由于長期大量攝入,容易出現脾失健運,濕邪困脾。脾胃運化失常容易誘發體內對早期頻繁接觸的食物產生sIgG抗體,累積到一定程度而誘發機體出現食物不耐受現象。相關研究顯示IgE 抗體呈陰性的嬰兒濕疹患兒多種食物不耐受陽性率可達44.44%,而IgE 抗體呈陰性的幼兒濕疹患兒多種食物不耐受陽性率可高達86.67%[7]。本研究顯示嬰幼兒濕疹患兒的食物sIgG檢測陽性食物與中國近年來國內外文獻報道一致[8,9]。通過觀察醒脾養兒顆粒對單獨伴有sIgG檢測陽性的濕疹患兒的干預效果,發現針對由食物不耐受誘發的嬰幼兒濕疹,醒脾養兒顆粒不僅對其近期療效顯著,同時有助于調節該類濕疹患兒的食物sIgG水平,提示食物slgG水平與濕疹患兒的胃腸道功能存在正相關性。

表3 2組食物不耐受誘發濕疹患兒食物sIgG檢測陽性率及評分比較 (例,
小兒先天稟賦不耐,尤以肺、脾、腎為突出。加上心火內燃,飲食動風之品,容易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濕勝脾困,引發濕邪,時久而化熱,外溢皮膚,導致誘發濕疹[10,11]。濕邪為病,往往遷延難愈,所以臨床常見患兒內有消化功能紊亂、外有皮膚頻發濕疹的表現,常見皮膚瘙癢、丘疹、精神疲乏、食納不佳、口中酸臭、煩躁不安、倦怠乏力等癥狀,常采取健脾除濕、祛熱止癢的治療原則[12]。醒脾養兒顆粒的臨床應用廣泛,既往文獻報道多與脾胃功能失調性問題相關。醒脾養兒顆粒中的主要成分毛大丁草具有調理脾氣、醒脾開胃之功效,健脾而補不足,益胃以充化源,配以蜘蛛香、一點紅及山梔茶,通過調理心、脾、肺的整體功能而實現健脾養血、寧心安神的作用。針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可有效增強胃蛋白酶的活性,提升脾胃運化功能。本研究在回避sIgG檢測陽性食物的基礎上,采用醒脾養兒顆粒配合外用制劑聯合治療嬰幼兒濕疹,不僅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脾胃功能和皮損嚴重程度,尤其針對由食物sIgG誘發的特應性濕疹患兒可促進腸道黏膜免疫應答系統的發育和成熟,有效降低sIgG水平,對預防嬰幼兒濕疹反復發生起到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目前嬰幼兒濕疹中以濕熱、脾虛濕蘊最為多見。小兒脾胃多有先天稟賦不耐,加之喂養不當,容易被過敏原或其他致病因素侵襲,常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容易生濕生熱,并影響腸道功能,誘發多組織器官的食物不耐受現象。既往多采取回避sIgG陽性食物以及以中西藥外用制劑為主的治療方案,對嬰幼兒濕疹的臨床療效存在局限性,甚至一些患兒家長由于對藥物不夠了解,不遵守醫生的使用方法而出現不良作用,停藥之后易發生反跳現象[13]。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了醒脾養兒顆粒作為多年來臨床常用的傳統中藥制劑,配合外用制劑的綜合治療方案對嬰幼兒特應性濕疹安全有效,易于接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