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灶娣 曾仲意
脂肪肝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肝臟脂肪代謝功能發生障礙,導致肝臟內脂肪蓄積過多的一種病理狀態,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脂肪肝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嚴重威脅例民的健康。大量研究證實,脂肪肝發病與血脂異常、肥胖、性別及代謝異常等因素密切相關。近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備受關注,深圳市社區醫療機構針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均提供一次免費健康體檢。深圳市羅湖區中醫院在老年人健康體檢過程中發現老年人脂肪肝存在較高的患病率。本研究將以在深圳市羅湖區中醫院體檢中心行健康體檢的某社區60歲以上人群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社區老年脂肪肝患者中醫體質類型特點及與性別、體質量指數、血脂異常等因素的關系,以期為老年脂肪肝患者制定合理的中醫藥防治措施提供幫助。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度(2020年6月—2020年12月)某社區在深圳市羅湖區中醫院體檢中心行健康體檢的60歲以上老年人750例,去除體檢信息及相關體檢項目不全的29例,共721例,年齡60~89歲,其中男性351例,女性370例。B超檢查:脂肪肝為267例,其中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67.82±5.64)歲;脂肪肝總檢出率為 37.0%;男性111例,檢出率為41.6%;女性156例,檢出率為58.4%,女性脂肪肝檢出率顯著高于男性(χ2=8.579,P<0.01)。將此267 例作為研究對象。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脂肪肝診斷標準: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 年更新版)》[1]中的相關診斷標準:B超檢查見肝臟前場回聲增強,遠場回聲衰減,肝內管道結構明顯不清。血脂異常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訂版)》[2]:符合以下一項或多項即可診斷:總膽固醇(TC)≥6.2 mmol/L,三酰甘油(TG)≥ 2.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4.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 mmol/L。超重/肥胖判定標準: 按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3],其中將BMI≥24 kg/m2判定為超重,BMI≥28 kg/m2判定為肥胖。
1.2.2 中醫體質分型參照王琦的《中醫體質學》[4]將中醫體質分為9 種基本類型,分別為平和質、陰虛質、陽虛質、氣虛質、濕熱質、血瘀質、痰濕質、氣郁質、特稟質。
1.3 方法
1.3.1 研究方法采用橫斷面回顧性調查方法,調查時間為2020 年6月—2020 年12 月,所有調查對象均進行身高、體質量、空腹抽血行血脂等生化指標檢驗、B超檢查等體檢,并采用中醫體質辨識軟件,由體檢中心專業人員對調查對象通過四診合參進行中醫體質辨識,且完整記錄性別、年齡等相關信息。

2.1 中醫體質類型分布267例老年脂肪肝患者中醫體質類型中平和質占20.2%,體質類型以偏頗體質為主(79.8%),其中兼夾體質占16.1%,單一偏頗體質從高到低依次為:氣虛質(24.7%)、痰濕質(13.1%)、濕熱質(8.6%),陽虛質(6.0%)、陰虛質(5.6%)、血瘀質(5.2%)、氣郁質(0.4%)。男性單一偏頗體質以痰濕質、濕熱質多見,女性則以氣虛質、痰濕質多見。體質類型分布在不同性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152,P<0.01),其中氣虛質女性顯著高于男性(χ2=28.170,P<0.01),濕熱質男性顯著高于女性(χ2=10.837,P<0.01)。見表1。

表1 267例脂肪肝老年人各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例,%)
2.2 中醫兼夾體質類型分布267例老年脂肪肝患者中兼夾體質43例,占16.1%,兼夾體質主要為氣虛兼痰濕質(5.2%)、氣虛兼陰虛質(5.2%)、氣虛兼濕熱質(2.3%)。見表2。

表2 兼夾體質分布情況 (例,%)
2.3 中醫體質與體質量關系267例脂肪肝老年患者中體質量正常者64例(24.0%),男性26例,女性38例;超重者149例(55.8%),男性61例,女性88例;肥胖者54例(20.2%),男性24例,女性30例,體質量分布男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體質量指數中醫體質類型分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χ2=35.544,P<0.01),陰虛質體質量正常者顯著高于超重及肥胖患者(χ2=10.889,P<0.01),痰濕質肥胖者高于正常體質量及超重患者(χ2=11.911,P<0.01)。見表3。

表3 中醫體質類型與體質量關系 (例,%)
2.4 中醫體質與血脂異常關系267例老年脂肪肝患者中合并血脂異常217例(81.3%),無合并血脂異常50例(18.7%),老年脂肪肝患者中醫體質類型分布與是否合并血脂異常無明顯相關。見表4。

表4 各中醫體質類型合并血脂異常情況 (例,%)
輕、中度脂肪肝常常無明顯臨床癥狀,因此早期脂肪肝經常不被人發現而且容易被人忽視。近年來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代謝性疾病患病率不斷升高,脂肪肝成為了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本調查研究所得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為37.0%,與既往文獻報道大致相仿[5-7]。另外本研究發現老年女性脂肪肝患病率顯著高于老年男性(P<0.01),這可能與老年女性絕經后代謝功能紊亂相關。
中醫學認為中醫體質類型與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中醫體質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因素,也影響著疾病的轉歸?!爸挝床 崩砟钍侵嗅t學理論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通過了解個體中醫體質的差異,及時調整體質的偏頗,可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達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本研究發現老年脂肪肝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中平和質僅占20.2%,偏頗體質占79.8%,單一偏頗以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多見,而兼夾體質以氣虛兼痰濕質、氣虛兼陰虛質多見。綜合可見老年脂肪肝患者以偏頗體質為主,偏頗體質中又以氣虛質、痰濕質為多,說明體質偏頗與脂肪肝存在一定相關性,氣虛質、痰濕質是引起老年人脂肪肝的主要病理體質,這與有研究認為痰濕質與氣虛質是脂肪肝的主要病理體質大致一致[8]。此外,本研究發現老年脂肪肝患者中醫體質存在男女差異,男性單一偏頗體質以痰濕質、濕熱質多見,女性則以氣虛質、痰濕質多見,其中氣虛質女性顯著高于男性(P<0.01),濕熱質男性顯著高于女性(P<0.01),可為在老年脂肪肝防治中根據性別制定不同中醫防治措施提供依據。
單因素分析中發現老年脂肪肝患者中醫體質類型在不同體質量指數中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陰虛質在體質量正常者中高于超重及肥胖患者(P<0.01),而痰濕質在肥胖者中高于正常體質量及超重患者(P<0.01)。這與中醫認為的“瘦人多火(虛火)”“肥人多濕”的體質特點相一致。臨床上應重視不同體質量指數人群的中醫體質類型差異,制定合適的養生健康指導。另外老年脂肪肝患者生化指標中大部分合并血脂異常,說明血脂異常與脂肪肝存在一定關聯性。提示臨床上對血脂異?;颊邞匾暱刂蒲?,指導患者健康飲食、合理運動、控制體質量,以期減少脂肪肝發生和減輕脂肪肝癥狀發展。
目前脂肪肝尚無特效藥物治療,通過研究脂肪肝患者中醫體質分布特點,制定合適的中醫藥防治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從中醫體質出發給予患者合理的健康飲食指導、運動鍛煉等中醫藥防治方案,以期達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